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大唐上贡到最后的藩帅,竟是叛将之子

 巴西太守 2022-05-15

唐朝末年,蔡州奉国军节度使秦宗权曾参与镇压黄巢农民军,但在黄巢被逐出京城长安后,却被黄巢打服;中和四年(884年)黄巢败亡后,秦宗权吸收了黄巢的余部,成为地方一霸,四处劫掠;而原来在他手下曾经因功被任为申州刺史又是蔡州本地人的赵德諲,也自然成为了他的打手。

同年,秦宗权派赵德諲与叛将鹿晏弘合兵攻打山南东道,驱逐节度使刘巨容,赵德諲原地被任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在襄州,也就是通常说的襄阳;光启二年(886年),秦宗权派赵德諲攻打荆南节度使张瑰,但被归州刺史郭禹峡州刺史潘章解围。光启三年(887年),赵德諲再攻荆南,终于破城杀死张瑰,留大将王建肇守荆南军部江陵府。战后,江陵府只剩下几百户人家了。文德元年(888年),郭禹攻江陵,驱逐王建肇,接管荆南。

这时候,秦宗权遭到唐军统帅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的讨伐,屡战屡败。赵德諲知道他长不了了,就举山南东道投降了朱全忠,在朱全忠提议下得到了唐朝朝廷的接纳,并被任为副帅。唐昭宗还赐山南东道军号为忠义军。朱全忠统领各藩镇军队在汝水之上会合赵德諲,共同讨伐秦宗权。秦宗权败亡后,赵德被授宰相荣衔中书令,封淮安郡王。

景福元年(892年),赵德諲去世,长子唐州刺史兼七州马步军都校赵匡凝自称留后(代理节度使)。当时节度使自立、家族世袭已经常态化,唐昭宗也只能任命赵匡凝为节度使。

赵匡凝以威惠闻名,为人气貌甚伟,很注重仪表,表现得严肃而盛装,每次整理衣冠,都让左右拿着大镜子前后照他;待客时,乌巾上隐隐感觉有灰尘,就令侍妓持红拂去掉它;人们若误犯其家讳,往往遭其用木棒笞打,其为人方正严肃如此。他颇好学问,藏书数千卷。他父亲受封为郡王,他也受封为南康郡王。

赵匡凝虽然是朱全忠副手的儿子,但却和朱全忠并不对付。朱全忠在清口之战被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所败的第二年也就是乾宁五年(898年),赵匡凝就秘密和杨行密、奉国军节度使崔洪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结盟对抗朱全忠。但赵匡凝部下方城镇遏使度轸叛投朱全忠,出卖了旧主。

更早朱全忠讨伐泰宁军节度使朱瑾时,李克用曾派史俨李承嗣救援,朱瑾兵败,二将随朱瑾投奔淮南。而李克用所派的带着书信和钱财借道赵匡凝请求杨行密归还史俨、李承嗣等的使者,也被朱全忠所获。

朱全忠大怒,写信指责赵匡凝,并派宿州刺史氏叔琮上门讲道理,很快攻下唐州,刺史赵匡璠越城投降;再进围隋州,阵擒刺史赵匡璘,斩首五千级。

虽然史书没有明说这几位的身世来历,但他们和赵匡凝的名字如此相似……

氏叔琮再攻襄州,不克。但宣武军另一将领康怀贞攻邓州,擒刺史国湘。赵匡凝终于被打服了,派使者请求放过。

光化二年(899年),昭宗加赵匡凝兼中书令;三年(900年),赵匡凝以忠义军节度、山南东道管内观察处置三司水陆发运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中书令、兼襄州刺史、上柱国、南平王、食邑三千户的身份被任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加实封一百户。

不久,唐昭宗被宦官劫持投奔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朱全忠以救驾为名起兵,宦官就以昭宗名义下诏命藩镇勤王讨伐朱全忠,命武昌军节度使杜洪出兵与赵匡凝和武安军节度使马殷袭击安州。但杜洪、马殷都是朱全忠的小弟,无力更无心,这样的诏书显然只能是表面文章。

随着李茂贞服软,昭宗被朱全忠控制。他想去依附赵匡凝,却没有机会。

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表赵匡凝为荆襄节度使,赵匡凝表弟弟赵匡明为荆南军留后。也就是说,赵德諲曾短暂夺取但并未能守住的荆南军又重新姓了赵。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因杨行密围攻杜洪,朱全忠派荆南节度使成汭发兵相救。其实成汭就是之前从赵家抢走荆南的郭禹。结果成汭刚出兵,朗州武贞军节度使雷彦威就和马殷合兵攻陷江陵府,成汭大军因而丧失斗志,本人兵败自杀;雷彦威的弟弟雷彦恭又结连赵匡凝,驱逐雷彦威,自己接管了雷家产业;不久,赵匡凝又派赵匡明驱逐雷彦恭。

当时皇室微弱,军阀们都拒绝上贡财赋,每年都上贡的,只有赵匡凝兄弟俩。

同年更早时,还发生了一些其他的事情:

赵匡凝遣水军上峡攻西川节度使王建辖下夔州,被王建养子知渝州王宗阮等击败,王建部下万州刺史张武大铁索拦截长江中流,在两端立栅,称之为“锁峡”,意在防备赵匡凝再攻;

昭宗封赵匡凝为荆南襄州忠义军节度、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中书令、江陵尹、襄州刺史、上柱国、楚王、食邑六千户,备礼册命,备革辂一乘,载册犊车一乘,及本品的卤簿、鼓吹等。后来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封李茂贞为秦王时,太常礼院即奏请按册命赵匡凝之例施行。

这里荆南节度使、江陵尹并没有给实际控制荆南的赵匡明,因为赵匡明最初只被任为荆南节度行军司马,授检校司徒。赵匡明不仅职称缩水,实控地盘也缩水,因为荆南军辖下的夔、峡、忠、万、施等州早就被王建吸收了。

赵匡凝妻罗氏由豫章郡君进封燕国夫人。

即使朱全忠代表朝廷给予赵匡凝如此多的荣耀,后来把赵匡明也抬为了全权的节度使,但赵匡凝还是与李克用、杨行密、王建、李茂贞、李茂贞养子静难节度使李继徽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发檄文彼此往来,都声言举兵讨朱全忠,恢复皇权,吓得朱全忠杀了昭宗,立幼主哀帝。

即便如此,篡位之心昭然若揭的朱全忠还是给了赵匡凝一次机会。他派使者告谕暗示包括赵匡凝兄弟在内的诸藩镇,赵匡凝哭着回答:“我深受唐恩,不敢有其他想法。”副使王筠也劝赵匡凝和朱全忠绝交。朱全忠大怒,出兵攻打赵匡凝。

赵家终于勇了一次:赵匡明大破宣武军于邓州,并劝赵匡凝联合王建。赵匡明曾因身为功臣子,年纪尚轻就被任为江陵府文学,成年后也立有军功,历任绣州峡州刺史,有点刷子。

天祐二年(905年),赵匡凝奏为成汭立祠庙,获准;遣使与王建修好,以拒朱全忠,又与王建联姻。

但赵家兄弟的实力仍然不足与朱全忠对抗。朱全忠认为赵匡凝兵力分散于荆襄两镇,可以各个击破,于是遣大将军徐州武宁节度使杨师厚统前军攻赵匡凝,并上表赵匡凝罪状,自己亲率中军后继,杨师厚攻下唐、邓、复、郢、随、房六州。而名义上归属山南东道的均州,也早已被本地人冯行袭占据,冯行袭当时官居金州戎昭军防御使,也已经依附了朱全忠。所以赵匡凝治下的山南东道,只剩下了治所襄州。

朱全忠到襄州,屯兵汉北。朝廷下诏削夺赵匡凝在身官爵。冯行袭也遣子冯勖以水军会合朱全忠于均州、房州。

赵匡凝再派人谢罪,朱全忠就不买账了,连使者也扣押了,并且打败了荆南来的救兵。赵匡凝严兵以备。杨师厚到谷城西童山,朱全忠命他在阴谷口造浮桥,引兵渡汉水。赵匡凝率劲卒二万在汉滨列阵,被杨师厚大破,被杀万余人,杨师厚兵临城下。当夜,赵匡凝焚襄州府城和船只,率其妻儿族人和麾下士卒溃围而出,乘船沿汉水急行,投奔杨行密。王筠自杀。

襄阳的赵匡凝被打跑了,江陵的赵匡明也立不住了,想逃到淮南去找大哥。但儿子赵承规进谏:兄弟聚首会让杨行密起疑,不如学东汉末年诸葛兄弟分在两国。

正如诸葛瑾去了江东,诸葛亮进了四川,赵匡明便率二万人经由三峡入川投靠了王建。赵匡凝牙将王建武派押牙常质以荆南投降朱全忠。

赵匡凝曾奏辟李珽为掌书记。赵匡凝出奔后,李珽为朱全忠所得,被再署为天平军掌书记,从此加入朱全忠的班底。而教授赵氏兄弟保养之道的许寂,则随赵匡明入蜀。

哀帝下诏赞朱全忠收荆襄之功,称赵氏兄弟为“二凶”,并下诏一并削夺赵匡明在身官爵;以功拜杨师厚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朱全忠因为夺取了荆襄,就想继续谋攻淮南,太府卿敬翔反对,认为刚取胜的军队应该持重养威。朱全忠不听,果然作战不利。

朱全忠从忠义军分割出邓州宣化军;天祐三年(906年),杨师厚指出,既然已经定性了赵匡凝兄弟是叛将罪人,那么忠义军的名号也就不作数了。这样,忠义军的军号被收回,复称山南东道节度使。

朱全忠刚占领襄州时,曾阅看赵匡凝所藏图书。朱全忠篡唐建立后梁后,于开平元年(907年)命杨师厚献上赵匡凝家所藏数千卷书籍。

《旧五代史》将赵氏兄弟比作东汉末年的刘表之子,却没能守住。当然,和刘琮相比,他们至少有过对抗大魔王的勇气和行动。

下面介绍赵氏兄弟的结局。

王建待赵匡明以贵宾之礼,授武信军节度使,分其部下为崇义、勇义、顺义、广义四都;后来罢免赵匡明,建立前蜀称帝后,改任为大理卿工部尚书。赵匡明最终卒于成都,但年份不详。

而赵匡凝的命运就多舛一些了。他到扬州后,杨行密迎接他,戏言道:“君在军镇,每年给朱全忠送金帛,现在败了,才归顺我?”赵匡凝答:“诸侯事天子,每年贡赋是职责,岂是送给贼(指朱全忠)!我今日归顺公,正是因为我不从贼的缘故。”杨行密厚遇之。

但天祐二年,杨行密去世,长子小年轻杨渥继位后,对赵匡凝就不如前了。一次他设宴吃青梅,赵匡凝看着他说:“勿多吃,不然会得小孩发烧的病。”诸将以为他轻慢,杨渥更是不爽,迁他到海陵。

后来淮南权臣徐温崛起,铲除异己,赵匡凝终究没能躲过死神。

如果当时赵匡明还在世,也当庆幸自己听了儿子的话,总算没有把自己搭进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