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考研冲刺阶段的备考策略

 文学漫笔 2022-05-13

对于文学考研的同学来说,尤其是准备大综合的同学,多数同学可能觉得每天复习焦头烂额的,可能感觉总是也记不清楚、背诵不完,这个大家放心,谁也没法儿把书完全背完,关键的如何高质量掌握,希望本篇文章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本次分享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01

现阶段的任务是收网
02

现阶段如何进行收网
03

现阶段怎么背书/知识点/题目
04

现阶段要学会“投机取巧”
05

现阶段复习、背诵的遍数
1.

现阶段的任务是收网

现在已经来到十一月中旬,时间紧迫,剩下阶段的任务更主要的是收网。所谓收网,就是将之前学过的内容,进行归纳式总结、运用,看自己是否已经掌握,及时查漏补缺。之前阶段,我们可以广泛地、拓展地学习,查阅论文或者阅读不同版本的文学史等等,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就要尽可能在之前学习掌握的基础上,收网学习、归纳、总结,回归到那些基本的知识点上,回到指定的文学史教材上,回到真题上,而不是忙不地广泛撒网。

当然,这个话不唯一,以上内容更多指向基础内容复习效果较差的同学,如果基础性知识点已经复习很到位,既定教材知识点已经吃透,真题已经可以举一反三,那么这样的同学,反而应该继续撒网式复习,多拓展、多阅读、多积累,所以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

2.

现阶段如何收网

首先,背诵知识体系化
通过我们之前几轮的复习下来,我们应该对整个学科体系和包括的重难点的掌握应该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所以我们在背诵的阶段过程中,那么就要去有针对性地去把握这些知识。同时也更好地去利用知识框架,把握各个时期的一些文学的特点或者是一些所涉及到的知识。
其次,背诵简单化、理解化
当我们在涉及背诵一些简答或论述题的时候。对于一个作品或一个知识点的考察过程中,就会围绕这个点生成若干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许多问题,也会衍生出许多问题答案。那么对于这些问题,是否要全面背诵呢?如果不背诵,可能就会觉得这个被我遗漏的知识点就是考察点,如果要是全部背诵,天呢,脑袋内存容量真的有限啊,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做?
其实对于大多数的文学作品,无非涉及到的就是一些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或者是一些人物形象的分析。然后就是可能再结合这个时期的文学背景、思潮去分析该作品,或者是将它与其他作品的一些角度进行分析对比。那么这样的话呢,就相对会生成许许多多的问题。
对于这些东西,我们没有必要一个不落地背诵,因为有些地方知识点的考查、回答都是重复的,我们只要把其中一道或几道题经典的题目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分析之后,那么其他题目完全是可以变形出来。而不是说所有的题目、所有的问法都面面俱到地背一遍,这样的话呢,我们就完全可以减少一些复习、背诵的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对于基础知识要有扎实地了解、对于一些经典的题目要有深入地理解、同时还有具备灵活变通的思维。
下面我就简单地以鲁迅的相关知识做一个说明。对于鲁迅这位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而言,命题角度五花八门,各样考题也是多种多样。翻开任何一本资料,鲁迅一节的内容都可以说是篇幅宏大,我们很难说,把这些资料上的题全部过一遍,但是如果我们掌握好一些基础性的知识框架,那么我们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攻下绝大部分的题目。


经过复习整理后,我们可以发现,涉及到鲁迅的考查无非从这些点上衍生出来,只要我们明白这些知识框架,理解一些分支的说明,那么我们再解答这些题目可以说轻而易举。
文学发展的框架脉络,本公众号历史消息中有留存,如需要,请回顾浏览!
3.

现阶段怎么背书/知识点/题目

背书是一项技术活,首先是理解,其次是背诵。到了这个阶段了,相信大家一些知识点也熟悉了,虽然说可能完全背诵不下来,但至多多少少会有印象吧。这阶段的背诵,对于曾经记住的知识点,快速扫过,看那些观点性、论点式句子(或者关键词),这些往往都是给分点。熟记给分点之后,至于下面的分析,可以理解性记忆,根据之前的理解,然后学会自己阐述出来。背书不是让大家一个字不差地背写下来,只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即可。至于那些观点性、论点式句子是前人、学术大家总结好的,我们没那个水平,所以要尽可能“死记”,但是其他解释性句子、分析,我们则完全可以灵活阐述,但是,不能太大白话了。简言之,就是别给自己找麻烦,要灵活背诵。
对于那些不熟悉的知识点,就是刚遇到或者是之前记忆不熟悉的,到了这一阶段,记忆这些就更得是先记住那些观点性、论点式句子了(或者关键词);其次,再去理解性掌握那些分析,实在记不住的话,就只能是自己到了考场上,根据观点性、论点式句子(或者里面的关键词,实在记不住可以先记住关键词,之后再阐述)自由发挥了。
试想,你要是连基本的观点性、论点式句子都记不清楚,那么上考场真就是只能临时发挥了。我们可以临时发挥,但是临时发挥也不是不着边际的纯粹的临时发挥啊!所以,不得已的情况下,还要学会“投机取巧”!
4.

现阶段要学会“投机取巧”

在这方面的“投机取巧”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姑且这样称呼吧。这个“投机取巧”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说,第一是现阶段的背书;第二是考场上的答题。
首先,现阶段的背书上。假如真是时间有限,来不及认真理解、背诵了,想走捷径,那么就可以尝试一下这个“投机取巧”的方法,当然走捷径不一定成功,而且可能会收到适得其反的后果,所以一定要考虑好,谨慎使用,甚至最好少用或者不用,当然没办法的情况下,还是用一用吧。
一方面在背诵的过程中,如果还有大量内容记不住,或者没见过,那就先只背诵观点性、论点式句子(或者是关键词),剩下的就是到了考场上,根据自己对于观点性、论点式句子的理解进行阐述;另一方面,就是一定要熟悉作家的时代环境,阶段性的文学思潮、发展状况等大背景的内容,理解本阶段的主要思潮、文学状况等,有利于整体回扣这一阶段的代表性作家、作品的特点。比如,外国文学中,浪漫主义文学阶段,这一阶段整体的文学思想、艺术特征基本上(也只能说基本上,除去特例之外的)都是与本阶段的每一代表性作家、作品相吻合的,这就有利于我们在答题的时候“投机取巧”。
其次,考场上的答题。接下来就是考场上答题时候的“投机取巧”了,会写的题,上期推送已经说过,答题模式是“总-分-总”的结构,这里不再赘述【推文链接文学考研(文科类)答题应试技巧】。不会答的题怎么办?
一方面,作家作品向本阶段思潮、背景靠拢。正如上述提到的,具体作家、作品总体上是吻合作家创作这一作品时,这一阶段的整体作家作品思潮、特征的,所以,如果不会答这个作家具体的文学思想、艺术特色的话,那么就可以扩大范围,写作家创作这一作品时整体的文学思潮、艺术风貌。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中有着盛唐开放文风这一文化大背景的特质。当然,这一方法还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只能说这种写法比纯粹的胡写强。
另一方面,作家向本流派、或者类似作家身上靠。如果实在不会答这个作家的相关知识,那么就向这个作家所在、或者所倾向的流派身上靠,或者与他同类似的作家身上靠,这样也会缓解一点也不会作答的尴尬。举例子说明吧,更加明确,假如说先锋派作家残雪,如果不了解其相关作品、文学思想,则可以向先锋派整体上靠拢,因为大家属于同一流派,那么就肯定有一致性,这时候先锋派的一些共同的文学思想、艺术特征,就可以向上靠拢了。
再一个就是向同类作家身上靠,比如乡土派作家,他们的文学特征也有相似之处,比如浓厚的地域特色了、乡土气息了、语言地方色彩了等等的角度,就会大同小异当然,这也是一种比较冒险的方法,需要谨慎使用,用不好,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有的作家难以归类到本阶段总体特征、或者某个具体的流派,所以这种方法可能意义就不大了。
其实,这个“投机取巧”方法的使用,是不得已而使用的办法,同时,它也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发挥其价值作用,那假如真的啥呀不会,真的是没有知识储备,那上考场也就只能是纯粹地随机应变,临时发挥了,这我也没办法了。
5.

现阶段复习、背诵的遍数

关于复习和背诵的遍数,有些同学可能会比较单纯地关心复习的遍数,甚至和别人盲目比较,一但觉得自己复习、背书的遍数少于别人,就觉得自己复习效果不太好,从而可能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其实大可不必,虽然说背诵的次数越多越好,但是呢,我们也要考虑到一个就是效率问题。就是说不能单纯去看复习背诵了几遍,我们要考虑的是理解了多少,记住了多少的东西,如果说仅仅是看了几次而没有深入地理解和最终的记住,那么这样所谓的遍数仅仅是口头上说出来好听其实没有任何意义,这是不可取的(尤其在和别人讨论时,你也没得法确定这个人真的就是背诵了那么多遍,可能更多,可能更少,所以做好自己才是关键的)。
我比较赞成一种就是踏实去看,这样可能到头来只有一次,但是打下来的基础却是很扎实地,那么这样其实也就够了,因为最终我们目标是理解,理解之后可以写出,可以落实到卷面上,回答出相应的问题,又不是去攀比你复习了几遍。
总之,复习或者背诵中要追求质量,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再去追求所谓的数量。
6.

现阶段要学会调整心态

不管任何时候,只要没到考试的一刻,就要扎扎实实地复习、踏踏实实地背诵。只要踏实努力去做,结果自然不会很差,大家一定要相信自己,成功必将眷顾我们,未来必将更加精彩!
公共课方面由于时间篇幅等问题,暂时不做专题说明,目前最紧要的是英语大小作文的准备,大家需要大小作文模板的,可见之前文章推送内容【推送链接考研英语—高分模板定制!考研英语—高分模板定制!,点击详细了解,希望为大家带来帮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