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须仰视才见

 馨缘清明屋 2022-05-16 发布于广东

(一)

     《朝花夕拾》里有篇散文,题目是《父亲的病》。我曾经读过好几遍,每读一次,就心生一次恨意。绍兴城那所谓的名医,原是地地道道的庸医,我恨他们。

       药引子千奇百怪,最荒唐的莫过于原配蟋蟀一对。"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鲁迅。

        故弄玄虚、草菅人命。

       阴阳虚实,信口即来。动辄金木水火土,一番相生相克的道理,真真是像极了玄学。怪不得民国时期,政府曾明令废止中医呢。

       幼年的我,患上了慢性气管炎,父母为此四处求医,总也不能根除。母亲便常常打听一些偏方,也是同样费尽心思去凑材料。那其中似乎总少不了生姜与艾叶,真的难以下咽。生姜炒苹果丝,艾草煎鸡蛋,那难得的香甜中,生生混入浓浓的苦辣,在孩童眼里,它们和药片是相同的恶心。

       记得有一年,母亲不知又从哪里打听来了冬病夏治的方法,材料却也并不难弄,最关键的,她认为小孩子会喜欢那个味道,便兴高采烈地制作起来。选不大一只西瓜,开口挖去红瓤,内放生姜蜂蜜和香油,上笼猛蒸了许久,得汁水大半碗。个中滋味,估计没几个人见识过,当极香与极甜相邂逅,加上姜辣的挑拨,尤变得极可怕起来,没有苦,却比苦更讨厌。

        母亲忙活了半天,我只呡了一小口,白白浪费了几勺香油和蜂蜜。

        综上所述,从少年时代起,中药给我的印象就是:不仅味苦,疗效还完全看运气。

(二)

       改变我这一印象的,缘于一本书的出现。

       我并不喜欢看专业人士写的医学著作,原因就三个字,看不懂。也可以换句话说,他们写的不好看。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要方》,《本草纲目》,书都卖得不算贵,但我肯定不买,隔行如隔山,买了也白买。

       大约是2008年吧,我在整理老公出差带回家的行李时,翻出一本《人体使用手册》,那是他在火车上买来消磨时间看的。

       家里的存书,还是有一些的,可我基本都不看。尤其是文学类的,仅仅爱买而已。儿时如此喜欢看书,却苦于没钱购买,如今买书,颇有一种复仇的感觉。摆在书架上,已然算是解了恨,总想着等不忙了再好好读读。空闲时间是经常有的,却没有了兴致。

       我大概就不是爱好文学的人。

       然而,这本《人体使用手册》,却深深吸引了我。简直就是废寢忘食,亦顾不上那些紧要处理的文件,甚至对账收款也变成次要的事了。花了几天时间,我读完了这本书。

(三)

       毫不夸张地讲,在之前,我从没搞清楚过自己身体里五脏的位置,莫说它们的位置,即便是脏与腑的概念区别,也是从这本书里才学到的。

       最大的收获,还是让我正式理解了中医。

       正如长期处于抵触状态的两个人,当误会终于消除时,那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喜悦,能让你足足开心很长一段时间。

        将神秘复杂的问题描述得通俗易懂,的确是一种能力。

       作者吴清忠,是个台湾人,在跨国公司担任高管,因个人疾病接触中医。西医治不了他的病,尝试中医治疗时,得到了很好的康复。

       一个有良知的人,从一件事上受益后,便会想到用正确的思想,去影响更多的人。

       他还是一位人工智能方面的工程师。为了将神奇的中医理论讲明白,他深入浅出,将人体比作电脑,将经络比作应用软件,将五行相生相克比作网络系统。原来,西医引以为傲的解剖学,并非是十全十美的科学;一大堆瓶瓶罐罐面前的化学家,丝毫不可轻视我们的望闻问切。

        天啊,我居然一下子看懂了。

       我们曾一味地奢望,在未来某一天,能发明一种新药,一举克服某种疾病----这种研究方向很可能就是不切实际的。

       人体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机体。我们一直低估了人体的智慧,却高估了我们自己的知识。

       正确的观念,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有帮助。

       这本书的重点,在于教我们如何得到健康。遗憾的是,因年轻时太不懂事,读完后,我并没有按照书上教的去做。

      那书中提到的保健方法其实很简单。事隔十多年,我又一次翻开,再看那五项:1、早睡早起;2、敲胆经;3、按摩心包经;4、不生气;5、保持肠胃清洁。

      每一句每一字,都解释得清清楚楚。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他不是医生,没有用医生的语言,却将中医理论表述的明明白白。

      健康很简单,它首先不在医生手里,更不在于灵丹妙药,而是在我们自己手中。睡眠时间不对,是现代人生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对于这个原因造成的疾病,解决之道就是在正确的时间里,将不足的睡眠补回来,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替代。

(四)

       点石成金,是西方的神话传说,也是自古以来西方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东方的中国帝王,他们不断追求的,却是如何长生不老。

       两种不同的动机,推动着东西方的科学面对两个不同的方向。

       阴阳虚实五行血气火,当中医摆开系统论,便遭到了西医的偷偷耻笑。

      因为这些描述,同现代科学精确的数据化用语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可纠其原由,毕竟它是起源于原始社会,怎么可能拥有现代科学的言辞呢。

      然而,数千年来,它都是有用的。之所以不被理解,大概是因为现代科技还不够发达,还不足以验证它的神秘。

      正如地球磁场的存在,自转公转的存在,真理终将被发现和证实。

      至于其糟粕,必定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淘汰掉。余下的部分,肯定是精华。

(五)

       病来如山倒,是个错误的描述。从阳虚发展到阴虚,再到阴阳两虚,其实是个漫长的过程,数年到拾数年不等。

       单纯的阳虚,只是小毛病。可能是咳嗽,是流鼻涕,是出痘痘,是拉肚子。中医解释说那是在排寒和毒,任其排完,自会恢复正常。而西医则必制止之。

       错误的生活习惯坚持不改,反复的阳虚后,会发展成阴虚。用车辆作比喻的话,阴虚就是启用了备用油箱。因为是备用油箱,必优先供应重要部门,而身体的诊断系统,被默认为非重要,故无法正常工作,所以,外在表现上,反倒处于无病状态。

       中医自有一套理论,将阴虚视为有病,必须重视。如若此时调整作息,补充血气,便会恢复到阳虚,即又会出现一些小毛病。实则是身体的诊断系统复工了,亦称为好转反应。

        阴虚被西医称为亚健康。因为无症状亦无数据支持,即判断为无病。

        从阴虚到阳虚的好转过程中,因生活作息的调整,血气得到补充。新增的血液重新进入久己缺血的肌肉组织,会使人产生全身酸痛的感觉。

       新增的血液进入肺脏,驱赶长期驻留在肺中的寒气时,就会产生感冒的症状。

       新增的血液进入肝脏,进行清理工作时,就会出现肝热和小便发黄等和肝病类似的症状,血液中的血脂和各种垃圾,也会由于肝脏开始进行大扫除,而大幅度提高。

       新增的血液进入肾脏,就会出现小便混浊,并且产生蛋白尿的症状。

       中医认定的好转反应,却往往被西医检验报告中那一个个小箭头,认定为不正常。

       相反,如果阴虚得不到重视,最终会发展成阴阳两虚。此时,中西医便达成共识了------凭各种检测化验单,称它为某某病。

       以上便是中西医最大的区别。西医单追求数据,却不知数据有时反映的,并不是真实趋势,只有高明的中医,才能辨别出阳虚与阴阳两虚的区别。

(六)

        据说在汉朝时,处决一个名为王孙庆的叛党头目。将其进行活体解剖,然后将细竹片放入血脉中,观察其流动。结果发现,人体的血脉和医典中的经络不相吻合,无法合理地解释经络系统的存在。

        这次的活体解剖,就经络学来说,是一次失败的实验。因此,在中国的医学领域中,从此就放弃了解剖人体。解剖学在古代,是验尸官所必须了解的知识,而不是医生所必须学习的功课。

       遗憾的是,现代西方的解剖学,依然发现不了中医理论中描述的经络。可我们坚信,它是存在的。比如,呕吐之前,前额处会先是一紧,那是胃经通过的地方。

       最近些年,听说我国的相关科研团队,已掌握了一些关于经络的物质性发现,真的是好消息。希望有朝一目,中医经络理论在高科技方面的突破,依然出自我们中国的团队。只要坚信,必定会实现。

(七)

       我这个人,喜欢琢磨事儿。当然,诸如人际关系和谋生赚钱这类事,我却总不大喜欢。

       前一段时间很空闲,我开始琢磨人的五脏六腑。从网上搜索各种资料,阅读了关于各大脏腑的定义和描述。

作者:周银霞  (网名:周清明)  洛阳 偃师 缑氏 人,70后,现居广东中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