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人健康”发展模式在糖尿病自我管理个案的应用 | 社工案例计划

 社工客 2022-05-12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杨雁 林莲英

    单位 | 深圳市龙岗区春暖社工服务中心

一、案例背景介绍

(一)基本资料  

服务对象姓名:阿香(化名)

性别:女

年龄:22岁

结案情况:已结案

(二)个案背景资料

1. 接案原因

服务对象由糖尿病专科医生转介,其是一位初诊糖尿病患者,存在了解糖尿病知识、如何科学管理疾病、如何控制血糖以及如何接纳患病事实等多方面需求。

2. 健康情况

服务对象因入职体检发现血糖升高,无糖尿病典型症状及并发症,后经深圳市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进一步系统诊治,确诊为2型糖尿病。服务对象身高160cm,体重44kg,BMI值为17.2,属体重过低,其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12.3%,指尖空腹血糖11.3mmol/L,住院期间予胰岛素规律降血糖处理。

3. 生活习惯

服务对象自述近两年存在个人食量增大、喜甜食及缺乏运动的情况。

4. 经济方面

服务对象购有深圳社保,其父母在深圳购有房产,兄弟姐妹均为白领,无就医经济压力。

5. 社会支持

服务对象父母均在深圳,其周末回家与父母同住,平时上班与姐姐同住,可满足糖尿病饮食控制的多样化及清淡饮食的需求,且家庭和谐,家属能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其公司在服务对象检查出高血糖后,暂时不予其入职,但待其治疗血糖达到平稳后,可予办理入职。

6. 情绪状况

服务对象被确诊为糖尿病后非常震惊,心理上不能接受,并且不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不知道如何应对疾病,对未来生活担心,所以情绪焦虑。

7. 服务对象优势

服务对象学历高,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学习能力都较强,且控糖积极性高,其工作比较灵活自主,利于出院后的饮食、运动控制。   

二、案例分析

(一)问题与需求分析

1.学习管理糖尿病知识的需求

服务对象初诊糖尿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不了解。

2.情绪疏导、心理支持的需求

服务对象因确诊突然,毫无心理准备且对糖尿病有关知识和管理不了解,对应对、适应慢性疾病的生活缺乏信心,进而产生焦虑情绪。

3.出院后糖尿病管理的需求

服务对象出院后需运用糖尿病“五驾马车”的知识管理糖尿病,但其出院后可能尚未适应疾病,加上疫情、工作的影响,其不便频繁去门诊就诊,为协助其及时控制好血糖,经与其达成服务协议,社工需为其提供1-3个月的跟进服务。

(二)案例介入理论  

1. “全人健康”发展模式的问题分析

“全人健康”发展模式,关注患者的“身”、“心”、“社”、“灵”全方位的需求:身体方面,关注患者医学监测、用药指导,以及监督患者医嘱严格遵守;

心理方面,需改变慢病患者的认知,从而影响其行为模式,并对心理动力不足的慢病患者采取心理干预的方法;

社交方面,挖掘患者的资源,包括来自家庭、组织、社区和社会,从微观、中观到宏观环境方面的资源支持;灵性方面,关注慢病患者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了解患者所重视的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方面,并给予陪伴和支持。根据“全人健康”模式,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社工不仅要在身体方面给予关心,还在其心理、社交和灵性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

其中,在身体方面,社工主要与医护人员一起通过血糖监测、用药以及监督患者严格遵循医嘱等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管理;在心理方面,则主要通过宣教改变糖尿病患者的认知从而提升其控糖依从性,并对控糖心理动力不足的糖尿病患者采取心理干预的方法,以增强控糖积极性,以此为有需要的糖尿病患者提供辅导支持;

而社交层面则主要协助糖尿病患者挖掘包括来自社工、医护人员、糖友、医院、家庭、国家慢病政策等,从微观、中观到宏观环境方面的资源支持;在灵性层面,社工可通过倾听、陪伴和支持,关注糖尿病患者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促使其意识到疾病是一把双刃剑,在应对疾病的同时,亦能磨炼自己,同时增加其与亲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提升糖尿病患者生命的质量。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总目标:通过协助服务对象学习糖尿病管理的“五驾马车”知识,并且为其提供心理支持、搭建社会支持系统及出院后的血糖跟进服务,使其提升对糖尿病管理知识的认知,提高其依从性,尽快适应慢性病生活,提升面其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具体目标:

1.身体方面:服务对象住院期间,社工拓展其糖尿病管理知识,提高其疾病知识知晓度,提升其管理疾病的能力与信心;其出院1-3个月后,通过社工及糖尿病专科医生的跟进,使其血糖达到平稳,较好适应糖尿病。

2.心理方面:协助服务对象接受突然确诊糖尿病带来的冲击、帮助其缓解焦虑情绪及压力,学会理性应对、接纳糖尿病;

3.社交层面:扩大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挖掘其家庭、同路人(糖友)等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搭建社工、医生、医院等正式社会支持网络,联合为其提供强有力的糖尿病管理支持。

4.灵性层面:促使服务对象意识到疾病是一把双刃剑,在应对疾病的同时,亦能磨炼自己,给自己带来成长,同时促进其与亲人之间的关系。

(二)服务策略

1.与服务对象分享糖尿病管理的“五驾马车”知识(个人学习、饮食控制、运动控制、血糖检测、药物控制),提升其对糖尿病管理知识的认知,使其树立应对糖尿病的信心;关注其在院及出院后的血糖控制方法、结果等情况,及时与其总结,鼓励、引导其坚持控制血糖,提升其控制糖尿病的依从性并科学控糖;

2.关注服务对象的病情及心理状况,以诚恳接纳的态度与其一同分析当前困难,一同商讨应对糖尿病的办法;

3.为服务对象挖掘家庭、同路人(糖友)等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提升其适应糖尿病的信心;为其搭建起社工、糖尿病专科医生、医院等正式支持系统,为其提供社工联合糖尿病专科医生跟进血糖的服务,其出院后,为其提供专业的饮食、运动等指导,促使其尽快适应糖尿病。

4.在服务过程中社工提供力所能及的倾听、陪伴和支持,了解其所重视的生活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方面,协作其挖掘由疾病带来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四、实施过程案

(一)第一阶段

目标:收集资料,评估问题,建立关系

社工了解到,服务对象由入职体检发现高血糖,后经进一步住院诊断,确诊为2型糖尿病,因其才22岁、无高血糖症状、无家族遗传史、身体消瘦,自认为无糖尿病风险,所以其对于确诊糖尿病很震惊,心理上不接受,并且由于不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其对于如何应对糖尿病手足无措。

社工与其分享,糖尿病很常见,并且越来越年轻化,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若其能自律控糖,此后的生活是和普通人一样的,以此缓解其心理压力并提高其对糖尿病的重视,并且通过糖友类似的控糖经验分享来增强服务对象控制、适应糖尿病的信心,提升其控糖的积极性。社工运用同理、积极关注、倾听等支持技巧,让服务对象感受到被关怀和理解,疏导其情绪,因此,社工与服务对象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

(二)第二阶段

目标:增能赋权,分享糖尿病控制的“五驾马车”知识,制定控糖计划

在初步评估的基础上,社工鼓励服务对象住院期间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控制血糖,并与其分享糖尿病自我管理“五驾马车”的知识,一起制定出院后的控糖计划。

社工为其讲解糖尿病饮食控制及运动控制知识,协助其学习如何根据自己的身高体重、体力劳动等制定私人食谱;与其分享糖尿病运动控制的最佳时间及运动方式;为其讲解出院后监测血糖的时间、频率,分享血糖记录的方法及如何根据血糖记录表调整饮食、运动、用药,同时分享糖友类似经验的控糖成效,并与其制定出院后的血糖跟进计划及饮食、运动计划。

以上的社工服务,提升了服务对象出院后管理糖尿病的依从性、积极性及应对疾病的信心与能力。   

为了增强服务对象适应糖尿病的信心,社工着眼于挖掘其优势。社工鼓励服务对象,其文化程度高、学习能力强,应该很快就能掌握糖尿病管理的知识,并且其管理糖尿病的积极性高、依从性高,相信其很快就能达到血糖平稳并适应糖尿病。

同时,为了给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化、标准化的服务,社工赠予其糖尿病患者教育手册、糖尿病患者饮食指导、血糖监测时间表、血糖记录表、胰岛素腹部注射定位卡等资料、表格,使其持续学习、增能,并规范、科学控糖,从而协助其从问题堆中走出来,蜕变成一个问题解决者、行动者。

(三)第三阶段

目标:搭建社会支持网络,持续提升服务对象管理糖尿病的信心

随后,社工了解到服务对象与家人同住,能满足其饮食清淡、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家人可为其疏导情绪;其血糖控制稳定出院后,可继续入职,且工作相对灵活,可以自由运动;其购有深圳一档社保,住院可报销,出院后可到社康进行慢病管理登记,享受国家慢病管理的优惠政策及慢病管理服务,同时缓解糖尿病治疗带来的经济压力;

社工与医院的糖尿病专科医生联合,可为其提供出院后1-3个月专业化的血糖跟进服务;同时社工搭建起同路人支持平台,邀请其加入糖友交流群,其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均可享受社工及医生提供的持续性服务,并可与糖友交流控糖经验。社工鼓励其出院后利用家庭、工作、社会保障、社工、专科医生、社康、糖友群等资源优势,严格控制血糖,持续提升其管理糖尿病的信心。

(四)第四阶段

目标:医社联合,跟进控糖,促使服务对象适应糖尿病

服务对象经住院规律控制血糖平稳后出院,开始自我管理糖尿病。社工联合深圳市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的糖尿病专科医生,按计划为其提供1-3个月的血糖跟进服务,第一个月,每周至少1次跟进。

服务对象坚持每天监测、记录血糖,同时详细记录饮食和运动,社工及糖尿病专科医生根据服务对象的血糖、饮食运动记录表,针对血糖数据为其提供调整饮食、运动指导,同时血糖记录表也是专科医生为其调整药量的依据。

出院后的第一个星期,服务对象血糖控制良好,并且根据医嘱将胰岛素减量,后两周内血糖亦较平稳;但此后的两周时间,由于其所在地疫情管控,居家办公,导致其购物不方便饮食偏单一、活动量减小运动不规律,因此其血糖虽然整体控制达标,但较之前稍差,社工提倡其尽量多样化饮食,专科医生建议其加强运动。

在此期间,服务对象情绪较焦虑,社工及专科医生安慰、鼓励服务对象:其整体控制效果较好,血糖偶有波动不用太担心,请其多尝试食物种类,坚持记录,记录一段时间后自己便能分析、总结出适合自己的饮食及运动规律。而社工亦一直肯定服务对象的积极性及依从性,鼓励其继续坚持,相信其一定能将血糖控制好。

经过近2个月的持续跟进,服务对象的血糖终于达到理想的平稳状态,其亦能根据自己的血糖记录表分析血糖与饮食、运动的规律,并且适应了糖尿病管理的生活习惯,后续不再需要社工频繁跟进。

五、案例评估

(一)个案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估

个案服务目标初步达成:通过社工及糖尿病专科医生的介入,服务对象通过在院期间及出院后的治疗、控制,血糖达到平稳。

服务对象认知与行为层面都有了正向蜕变,从刚开始的饮食单一、不爱运动,转变为科学饮食、规律运动的良好生活习惯,从刚开始的缺乏糖尿病管理知识,逐渐成长为掌握了糖尿病管理知识和方法、充满信心与勇气的人,较好适应糖尿病。

身体方面:服务对象从刚开始血糖不稳定,不知道如何应对糖尿病,到后来学习到了糖尿病自我管理的“五驾马车”知识,最终能运用饮食控制、运动控制等知识来控制好血糖,适应糖尿病,提升了自身健康意识和应对困境的能力,达到了学以致用、独立解决问题的目标。

心理方面:服务对象从最初对确诊糖尿病手足无措、焦虑,到后来接纳患病事实,积极乐观地应对糖尿病;从起初缺乏糖尿病管理知识、缺乏信心,到后来一步步地成长和蜕变,逐步摆脱此前的困境,树立控糖信心。

社交方面:服务对象患病之初只有家人的支持,通过社工的介入,为其逐步搭建起包括社工、专科医生、病友志愿者等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网络,助力其在患病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支持。

灵性层面:服务对象从开始不接受糖尿病,至意识到疾病是一把双刃剑,在应对疾病的同时,亦提升了面对生活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增强了与亲人之间的关系。

(二)工作员自评

社工以真诚为名片,与服务对象建立了专业关系;同时,以服务对象需求为视角,提供能够回应其实际需求的专业社工服务,包括糖尿病管理知识分享、联合糖尿病专科医生开展血糖跟进服务、提供饮食及运动指导、提供心理上的安慰和情绪上的支持;利用优势视角积极关注服务对象的优势与潜力,持续地给予肯定和鼓励,提升其控糖信心,促使其积极面对困难并寻求对策。社工在陪伴服务对象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也跟着一起体验辅导经验的成长。

六、结案

从确诊至今,服务对象的血糖虽偶有波动,但整体趋于平稳,并且其掌握了糖尿病自我管理的知识和方法,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的饮食、运动规律去控制血糖,较好适应糖尿病。因此为其提供近2个月的血糖跟进服务后,社工与其商议结案,并回顾了这2个月以来的经历与感受。

其表示通过社工的服务、通过专科医生的专业支持,学到了很多糖尿病管理的知识,掌握了很多资源途径;尤其是心态发生了改变,其表示糖尿病管理的经历令其成长,不但提升了健康意识,而且提升了自己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此外,疾病也使得其与家人的关系更加亲密,也更懂得亲情的珍贵。

服务对象表达了对医护人员和社工的感谢,社工亦肯定其的努力:其能运用现有资源及自身优势,积极地去学习和管理糖尿病,虽然期间历经波折但仍然坚持,其抗压及高依从性是血糖控制平稳的关键。

七、专业反思

社工在本案例中承担了多种角色:服务提供者、倡导者、支持者、协调者、使能者、资源整合者等。

在本案例中,社工有几点体会:

第一,建立专业关系,真诚是最好的名片。社工借助专业知识,敏锐地评估到服务对象的需求,并在持续的服务中与其一起探寻控糖的方法。

通过真诚、接纳、同理心、鼓励等技巧取得其信任并建立良好的服务关系;通过分享糖尿病管理知识及同路人的控糖经验,提升其管理糖尿病的能力和信心;通过联合糖尿病专科医生为其提供饮食、运动指导,提升其控糖信心及依从性。

第二,服务对象是行动的主体。本案例中,服务对象控糖决心坚定,依从性高,能积极主动去解决问题;而在服务过程中,社工一直鼓励、肯定其控糖效果及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其控糖信心及依从性,最终使其适应糖尿病。

第三,医社联合,为服务对象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持。在本案例中,医社联合跟进血糖,为其提供专业的饮食、运动等指导,实现科学控糖;而社工在此过程亦进一步提升了糖尿病管理方面的知识;社工与医生的合作,促进了医社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