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妇门前是非多”本是一句完整的俗语,这是下半句,上半句是“鳏夫房顶炊烟少”。这句俗语可以说,一半是冰水,一半是火焰。 寡妇门前是非多 现在的网络流行“热词”的提法,也就是一段时间内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的热门话题。“寡妇门前是非多”中的“寡妇”和“是非”具备了“热词”特点,而两词相加热度更高,一直在发烧,历经千百年,经久不衰。 任何地方的“桃色事件”和“绯闻”都符合一部分人的猎奇心理。大到世界各国的影视娱乐圈,如前几年某影星的离婚新闻铺天盖地,一段时间都占据媒体的主要位置,占据热搜榜首很长一段时间,力压当时女排奥运夺冠的新闻;小到一个城市,一个街道或村庄,一个单位,一旦出现“绯闻”,很快就能成为当地人们的热门话题。 一些好管闲事的人,或在空闲时的街谈巷语、田间地头,或在茶余饭后的闲聊中,都会津津乐道。 旧时代的妇女受封建礼教的束缚,遵从“从一而终”,一女不事二夫的规定,成寡妇之后,要用“守寡”一词来约束,也就是说妇女死了丈夫以后不能再嫁人,也不能与其它男人发生暧昧之情。 这是一种极其残忍失去人性的礼教制度,然而,人的生理天性和需求不仅只是寡妇有,其他人也同样也与生俱来。因此,在旧时代,女人一旦成为寡妇,就成了一个地方的聚焦点,她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千万双眼睛关注,而更多的是各种居心叵测的猜疑和添油加醋,甚至虚构出让人兴奋的故事。 旧时代以社会耕社会为主,而有钱有势,不事稼穑靠雇工或收租的财主百户之中难有一户,大多数的人家都是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一旦死了丈夫,就如同一座房子的顶梁柱断裂坍塌。 然而,一家人的生活还得继续维持下去,田地里的农活还得由男人来干,重活也得请男人来做,而出于一片好心来帮忙的男人亦不乏其人。不管是有妇之夫,还是光棍汉,只要进出寡妇的门,也不管是正人君子,还是心怀不轨之人,总能让人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而一些寡妇因耐不住寂寞的守寡生活,确实做出一些风流韵事,授人以柄。 这就是旧时代礼教制度下的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如今的社会,出现丈夫死亡的不幸事情,寡妇不必守寡,有选择再嫁的自由,与未婚的男子来往是一种正常的婚恋行为,合理合法,不会有风言风语,也掀不起多大的风浪。 但是,由于中国民间受到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太深,寡妇之门在一定范围内依然是好事者喜欢关注的方位和易出“是非”之地,寡妇之事也容易成为某些地方的小道消息和热门话题。 鳏夫房顶炊烟少 “鳏寡孤独”这个成语说的是社会中的四种人。“鳏夫房顶炊烟少,寡妇门前是非多。”这句俗语中点出了旧时代两种人的生活境况,可以说在人们的闲聊的话题中是一冷一热。 鳏夫门庭冷落自不用说了,生活也变得凄凉,标志性的就是房顶烟囱里的炊烟,因家里没有妇人的打理,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煮饮的时间不多,饮烟飘出的机会就少。 再说有能力续弦的鳏夫,在旧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是理所当然的,哪怕来往女人踏破了门槛,也不会有人当风流韵事的是非来讲,在那个时代是合理合法的,关键是旧时代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女人不可能主动上门,只有媒婆上门。 把女人娶进门后,房顶烟囱里的炊烟按时升起,鳏夫就变成了有妻室的人了,尘埃落定后就更没有人关注了;没有能力续弦的鳏夫,人们就更加不放在心上。假如这样的人愿意上寡妇的门去寻找机会,那是非之地也是发生在寡妇的门前,寡妇上鳏夫的门,鳏夫的门前是无是非可言,旧时代男人讨妾都是名正言顺,何况是讨老婆。 由此可见,“鳏夫房顶炊烟少”这半句话,不管是在旧时代,还是放在现在社会,都不容易成为“热词”,也上不了“热搜”版,更不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闲聊时津津乐道的话题。热门话题人们自然也就持续关注,不是热门话题,人们就不会关注,自然也就很少有人提及。 何况“鳏夫房顶炊烟少”只是一种生活场景的真实描述,没有任何教育意义;而“寡妇门前是非多”明显带有警示的作用,也就是告诫那些有妻室的人,少到寡妇家去串门,否则会招惹不必要的非议,具有一定的劝诫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