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对人性的深入探索,经历了矫枉过正导致的过犹不及,最终形成了立体的多元认知。并得出了大量的定律和效应,让组织管理如同数理化一般清晰明了,成为充满技术性的专业学科。 本期目录: 1、从懵懂的直觉到专业的科学研究 2、行为科学管理学的诞生 —“性本善”的“社会人”认知 3、矫枉过正的代价 4、过犹不及:人性神圣化导致的不切实际 5、乌托邦式的幻想:目标管理/绩效考核 6、德鲁克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不属于现代管理领域 7、现代管理阶段 — 立体多元的人性认知,抑恶扬善的管理方法 8、组织管理如同数理化,定律和效应如同公式般清晰 9、学以致用,需要专业的指导,也存在高低之分 10、小结 Slogan:组织管理不是没有定论、见仁见智、百家争鸣的思想体系,而是经过系统的科学研究、长期的实践检验、有着明确结论和特定学科的专业技术,存在大量的定律和效应,清晰程度如同数理化的公式。 1、从懵懂的直觉到专业的科学研究 前面的内容介绍了,认知缺陷导致了人性本恶的错误观念,是整个低维时期的认知基础。并由此引发了斯坦福监狱模式,最终弄假成真,本来只是臆想、错觉的恶,结果激发了真正的恶,无意间形成了死循环。 期间,古典阶段虽然相对原始阶段进行了系统性的改善,大幅度提升了效率,并缓解了劳资关系,但只是缓解而已,本质并无变化。因此,这个时期的企业劳资关系尖锐对立,纠纷不断,对经营的效率和持续性都形成严重阻碍,犹如当下的中企。 但古典管理学最大的贡献,是把管理独立成一个专门的学科,有了系统的理论。进而吸引了大批的专家学者,进行专业性的科学研究和验证。从1928年开始的霍桑实验,一直到1957年Y理论的提出,对人性的认知产生了180度的扭转:从懵懂错觉的“性本恶”,转变为科学方法得出的“性本善”。 2、行为科学管理学的诞生 —“性本善”的“社会人”认知 至此才发现,主流的正常人性是以善为主,并且蕴藏着大量积极的、对企业十分有益的特性,比如: A、多数人都是勤奋、积极向上、希望有所作为的。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人不仅会接受责任,而且还会主动寻求责任; B、只要管理方法适当,营造出合适的管理环境,工作可以如同游戏或休息一样轻松自然,甚至开心愉悦; C、在人群中广泛存在着高度的想象力、智慧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创造性,人性中存在巨大的可以创造价值的能力等等。 非常明显,这些认知都与低维时期完全相反。就此,人性本恶这个基础前提被彻底推翻了,整个斯坦福监狱模式也随之坍塌了。在性本善的指导下,不再把人当做机器和牲口,开始全面重视人性,强调以人为中心,激发和调动人性中的积极因素,行为科学管理学就此诞生,管理开始进入人本模式。 在组织管理的整个发展历程中,行为科学管理学被誉为一次深刻的革命,之前之后都没有这样颠覆性的进步。从此,组织管理的研究与应用进入了全新的高维阶段,企业的劳资矛盾得以极大缓解,员工中蕴藏的巨大能量都得以充分释放,并创造了十分可观的价值,企业盈利的效率和持续性大幅度提高。 3、矫枉过正的代价 只是,“性本善”的观点依然没有摆脱单一因果关系的倾向,再加上当时的人性研究还不充分,所以还是片面的一元结论,认为人性完全是善的,且固定不变。再加上人本模式的推行,确实产生了非常明显的积极作用,于是就有了矫枉过正的倾向,有的企业甚至喊出了:员工第一,客户第二的口号。 结果放任了人性,变成了员工至上,进而诱发了一部分员工得寸进尺、索求无度的贪念。再加上当时维权运动的兴盛,有些企业的劳资双方强弱易位,员工反而变得强势,进而控制了企业。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今,当下一些欧美企业工会势力仍然非常强大,甚至凌驾在企业之上,成为了寄生虫,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有的中企对此还产生了误会,以为是推行现代管理的结果,其实都是行为科学阶段矫枉过正的后遗症。 可以说,整个低维时期是无意识地激发恶,而行为科学阶段虽然有意识地激发善,但忽视了对恶的抑制,最终导致了尾大不掉的尴尬,所以行为科学管理学也被冠以古典的名号,称为新古典管理学。 4、过犹不及:人性神圣化导致的不切实际 人性本善且固定不变的极端观点,还产生了一种错误导向:认为人性极度神圣,不需要过多的管理方法,只要引导方向,员工就会在神圣人性的驱使下,高度自觉、高度自律、高度负责、发挥超高的能力、完美地完成工作。 由此导致这个时期的管理思想,重点就是强调员工的自我管理和自我修养。比如要求员工要向上管理、向下负责,要像领导一样思考问题,要充分理解领导的想法。对人性和人员素质寄予极高的期望,充满了鸡汤的味道和乌托邦式的幻想,严重不切实际。 当下国内的管理类书籍依然充斥着这些内容,以至于有的领导者认为管理理论都是专家学者的学术玩具,严重脱离企业实际。其实是错怪了管理学,那些论调确实是严重脱离实际,所以成为了历史垃圾,但现代组织管理又严重超出了国内当下的认知范围,出版了也没人买。 5、乌托邦式的幻想:目标管理/绩效考核 在这种不切实际的基础上,诞生了大名鼎鼎的管理思想:目标管理!也就是我们中企常说的绩效考核。不过,中企推行的绩效考核虽然号称就是德鲁克的目标管理,但两者除了形式上有那么一点相似之外,从认知基础到目的、作用都完全相悖,压根就是两个东西。 目标管理是以固有不变,且高度神圣化的人性作为基础前提的,认为:组织里从总经理到最基层员工,都有着圣洁的品德,而且丝毫不会被外部诱惑改变;爱财又取之有道,完全不会趋利避害或者投机取巧;而且思想境界和工作水平都高度一致,只是职位和分工不同而已,最基层员工也能站在领导的角度看待问题,充分理解总经理的想法,并且主动配合。 很明显,这个管理方法要求整个组织必须是个圣人团队,完全不切实际。因此,在发源地美国也被嘲笑为“梦想清单”,并且遭到了马斯洛和戴明等大师的嘲讽和批评。不但不能激发善,反而诱发了恶。加上具体实施的技术手段也有诸多硬伤,完全不具备实际的操作性。 所以,由凡人组成的企业推行起来必然要失败的。最终,面对几乎100%的失败比例,德鲁克晚年也自己出来圆场,说目标管理只是一个哲学思想,而不是管理技术,所以不适用于企业管理,变相承认了推行的失败。 但这个大师自己都承认失败的管理方法,在中企当下却是大行其道。只不过中企之所以热衷,是从性本恶的角度出发,借用其中的管理技术,来满足斯坦福监狱模式的需要,给问责处罚的皮鞭增加些技术含量而已,是彻头彻尾的不同。 6、德鲁克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不属于现代管理领域 德鲁克在中国被尊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目标管理也被包装成全球企业通行的管理方法。但只要纵观整个组织管理的发展历程,就会非常明显地看出:目标管理是十分典型的行为科学阶段的产物,不仅仅是单纯的落后,而且从理论到实践都已经证明是不切实际的,是现代管理的上一代产物。 同时,德鲁克只能称作目标管理之父,因为管理学所有的基础理论都与德鲁克无关,他既不是开创者也不是缔造者,只是行为科学管理学的应用大师而已,同样跟现代管理一点关系都没有。 而目标管理作为行为科学阶段的失败产物,即便在鼎盛时期,美国也只有1/3的企业推行过,并在上世纪80年代日渐式微,当下在欧美日本这些企业里早已销声匿迹。虽然现在在中企看似十分兴盛,其实是把乌托邦的管理方法引入到斯坦福监狱中,早已面目全非,仅仅保留了名称,作为一个噱头而已。 这个结论因为颠覆了习惯中的概念,可能很多人一时难以接受。后续,关于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的问题会在相关内容里逐步深入,届时就会知道完败的具体原因了。 7、现代管理阶段 — 立体多元的人性认知,抑恶扬善的管理方法 虽然性本善的认知成为当时的主流,但并未影响专家学者对人性的探索。耶鲁大学1961年的米尔格伦实验,1971年的斯坦福监狱实验,都验证了人性的善并非单纯和固有不变,而是如同有个魔鬼被封印在心底一般,一旦条件合适,就会被释放出来为非作歹。 而且,最容易释放心底魔鬼的是权力的拥有者。而低维时期就是把职位视作权力,管理的方法也处处强调权力的运用,与此相应的,也有很多历史垃圾理论。比如法约尔提出的管理五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其中的“指挥、协调”就充满军事化的强权管理味道。 而现代组织管理中,职位不再意味着权力,演变成职责、服务、培养,管理五要素也变成了四要素,其中的“指挥、协调”替换成了“领导”。所以,领导者和管理者,不是简单的名字不同,而是不同维度时期本质不同的认知体现。 由此,终于对人性形成了立体的多元化认知。也明确了管理的作用,不但要激发善意,还要抑制恶念。与此同时,大量的研究还得出了众多的效应和定律,让组织管理如同数理化一般清晰明了起来。只要定律和效应运用得当,管理方法就可以达到抑恶扬善的效果,组织管理进入现代阶段。 8、组织管理如同数理化,定律和效应如同公式般清晰 可以说,组织管理的方方面面,几乎所有的方法都有对应的定律和效应,比如: A、中企普遍奉为天经地义的问责处罚,因为不符合“趋利避害”的基本人性,违反了“基本归因错误”定律,引发“缄默效应”和“路西法效应”,非但无法解决问题,还会进一步触犯“罗森塔尔效应”和“海格力斯效应”,降低员工素质,激化劳资矛盾,恶化组织管理; B、中企普遍追求的执行力,因为“位差效应”、“知识的诅咒”、“半途效应”和“不值得定律”的存在,也注定难以实现; C、中企普遍喜欢在内部曝光问题产品,希望员工能知耻而后勇,殊不知会触发“破窗效应”、“不值得定律”,反而会让员工心存懈怠; D、中企普遍觉得金钱奖励是万能的好东西,那是因为不懂激励原理,必然引起“边际效益递减效应”,弄不好还会陷入“德西效应”,反而有抑制效果; E、很多中企喜欢宣传企业文化,反复对员工进行洗脑,殊不知会触发“超限效应”和“回转镖效应”,说的越多,员工越反感,效果越差。 上述这些,是不是像数理化的公式和定理一样清晰明了呢?这个专栏后续的内容,就是像数理化解应用题一样,通过具体的管理问题,讲解这些定律和效应的具体应用。 9、学以致用,需要专业的指导,也存在高低之分 但同样学习数理化,考试的分数却总有高低。组织管理也是一样,知道了定律和效应并不一定能正确理解,如何应用更是门都摸不到。而且,网上的管理类定律和效应还存在大量错误的历史垃圾,与现代组织管理的定律和效应存在矛盾,没有专业的指导难以分辨。 就像“重的物体下落速度比轻的快”,符合人的直觉,历史上也存在了很长时间,但依然是错的。与此类似的,中企热衷的鲶鱼效应,很多人因为不懂激励原理,结果用反了。鲶鱼效应本身没有错,如果想激发人的体能和反应速度是完全可行的,可用于运动比赛等体力对抗方面。但企业的组织管理需求与此截然不同,如果没有专业的指导很容易适得其反。 即便那些我们看起来管理相近的外企,其实也存在非常明显的高低之分。有的是近乎满分的优等生,几乎所有的管理细节都遵循了这些定律和效应;而有的则理解的比较肤浅,或者比较懒散,应用水平一般。 而我们中企当下的斯坦福监狱模式,几乎“完美”地违反了所有的定律和效应,如果可以打负分的话,我们接近负一百分。 10、小结 组织管理的发展,一直是围绕人性的认知展开的,当认知不健全时,就会激发或者诱发人性的恶。不但抑制了员工自身能量的释放,还会造成劳资矛盾。只要劳资双方利益不一致,都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稳定性,阻碍企业的发展。 有人可能会质疑,员工的善恶有那么重要吗?只要监管措施足够强大,看住员工不让他们有恶行,老老实实工作不就可以了吗?斯坦福监狱模式难道就一无是处吗?下一节我们就来讲讲,员工的善恶状态存在什么样的差别,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也就会知道,斯坦福监狱模式有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结束) 撰稿:张宇华 校审:徐千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