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书法《仁者寿》) 过年期间的吉利话离不开褔禄寿三样。关于寿,又与养生分不开。现在很多人提到养生,关注的多是吃什么、玩什么等,很少考虑思想道德等精神层面的养生。 孔子首先提出了“仁者寿”的概念,《论语·雍也》中说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意思是说,智慧的人乐是动性的,像水一样。仁德的人乐是静性的,像山一样。智慧的人兴趣是多方面的,所以更快乐。仁德的人宁静而有涵养的,这种人会寿命长。 那么孔子为什么会把“仁”与长寿联系在一起呢?在孔子看来,“仁者”具有以下的心理特征:“仁者爱人”,有爱心;“仁者静”,心灵平静;“仁者不忧”,心胸坦荡;等等。孔子的“仁”包含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但核心内容还是道德的最高境界,用通俗的话讲,叫做“高尚的道德”。即具有高尚道德的人长寿。 出自孔子学生子思所作的《中庸》(简介见《大学》《中庸》讲的是什么?)里也记录了孔子话“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意思是说,有大德的人,一定会得到他所应该享有的地位,必然会得到他应有的俸禄,必然会得到他应有的长寿。从这些文字里,可以看出孔子很强调精神层面的养生。 后世对“仁者寿”进行了多方面的解读,概括起来主要有养生和伦理两方面: 在养生方面,认为“仁者”具有平常心,即使遇到挫折也没有多少忧愁痛苦。有快乐就有健康,没有不良情绪就绝少疾病。“仁者”又是谦谦君子,坦坦荡荡,如果甘愿做小人,终日机关算尽,耍小聪明,心里有鬼,患得患失,终日不安。因为有“德”,因而心中无愧怍,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因“大德”而得以长寿。再者,“仁者” 清心寡欲、性情平静,所以长寿。 在伦理方面,“仁者”不在精神上自我伤害,既不伤害自己的身心,也不伤害他人他物,既不违背自然规律,也不违背伦理道德,所以不会有天灾人祸,这就是长寿之术。由于有仁爱之心,而不会生怨恨;生活于世俗之中而无忧无虑。“仁者”利养万物,万物受利,品德高尚的“仁者”即使死了,其精神不朽,这是从伦理学的角度诠释了“仁者寿”。 中医学认为,疾病发生的主要内因之一是“七情”,这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情绪变化过大,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防止这些情况发生的最好方法莫过于自身的道德修养。养德是精神养生中的调神养生法之一,道德高尚、光明磊落、豁达大度有利于神志安定、气血调和、精神饱满、形体健壮,能够达到养生的效果。 无论是从养生学的角度还是从伦理学的角度诠释“仁者寿”,都要求人有仁爱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不仅身体上能得以长寿,而且品德上也能不朽,这正是“仁者寿”这一思想的真正内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