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教科院曹培杰:未来课堂的三大转型方向

 gdyjwwc1997 2022-05-12

图片


本文大概

2353

读完共需

9

分钟

在2021学习科学与未来教育前沿论坛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副主任曹培杰发表了题为《未来课堂有技术更有温度》的精彩演讲,提出了未来课堂的三大转型方向。


分享 | 中国教科院曹培杰

来源 | 2021学习科学与未来教育前沿论坛

这是100年前的教育场景。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
一位老师,一群学生,
构成了课堂最重要的要素。

图片
(图片 :1907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
50年后,课堂变成这样。

图片
(图片:1975年)

这是又过了50年,
课堂的样子。

图片
(图片:2007年)

除了黑白照片变成彩色以外,课堂好像发生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课堂还是我们最熟悉的样子。

但未来的课堂,会有新变化吗?我想,很有可能。尤其是随着人们对学习科学的深入,对课堂的不断认识,变化已经在逐渐发生。

今天的课堂,黑板变成了电子白板,粉笔的大部分功能也被投影所取代,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极大改变了课堂面貌,学习正在从教室场景走向互联网场景和全社会场景。

我认为,未来课堂会有三个方面的转型。


01

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过去的课堂,更多依靠的是经验。而未来,会更多靠数据。因为我们面向的学生,是独一无二的。如何在接受差异性的基础上去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

过去的课堂,拘泥于传统条件的限制,教师很难去了解每一位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但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发展,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成为了可能。

美国萨米特学校,利用大数据追踪学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发现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会得到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比如,同班同学A和B,第一天,两人学的内容完全一样。但到第二天,两人在系统后台的数据是不一样的。因为A学得比B快些,所以系统会精准反馈两人的差异性。

而在北京一些学校,也开始利用技术手段实现精准化教学。在通州区某学校,一位四年级的学生在某一类数学题型上老出错,通过智慧系统,发现了学生出错的原因,原来他二年级在某个知识点的学习上有误区,为此,需要老师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辅导。这就是技术的力量。

未来的教师,不再是讲课的师傅,而是学生的分析师。

未来的教育,会采用数据驱动的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实现精准教学。


02

未来课堂,不仅仅关注知识,更会关注学生的社会情感

如PISA测试,原先主要针对的是学生数学科学与阅读的评价,但现在,社会情感素养也被纳入到PISA测试中。

同样,“双减”提出的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不仅仅包括知识和技能,也包括社会情感。

斯宾塞说,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完美生活做准备,而不是掌握某个固定的知识点。他还强调,面对新工业革命时代,要注重学生的社会性和情感教育的培养,如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坚韧、抗挫能力、适应性等。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很值得探讨。这是一所创新型学校,提出了学校是“未来小镇”的概念。在其空间打造上,龙樾的校门口向后延伸,给马路让出部分空间,代表连接社会。校园内部,有大量非正式学习区,用于学生之间更加深层次的交流和更丰富的对话。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社会情感在自然而然地生长。此外,他们的学习方式也不一样。

语文课上,学习“邓稼先”“闻一多”等人物,不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而是以单元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制作人物人生丰碑主题杂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学生,而变成了作家、编辑。

物理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做题,而是让他们利用物理知识制作乐器,真正开展一场音乐会。

针对数学课,他们做了龙币系统,以游戏化的方式驱动学生学习。

道德与法制课,学校建了“龙樾法庭”作为学校最高的司法机构,学生扮演大法官、书记员、原告、被告和律师等角色。

……

从知识到生活,“未来小镇”还原了最真实的学习样态,学生在这里不仅仅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还可以在日常高密度的互动中,促进社会情感。

某种意义上,它为未来学校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样本支持。

在未来的课堂,资源、时空会无限联通,教室、校园、博物馆、科技馆等全社会的资源,都可以成为课堂的一部分。


03

传统重书本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更加重视实践性、参与性与情境化

仅靠死记硬背能获取的知识,价值越来越低,因为在这方面,人工智能比人类更具优势。

举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有一次,我回老家过年参加同学会,一位同学跟我讲,他的工作是物流分析师。他解释,之所以现在寄快递效率高、速度快,是因为有强大的物流分拣系统,这个系统中作业的全是分拣机器人。为什么没有人?因为人一旦参与,效率会变低,也会出错。我很受触动。一定程度上,这也能说明未来课堂将会从学以致用转向用以致学。

过去课堂,老师会经常给学生讲,好好读书,认真听讲,掌握知识后,步入社会再学以致用。但今天,越来越强调学生在动手中、实践中、参与中、体验中学习。

做这类探索的学校有很多。比如清华附中,开设了大量的STEM课程、创客课堂,把创造设计变成了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比如美国一所创新型高中,学校没有分门别类的课程,没有上下课的铃声,课程时间弹性,教学设计上有264个主题项目。学期开始,老师带着学生采用项目式学习开展教学。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受到影响。尽管生源一般,但学生考上大学的比例达到97%,远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传统课堂,更多是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学习固定的内容。学期期末,会通过统一考试,试图让所有学生达到固定标准。

但未来课堂会突破标准,突破统一的教学秩序,允许学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学习不同的内容,以达到他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未来课堂,不仅仅以教室为场景,而是以知识点为导向,以数据驱动,整个学习过程更加注重学生社会情感培养,非正式学习也会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未来的课堂,不仅仅有技术,更是一种有温度的课堂,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