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为恢复农业生产,调整人口分布,以发展经济,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朝廷制定了许多移民政策,包括从山西大量移民到北京郊区。据统计,如今北京市大兴区凤河流域的526个自然村,就有110个是由当时山西移民组建而成。他们构成凤河流域独特的移民村落,成为中国移民史上一个特殊的“山西人群”。至今,大兴区许多村落的百姓在生活习惯和语言中仍然保留有当年山西移民的文化痕迹。他们不忘祖宗的来龙去脉,成为活着的明代“大槐树”移民的文化博物馆。 20世纪70年代,我曾到北京市大兴县(现在是大兴区),听当地人说过“山西有多少县,大兴就有多少营”。 直到2007年,我成为新时代的“大兴移民”,便静下心来探求明初大移民的详情。 北京大兴区凤河两岸“源于山西”的聚落名称 经过调查了解,得知大兴东南部的凤河流域以明代山西州、县名命名的村庄有很多,如石州营、霍州营、孝义营、赵县营、沁水营、长子营、河津营、蒲州营、黎城营、潞城营、绛县营、高平营、屯留营、大同营、潞州营、和顺场等等,还有一个地方干脆就叫山西营。 从历史的角度看,地名的命名素来不会随意草率,大兴区凤河流域有这么多地名与明代山西州县名相同,绝非偶然巧合。 据史料记载,如今大兴区东南部地区在元朝时是皇家狩猎围场,近两百平方公里的面积,荒无人烟,周边也不允许百姓居住。再加上元末明初,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京郊平原荒草遍野,“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元末战乱之后,历经二十余年,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明朝。但是,此时的江山遍布战争创伤,已是满目疮痍,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为了恢复农业生产,调整人口分布,发展经济,以巩固明王朝统治,朱元璋于洪武年间制定了许多移民政策,诸如遣返、军屯、商屯、民屯等等,或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实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移民屯田、发展生产成为当时朝廷的首要任务。 清·俞明 《明太祖朱元璋正形像》 今天的大北京市大兴区行政地图中的明代山西移民区 朱棣迁都北京后,基于开荒复垦、屯田积粮、加强防御、拱卫京都等原因,对京都东南元朝皇家狩猎围场周边进行了再次开发。由于凤河两岸人烟稀少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便将山西移民安置于凤河两岸长约15公里的地域。从史料记载来看,永乐年间八次移民基本都是迁往京畿地区,凤河两岸始终是京、津、冀移民的接收地。长子、沁州、沁水、解州、霍州、黎城、河津、蒲州、绛县等州县原来均为山西平阳府与泽、潞、沁、汾等州所管辖。今天大兴凤河流域的石州营、霍州营、孝义营、赵县营、沁水营、长子营、河津营、蒲州营、黎城营、潞城营、绛县营、高平营、屯留营、大同营、潞州营、和顺场等以移民原籍州县名命名的特殊村落,就是山西移民留下的历史印记。为纪念故土,他们集中建村,移民新村的村名基本都是在山西州县名后加个“营”字,构成了凤河流域独特的移民村落文化。这幅一脉相承的移民村落“景观”,反映了一种与自己有着血缘联系而永远难忘的乡土情怀。 山西洪洞大槐树下,一代代人回来寻根问祖(邢占平 摄) 明朝大移民经历了洪武、建文、永乐三任皇帝,历时5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影响广大、意义深远的一次人口大迁徙。而与之相应衍生出来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故事在北方地区流传甚广,并多见诸族谱、墓志、个人传记等文献中。目前大兴很多村庄都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祖地在何方,山西洪洞老鹳窝”;“房前种上大槐树,不忘洪洞众先祖”等等,都说自己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于是“洪洞大槐树”就成了山西移民祖祖辈辈互相传递的基本信息,他们不忘祖宗的来龙去脉,成为活着的明代“大槐树”移民文化博物馆。至今,大兴区青云店镇、采育镇、长子营镇等许多村落,百姓在生活习惯和语言中仍然保留有山西移民的文化痕迹,他们虽然没有明晰的家族谱牒来说明自己的根脉,但永远不会否认自己的山西地缘情结。 今天的凤河 据统计,如今北京市大兴区的526个自然村,有110个是由当时山西移民组建而成。六百年来,这些移民在他乡异土开始了筚路蓝缕的耕耘,不辞劳苦的创业,与当地土著融为一体,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在文化上、心理上、习俗上,培育出新的文化,孕育了新的文明。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乃至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中国移民史上一个特殊的“山西人群”。 此外,北京市大兴区还有一些村庄的村民也自称来自明代的山西,如南各庄村钱氏、芦城村葛氏、北臧村寇氏、庞各庄村边氏、定福庄村殷氏、大辛庄村金氏、榆垡村栗氏、礼贤镇裴氏、采育镇宋氏、青云店村苗氏、安定村贺氏等。按当年的移民规模,明代山西移民大兴的村庄应该还有很多,这些居民虽然没有留下详细的家谱记载,但历史的印记早已深深地烙在他们心中。 这场大移民,尽管对明代户口的逐渐增加、荒芜农田的再现生机起到了积极作用,使京畿的经济得到慢慢恢复。但俗话说“穷家难舍”,人都是怀恋故土的,“父子恩爱重,人生别离苦”,有谁愿意亲人忍痛别离?除了一部分自愿迁徙者外,与大多数移民者一样,许多人还是被迫离开山西的,也自然造成无数亲情割裂与生离死别。也因此,此后才有一代代移民者与他们的后裔回到山西,回到见证了那一段段悲情别离的大槐树下,寻根,问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