分享

到农村去(1) 平凡的人生 之一

 星星情景英语 2022-05-11 发布于上海

编者按:

    学习是一种开发智力的方式,学习不一定只从课堂学习,广泛阅读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读别人记录下来的人生轨迹,启迪自己的智慧。

    这里我想分期分享一位曾经获得市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劳动模范等等荣誉的罐头行业的专家自己记录的人生轨迹。在他身上体现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薄名利、敢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摘录自2020年11月24日  《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到农村去1

--平凡的人生 之一

王元

“知识青年”这个将渐渐被人遗忘的阶层,大多已经退休在家颐养天年。在六十年代末,从初一到高三的这一代人被誉为“知识青年”。在那个年代,我国的教育水平还不太高,有初、高中学历的人,并不像现在比比皆是,当时能进大学的人,每年也不过十几万,不像现在每年都有大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走进社会。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知识青年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1968年11月4日下午,是Y城知识青年集中赴X县插队的日子,我(王宇紱)和同组的严生春、金旺水、武召成在Y城老轮船码头,登上了去X县的小火轮,那天Y城老轮船码头热闹非凡,送行的家长们不停地大呼小叫…

王宇紱的母亲并没有出现在欢送的人群中,因为她还在被监督劳动,他向母亲单位的方向眺望了一会儿,低头钻进了船舱。

船的发动机突突地响了起来,徐徐地离开了码头,不一会儿咣当一声,船舱门被锁上了,船舱空间狭小,座椅也不像现在的航空椅那么舒服,知青们打开家里准备的零食,吃着,攀谈了起来,王宇紱却陷入了沉思......

是命吗?下半年的生日,晚入学一年。本有机会赶上这一年,因为小学毕业后我考上了Y城的最好的中学的五年制试点班,可是3年后,政策又调整了,恢复6年学制。据说T城中学和我们一起办的五年制试点班,65年的毕业生,基本上都考上了大学。

可是......

胡思乱想一阵,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

咣当一声,船靠岸了,此时已是夜晚。X县的G大队的支部书记,领我们去了新盖的茅舍,然后领我们到村民家里吃饭,那天村民们用红烧肉招待我们,在那还要肉票的年代,吃上红烧肉,已相当不错了。我们用土坯制成的砖,搁了铺板,大家很快就入睡了。

1.第一次出工

第二天早晨,S队长来帮我们整理农具。当时我们几个劳动的热情很高,随队长去了村里的铁匠铺,订做了钉耙,铁锹。我们自以为身强力壮,都要了较大尺寸的钉耙。

第一次出工是挑河泥,也就是将田头“泥坛子”的泥(预先用河泥与绿草搅拌后,漚成的肥料),均匀分块运到田里,现在看来真是天然的肥料。我们每人一副担子、一把钉耙,担子的两头是两个簸箕,簸箕实际是用柳树条,弯一个大半圆,再用一根横的树条,将大半圆固定,然后在大半圆的树条框上,用草绳编织一个网,就是簸箕的底,再用绳子拴在扁担的两头,各人自己装泥,自己挑,由远到近,将肥料均匀地分散到田里。

我们一看农民的钉耙都不大,有点奇怪。刚开始,我们几个可有劲了,但时间一长,体力渐渐跟不上,大钉耙也举不动了,担头也小了。我们这才佩服农民的耐力,因为他们必须每天劳作,而不是图个新鲜。

从挑泥的簸箕担子,我想到朴实的农民就是用自己的智慧,做一些简单的农具,就用这些简单的农具和辛勤的劳动汗水,种出了粮食,养活了我们,真不容易。

再说,那时没有什么化肥,农民在稻麦的两个季节之间播种了豆苗,割下来后,用河泥混合起来,在田头挖一个“坛子” ,绿草在泥“坛子”里,漚几个月,就成了很好肥料,漚好的河泥很臭,我们挑泥回家后必须换衣服,可见,的确是很好的肥料。做绿肥的豆苗是不够的,农民们在闲时还要外出捞水草,我也有过“下海”捞水草的经历。这在后面再提。

那时真正是有机种植,按计划每个生产队只能分到很少的化肥,只在拔苗时,由有经验的种田把手,背一个筐,用手工在田里均匀撒一点。很难想象现在的有机种植,有机肥是怎么做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