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古墓丹青:古代人的“生活照”

 微卫星空间 2022-05-16 发布于河南

        河南古代壁画馆位于邙山上的洛阳市古代艺术博物馆内,2011年11月8日开馆,馆内展出了15座墓室中90余幅壁画和彩绘雕砖,覆盖西汉、新莽、东汉、北魏、唐、五代、宋、金等8个朝代(时期);壁画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天象、宴饮、侍从等古代生活的多个方面。

       据介绍,墓葬壁画肇始于西周,成熟于西汉,发展于魏晋,兴盛于隋唐,延续于五代,直至辽宋金元而不辍。洛阳是我国发现墓葬壁画最早也是最多的地区之一,目前已发现有两汉、魏晋、唐宋、金元等多个时期、60多座壁画墓

 

【原创】古墓丹青:古代人的“生活照”

【原创】古墓丹青:古代人的“生活照”

【原创】古墓丹青:古代人的“生活照”

【原创】古墓丹青:古代人的“生活照”

【原创】古墓丹青:古代人的“生活照”

【原创】古墓丹青:古代人的“生活照”

【原创】古墓丹青:古代人的“生活照”

【原创】古墓丹青:古代人的“生活照”

【原创】古墓丹青:古代人的“生活照”

【原创】古墓丹青:古代人的“生活照”

【原创】古墓丹青:古代人的“生活照”

【原创】古墓丹青:古代人的“生活照”

【原创】古墓丹青:古代人的“生活照”

【原创】古墓丹青:古代人的“生活照”

 

附录:河南墓葬壁画保护状况调查(洛阳古墓博物馆,徐婵菲、王爱文,中国文物报,2006-11-17)

    河南地处祖国中原,是中华文明发源的核心区域,数千年深厚的文化积淀,为河南省地上地下留下了极其丰富灿烂的文化遗迹。近百年来,河南众多举世瞩目的考古发现为重新认识和构建中华文明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证据。在这些考古发现中,壁画墓是最具特色的发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河南省发现的历代壁画墓有80多座,主要分布在郑州、洛阳、安阳、焦作、开封、邓州、林州、禹州等地区。这些壁画墓上起东周,下到元明,时代蝉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研究古代丧葬礼俗、意识形态、社会生活和绘画艺术等诸多方面最为直观的资料,有着其他文物无法替代的作用,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为了保护、利用好这批珍贵而特殊的文物,洛阳古墓博物馆对省内发现的壁画墓及壁画保存、保护状况进行了调查。  
  一、河南古代壁画墓的发现、分布与年代   
  中国的壁画墓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大多是外国学者在盗掘古墓时发现的,如1915年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盗掘新疆阿斯塔那墓地时发现的4座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墓,1918年日本学者在辽宁辽阳太子河畔迎水寺发掘的汉魏壁画墓等。河南是我国最早发现壁画墓的地区之一,发现的第一座壁画墓是洛阳八里台西汉壁画墓。该墓发现于1916年,壁画被盗掘出土,旋即流失到海外,现藏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另一座洛阳西汉墓出土的一组壁画空心砖于1927年被运到英国,现藏大英博物馆。

  河南大量发现和发掘壁画墓是在建国以后。上世纪50年代至今,见诸简报和正式报告的有79座,其中洛阳地区39座、郑州地区21座、焦作4座、禹州4座、林州3座、邓州2座、安阳3座、开封1座、灵宝1座、商丘1座。从时代上分:战国时期1座、两汉时期24座、西晋2座、南北朝时期4座、唐代5座、宋代30座、金代9座、元代2座、明代2座。   
  二、河南墓葬壁画的保存、保护现状  
  河南墓葬壁画的构成材料主要以泥土、白灰、麦草等为主,有的在白灰下有一层1厘米左右的草拌泥地仗层,有的无地仗,在制作壁画时将泥土、白灰等材料搅拌均匀后涂抹在砖质或泥质的墓壁上。壁画的构成材料和松散的结构使得这些壁画被发掘后随着原生环境的改变而极易涣散、脱落,这一特性决定墓葬壁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物,要保存、保护它们,需要特殊的保存环境和保护方法。总的来说,墓葬壁画的保护一般包括两方面:一如何保存,二如何保护。   
  1、保存方式和环境  
  调查显示,河南省墓葬壁画保存方式有两种:原址保存、迁址保存。

  原址保存,即壁画墓发掘或调查后原地封存。如:密县打虎亭汉墓、宜阳丰李新莽墓、荥阳苌村东汉墓、洛阳北魏元ㄨ墓等,共有19座采用这一方式保存,占壁画墓总数的24%。原址保存就其封存方式不同又分完全封闭状态和不完全封闭状态两类,它们各有利弊。完全封存状态是指从墓门处将墓封住填实,这种状态有利于壁画的保护,但不利于壁画的观摩、研究和查看壁画保存情况,有些壁画墓自封闭之日起就没有打开过。不完全封闭状态是指在墓上建房或在墓道口处用砖封住,如需要可随时进入查看,这种状态的壁画墓容易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另外,原址保存的壁画墓大多位于郊外,保卫工作难度大,有专人看管的保存状况不错,无人看管的有些墓遭到二次甚至多次盗掘。在人为和自然双重因素的侵扰下,壁画不同程度被毁坏(有的损坏特别严重)。

    对墓葬壁画来说原址保存是一种谨慎而合适的保存方式,但因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诸如建设用地、墓室本身损坏严重等)而不能广泛采用,因此必须迁址保存。

    迁址保存,顾名思义是异地保存壁画。迁址保存按搬迁方式又有两种情况:1)拆砖法,用于壁画下没有地仗层或地仗层极薄、壁画无法揭取的情况,搬迁时就连支撑体带壁画一块取下。如禹县白沙宋墓、洛阳5座西汉壁画墓,新安县北宋李村、宋村壁画墓等。这种方法对于一砖一画的壁画损害不大(洛阳西汉时期的壁画基本上是绘在大型空心砖上),但对于那些绘在小砖上的大幅壁画来说损害较大(如宋墓壁画)。2)壁画揭取法,用于壁画下存在一定厚度的地仗层,可从地仗层处揭取壁画。如永城芒砀山西汉梁王墓壁画、洛阳北魏元怿墓壁画、洛阳新区唐代49、50号墓壁画、登封王上金代墓壁画等。揭取法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壁画,是我国目前最常用的迁址保存壁画的方式。迁址保存的壁画墓有31座,约占全部壁画墓的40%。

    另外一些壁画墓因发掘时壁画保存状况较差,已不存在。

    研究表明,壁画的最佳保存环境是:温度18℃~-2℃,湿度55%~65%。河南省现存的墓葬壁画,只有在省博物院保存的芒砀山西汉梁王墓壁画处于恒温恒湿的环境中,其余各地的墓葬壁画的保存环境都达不到上述要求。

    2、保护方法

    原址保存的壁画(除个别的)一般未做加固处理。迁址保存的壁画在搬迁前会采取一些必要的加固措施,使用的加固材料,因不同时期壁画保护的理念、原则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以洛阳地区为例,上世纪50到70年代使用的加固材料主要有漆片乙醇溶液, 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使用聚乙烯醇缩丁醛乙醇溶液、聚丙烯酸, 90年代中期以后,在最小介入、可逆性、可再处理的保护原则指导下,使用的加固材料种类增多,有ParaloidB72、ParaloidB60、聚乙烯醇、石灰水、桃胶等。在壁画背面的加固处理上,80年代使用木结构的支撑框架,框架直接黏合在壁画层下,90年代中期后使用不易变形、耐久的铝合金材料做支撑框架,在框架和壁画层之间增加一层厚1厘米的灰膏隔离层。              

    三、河南墓葬壁画保护面临的问题

    1、没有专门的保护研究机构和符合壁画保存条件的场馆

  省内各市文物机构都设有文保部门,但没有专门针对墓葬壁画的保护研究机构。省内有10家单位收藏数量不等的墓葬壁画,除保存在河南省博物院展厅中的西汉梁王墓壁画处于恒温恒湿的环境中外,其余各单位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都没有修建专门保存、保护壁画的场馆,更谈不上具备监测和控制温度、湿度、粉尘、光线、照度等严重影响壁画保存因素的设施、设备,壁画完全在自然状态下保存。有的单位壁画揭取几年甚至几十年仍封存于夹板中,致使发霉、酥解、断裂等各种病变滋生,严重威胁着壁画生存。

    2、缺乏专业保护修复技术人员和文物修复专业仪器设备

    具有专业保护修复技术人员和文物修复专业仪器设备是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省内少数几个单位虽然开展了壁画保护修复业务,但经过专业培训的壁画修复人员很少,修复设备简陋,一些基本的分析、试验只能拿到外地去做。一方面是有大量的壁画需要保护修复和养护,另一方面是技术人员严重不足,这严重制约保护工作深入广泛开展。

    3、壁画保护经费严重不足

    尽管河南省每年都有巨额资金用于文物的保护,但由于需要保护的项目太多,投入到墓葬壁画保护的经费却很有限。以洛阳古墓博物馆为例,古墓博物馆收藏有17座不同时期的壁画墓,壁画面积有400平方米,其中有最具价值的西汉、北魏时期的壁画墓,但平均每年的壁画保护经费寥寥无几。限于经费的严重不足,壁画保护工作进展比较迟缓,一些濒危壁画无力实施保护。

  基于上述状况,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墓葬壁画的保护问题,河南省应集中投资建设一所符合壁画收藏、保护、展示条件的三位一体的壁画保护中心。这样做,有利于对现有的以及今后发现的壁画的保存、保护,有利于培养壁画保护专业技术人员、促进壁画保护工作的开展、提高河南省壁画保护水平,更有利于墓葬壁画这一稀世艺术瑰宝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发挥。

——原文发表于2011.12.25.微卫星新浪博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