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词后顾太清

 文学漫笔 2022-05-13

 
清代词后顾太清
    

翻开中国文学史的漫漫长卷,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在中国文坛上,男性占据着主导地位,男性中无论是诗人还是词人都比比皆是,而女性却为数不多,尤其女词人则更是凤毛麟角。传统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大多数的女性被禁足在深闺大院之中,与世隔绝,以致无人知晓。

然而在清代的词坛上却有着一位响当当的女性词人,她多才多艺一生笔耕不辍,文学创作涉及诗、词、小说、绘画,尤以词成就最为突出,她被认为是“清代第一女词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说家,八旗论词中有“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之高评,她便是清代词后顾太清[1]

【影视作品中的形象】

顾太清,名春,字梅仙,本姓西林觉罗氏,因家庭受文字狱要案所累,作为罪人之后的她在与宗室联姻的时候被记为顾姓。婚后与丈夫贝勒奕绘感情深厚,伉俪情深,为了与丈夫字子章、号太素相匹配,遂改字为子春、号太清,自署太清春、西林春,以顾太清闻名于世。

自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

顾太清家族在衰落之前,可称得上是书香门第。清代有名的大学士鄂尔泰的侄子--甘肃巡抚鄂昌是太清的祖父,而鄂昌的儿子鄂实峰与香山富察氏女婚后生育一子二女,长女即是顾太清。

在太清小的时候,祖父便教她写字,后又请老师教她文化,在这样的家族环境中,顾太清渐渐成长,文学修养也逐步提升,良好的家学渊源、浓厚的文化熏陶为顾太清日后在诗词方面取得的非凡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女性的顾太清,没有科举的巨大压力,却有着聪颖的天资、丰富的藏书、良好的环境,她专攻诗词歌赋,在填词方面造诣深厚,这也正是日后她在词作方面成就突出的重要原因。

夫妻恩爱、情投意合、志趣相同、美满幸福的婚姻促使文学成就极大地提高。

【奕绘、顾太清画像】

顾太清与乾隆帝第五子荣纯亲王爱新觉罗永琪之孙,荣恪郡王绵亿之子贝勒奕绘喜结良缘。作为侧福晋的她,在嫡夫人去世后便获独宠,夫妻二人相敬如宾,十分恩爱。顾太清才华出众,相貌同样是不同凡响,而奕绘也是笃好风雅,才华横溢,夫妻二人志趣相投,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是难得的才子佳人。

在这期间顾太清文学成就得到极大地提升,创作也迎来了鼎盛阶段。创作出词集《东海渔歌》,诗集《天游阁集》两部著作,均辞采华丽,文采飞扬,至今都发挥着重要的文学价值。这两部诗词集均与丈夫的作品集《南谷樵唱》、《明善堂集》相对称而命名。而太春的字、号也均是为了与丈夫的字、号相对应而更改,可见二人确实是感情深厚,非一般人所能比拟。

【《天游阁集》书影】

顾太清文学创作涉猎广泛,兴趣面广。从三十多岁开始,观摩研读历代名画珍作,而王府之中丰富的书画收藏也在客观上为她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使其在书画方面能够有所成就。太清作词情真意切、风韵自然而又不矫揉造作,丰厚的文学底蕴和丰富的文学积累使得她下笔有神,正如诗友、词友清代女词人沈善宝说:“太清才气横溢,援笔立成。”其作品《桂殿秋》题画中写道:“清露下,月明中,凤凰栖老碧梧桐。吹箫仙子凌风去,十二楼台花自红。”这首题画词描写景物展现其立体之美感,花丛碧树中,亭台楼阁前,画面描写极具美感,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人的面前[2

又如作品《早春怨》春夜中:“杨柳风斜黄昏人静,睡稳栖鸦。短烛烧残,长更坐尽,小篆添些。红楼不闭窗纱,被一缕,春痕暗遮。澹澹轻烟,溶溶院落,月在梨花。”写景小词语言简短,用词精炼、贴切,贵在心物交融,情景夹杂其中,创作风格追求简静、朴素,崇尚自然,语言自然灵动、清新,蕴藉之中流露着作者点点滴滴的感情[3。太清又性好交友,曾与当时京师满汉才女结集秋红吟社,通过吟词作诗来抒发内心情感[4,在当时颇具影响,使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得以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晚年无辜受冤,不幸中悟得人生新境界。

晚年的顾太清同样有着巨大的文学成就,自署“云槎外史”,著小说《红楼梦引》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说家,文采出众,见识独到,细致入微,堪称一绝。正所谓“红颜女子多薄命”,而这一句在太清身上也得以验证。

【顾太清画像】

龚自珍是当时一大文豪,因与顾太清谈词论学而交往频繁。在丈夫去世的第二年,由于被小人对一首闲诗的渲染,诬陷其与龚自珍有染,最终使得身为王妃的她被赶出王府,流落市井之中而结束了其一生。晚年的顾太清发生了重大的人生转折,丈夫死后无辜受冤,人生境遇发生翻天逆转,由富贵生活瞬间跌入落魄清苦的环境中。顾太清在这样的冤枉中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但又想到自己的一双儿女,却有让她有了重生的念头,正如她在诗中写道:“几欲殉泉下,此身不敢轻。贱妾岂自惜,为君教儿成。”,她将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儿女身上,完成其“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使命。

在这样的人生经历中使她内心经受洗礼,心神得以升华,在清贫生活中得以超脱,她又悟得新的人生境界,认为只要能心定气闲、坦然面对一切,荣华富贵与安贫乐道又有什么区别呢?而这种心境在她日后的作品当中也有所反映,正如她的诗中写道:“一番磨练一重关,物到无生心自闲。探得真源何所论,繁枝乱叶尽须删。”这正是对她那种心境的真实写照。

纵观顾太清的一生,她自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受浓厚的家学文化的影响,后又结得美满姻缘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文学修养,但晚年又受不幸的遭遇,而这种种的人生经历都为她的诗词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其文学成就不同凡响,非比寻常,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作为女性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愧为“清代词后”。

参考文献:

[1]小桥流水著 《顾太清诗词典读》 北京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1.4   序言

[2]小桥流水著 《顾太清诗词典读》 北京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1.4   第26-27

[3]小桥流水著 《顾太清诗词典读》 北京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1.4    198-199

[4]小桥流水著 《顾太清诗词典读》  北京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1.4    序言

图片参考来源网络

2017.04.0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