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注IBD患者精神心理健康,“益心关爱”项目圆满完成

 菌心说 2022-05-11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患病率持续升高。同时,它也是一种免疫失调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目前已成为终身性慢性疾病,可能受心理因素影响比较大的胃肠疾病。不良精神心理因素与其发生、发展可能互为因果。IBD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约为健康人群的2倍;不良精神心理问题也可加重IBD症状、增加发作风险、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等。当前,IBD患者的不良精神心理愈发引起关注,国外权威指南也明确提出要对IBD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进行综合管理,以改善IBD患者治疗的结局。

Image

为探索中国IBD患者精神心理问题的现状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联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IBD学组IBD-心理协作组于20219月至今开展了“益心关爱-管理IBD患者心理健康”项目(以下简称“益心关爱”项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IBD学组组长西京消化病医院副院长吴开春教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IBD学组心理协作组组长董卫国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医学心理科主任史杰教授、及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中心副主任姜长青教授共同担任项目专家组成员。来自全国42家医院60余名消化科与心理科医生参与了本项目,目的是从多个角度了解IBD患者的心理问题和生活质量,为改善IBD的治疗效果,提高IBD患者的身心健康提供了依据。

“益心关爱”项目共收录2478IBD患者的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参与本项目的患者平均年龄为38岁,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平均年龄为42岁;克罗恩病(CD)平均年龄为33岁,相对比较年轻。根据分析显示61.8%的患者处于疾病活动期,腹痛、腹泻和便血是患者常见症状。从治疗药物的选择看,当前IBD患者有众多药物治疗,5-氨基水杨酸(5-ASA)由于较好的有效性、安全性特征和降低结直肠癌发生风险额外获益仍是当前最常用的IBD药物,即便是患者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进行治疗,仍分别有93.06%61.31%45.56%的患者联合5-ASA

本项目通过抑郁PHQ-9、焦虑GAD-7、睡眠质量PSQI以及IBD-Q量表评分对所有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结果发现58%IBD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61%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大部分患者存在睡眠障碍,生活质量普遍下降。和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出现焦虑66.06%Vs 57.34%、抑郁59.61% Vs 57.60%、睡眠质量下降(评分7.24 Vs 6.69;病程超过2年的IBD患者则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下降。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睡眠障碍(评分7 Vs 6.77)和焦虑(60.69%Vs 60.52%)的发生率会更高,而克罗恩病(CD)患者抑郁的发生率更高(58.89% Vs 57.11%)。和缓解期相比,活动期生活质量下降,更容易出现焦虑(60.44%Vs 54.97%)、抑郁(62.73% Vs 57.19%)和睡眠质量下降(评分7.17 Vs 6.46)。活动期 IBD患者出现的胃肠道症状数量越多,生活质量下降越明显;症状越多,中重度焦虑(≥2Vs 1个:48.5%Vs 43.06%)、抑郁(≥2Vs 1个:48.5%Vs 48.28%)的患者比例越高。对于IBD缓解期的患者,仍然有大约84.99%的患者残存腹痛、腹泻等症状,而这些症状也对患者的心理精神健康造成影响,且随着症状数量的增加,焦虑、抑郁的患者比例升高。

    心理科医生在参与本项目的过程中,通过门诊观察、培训、调研等一系列工作跟消化科医生紧密合作,针对IBD患者常见的精神心理问题形成一套沟通话术的建议,用于指导消化科与心理科跨学科诊疗的临床实践,从而提高消化科医生对IBD患者心理疾患的早期发现和专业干预,进一步改善治疗结果,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IBD是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治疗的疾病,关注IBD患者的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是IBD专家和精神心理专家共同关心的课题,实现IBD患者从黏膜愈合到心理愈合需更多临床工作者及心理科专家在内的多学科诊疗协作,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关心和爱护患者,早期进行心理关爱或干预,以提高患者总体治疗结局和改善生活质量。本次项目调查并收集的中国IBD患者心理疾病的相关数据,对中国IBD患者的长期治疗与疾病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