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策划:胡敏 撰稿:王鹏 孔茜 王璐 历史的长河中,诞生过难计其数的城池。历经大浪淘沙依旧星光灿烂的,扬州算是一个。 很多人心里,“扬州”被赋予了文化之地、诗意之城、富庶之邦、雅致之所的标签,令人向往。客观而言,扬州之所以给人无限遐想,和她曾经的繁盛催生出的运河、美食、园林等文化文明依旧活化存续密不可分。 然而,40年前国务院公布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位列24座城市之一,仅仅是上述原因吗? 在历史界和考古界之外,这样一个事实知悉的人并不多:中国数千年历史里,除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所设都城以外,扬州是唯一城池未经迁徙、叠压脉络清晰的地方城市。 扬州城遗址是扬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积淀和集中反映。原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院士曾说:“把扬州城遗址用刀切一个剖面,不用任何装饰,就是一座活生生的博物馆。”正是因为这座镌刻着千年风华和沧桑的“博物馆”的积淀和升华,扬州城才有了超越时空的气质和魅力。 中国地方城市“样本” 【筑城至今,扬州城池从未迁徙】 扬州人在谈到地点的时候,习惯用“老城区、新城区”介绍目的地。新城区的意思不言自明,即近年来城市新建区域;老城区,则更多指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 其实,扬州老城区的历史远不止明清至今800多年,它的存在时间,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开元时期,即1300多年前。那时的罗城已包括现在的明清古城,南达南门遗址,北至蜀冈下,东沿古运河,西抵蒿草河。 罗城由唐代子城衍生而来,原因是唐代扬州经济繁盛,大量人口涌入后,地方政府在子城南边的平原修建“新城区”,工商业从蜀冈上迁至此城范围内。 子城,即建于蜀冈之上的城市,也称“牙城”或“衙城”,是唐代扬州官衙府署所在地。唐代以前,扬州城全在蜀冈之上,且均以汉代广陵城为基础。 而再追溯蜀冈之上的城址时间,则又至少可以算至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所筑城址,因此,扬州的城池历史已基本明晰——自有城池以来,扬州城已沿用2500多年,至今城址几乎未变。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所设都城以外,扬州是唯一城池未经迁徙、叠压脉络清晰的地方城市。 正因扬州城遗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以及其为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址之一,扬州城遗址(隋-宋)于1957年被公布为省级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进入国家100处重要大遗址名单,2010年被列入国家考古公园遗址立项名录。 邗城-广陵-江都-扬州 【建城-战毁-重建,水陆交通枢纽成兵家必争之地】 扬州城何时有城池?她的历史沿革如何?“扬州”是不是现在我们所居城市一开始就有的名称?这些问题如果展开叙述,足以编著成一本厚重的大书。 但是,无论扬州的历史怎么演变,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成就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却也注定了兵家必争的多舛命运,数度盛衰几经轮回。 “扬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当时禹分天下为九州,扬州为其一,其地域大致包括现今的苏、皖、浙、赣、闽等省的广大地区,与今之扬州地域、定义完全不同。 扬州何时有城,目前可考的资料显示为始于春秋时吴王夫差。《左传》记载,鲁哀公九年(周敬王三十四年、吴王夫差十年,前486)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因此,“邗城”是扬州城市的首称。 战国时代,扬州属楚国。楚怀王十年(前319),此城首次称“广陵”。 汉代,高祖刘邦封侄子刘濞为吴王,以广陵为都城。景帝三年(前154),刘濞谋反,被除杀,徙汝南王非到此任江都王,广陵改为江都国(此地首称“江都”)。武帝元狩六年(前117),立子胥为广陵王,又改称广陵国。 直到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广陵的名称沿用700余年。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广陵郡改为扬州,这是扬州首次成为城市名称。隋炀帝大业元年(605),改扬州为江都。唐高祖武德八年(625),扬州终于成为城市的专名,直至今日再无变动。 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处江、河、海交汇点的特殊地理,造就了扬州水陆交通枢纽、南北货物集散地的特别地位,由此,成就了扬州的数度繁华。所谓水满则溢、月盈则亏,扬州终究逃脱不了盛极而衰的命运,于兵燹中数度摧毁。 从三国时期广陵郡在魏吴征战中(252年左右)城郭遭毁算起,到450年北魏征战南朝刘宋,459年刘宋王朝兄弟同室操戈,孝武帝屠城,诗人鲍照目睹惨状悲感而作《芜城赋》,548年广陵又在侯景之乱中再遭屠城,扬州四次空城。 建城-战毁-重建,扬州一直在循环中往复。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扬州南北水陆交通枢纽的地位愈发突出,经济贸易逐渐繁盛。唐代,扬州进入极盛,数度修建的子城、罗城连为一体,“南北十一里,东西七里,周四十里”的规模,极为壮观,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中心。 五代时期,江淮地区战乱增多。957年,后周世宗柴荣攻打南唐,南唐元宗李璟放弃抵抗,纵火毁城。次年,周世宗进入扬州,《通鉴·后周纪五》载:“城中仅余癃病十余人”。 北宋政权建立后,太祖赵匡胤亲征扬州,讨伐叛臣李重进。攻克扬州后,以周小城为宋代扬州城。乾德元年(963),赵匡胤命南唐时迁移江南的居民回归。此后160年,州民安居乐业,扬州又恢复了安定局面。蜀冈上的原唐代子城废弃不用。 南宋,地处北部边境的扬州成为抗金、抗元的前卫基地。南宋降元后,李庭芝独守孤城,抵抗到底。元末战乱,扬州再度荒废,城中居民仅余18家。数百年后,史可法抗清,扬州城再遭厄运。 鲜明特点凸显扬州城遗址价值 【隋代身份为陪都,唐代规划融京城与地方城市为一体】 城址叠压,令扬州成为国内少见的“通史式城市”,历史遗迹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隋——宋代城址。 在考古学界,专家多次强调,扬州城遗址的历史、文物价值极高,在我国的城市考古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扬州城遗址究竟具有怎样的特点,从而备受专家青睐呢? 由于隋炀帝在扬州生活时间长达14年,隋代扬州一度为陪都,政治地位大大提高。隋代宫城的形制按京城规格修筑,与地方级城市区别极大:砖筑城墙雄伟壮观,正南门或为一门三道。 隋朝的江都城建于今天的蜀冈之上,东部称为东城,西部为宫城,两城相毗邻。东城为禁卫军驻扎和后勤粮草囤放处,宫城供皇帝居住,城池中共有10座宫殿,两城占地约3平方公里。由于隋朝对扬州百姓的居住区与手工业区几乎没有记载,只能依据考古发掘在未来进一步考证。 进入唐朝,扬州城发生巨大变化,城池的变迁印证了这段扬州历史上的极盛阶段。 得益于隋朝疏通的京杭大运河,扬州在唐代成为全国性和国际性的经济大都市,是中国古代尤其是隋唐五代时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 随着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的增多,蜀冈上的子城自然不够住,于是,蜀冈下开始修筑规模宏大的罗城。在晚唐诗人杜牧笔下,“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道出了扬州城的宏大:规模仅次于长安、洛阳,为全国第三大城市。 双城形制下,唐子城是扬州的政治中心,主要的政府机构都分布于此。而唐罗城则是当时的经济中心,方便官府及时对城市进行管理。 唐代扬州城既受京城规划建设的影响,又有地方城市特色。其利用地势规划手法与东都洛阳相近,又具有以运河为中心、围筑城池、城市街道纵横、桥梁众多、交通水陆并行等南方城市特色。 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印证,罗城规划严整,在城市布局和里坊制度上模仿了唐洛阳城,街道纵横相交,状如棋盘。然而,为适应经济发展,里坊制度上并不严格照搬两京规制。 洛阳城里坊呈方形,边长550米,坊周设墙,开四门,坊内设十字街,将坊分割为四块,每块内再设十字小街,构成更小的区域。扬州城里坊面积较小,每坊大小可以确定为长方形,东西宽600米,南北长330米,未发现坊墙和大小十字街。从文献上看,扬州城似乎不设置夜禁,临街店铺夜不闭市,通宵达旦,充分表现出扬州是东南部最大的经济城市和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都会。 宋代扬州受战争形势所迫而重新规划,营建出了以防御为主的“宋三城”格局:“宋夹城”北门接蜀冈上的“宝祐城”南门,南门接“宋大城”西北门。“宋三城”把三座城有机地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的重大变革,达到了易守难攻的军事防御目的。 南宋后期,扬州处于边界,为了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修治城池,屯驻重兵,已成一座大战前夕的军事堡垒。从咸淳五年(1269)起,元兵围扬州久攻不下。南宋朝廷降元后,扬州守将李庭芝仍率扬州军民孤垒抗元,足以说明“宋三城”的防御力量。 宋大城遗址里,北宋、南宋瓮城外砖铺路面还是历史的原状,都是立砖铺地,不仅路牙严整,路面呈中高边低的弧状,且砖与砖之间排列整齐,错落规矩。北宋路面车辙痕迹深凹,路面损坏严重,证明了北宋社会安宁,经济繁荣。南宋路面辙浅,路面平,揭示了战乱频仍导致经济萧条,人口稀少的原因。 明代新旧两重城沿用600年 【盐业、漕运缔造辉煌,大量经典园林遗留至今】 因为战乱,元末宋大城已非常残损。元至正十七年(1357)明兵取得扬州,令佥院张德林改筑宋大城的西南隅守之,周长约九里,史称“旧城”。及至明嘉靖十五年,迫于抗倭与治水的现实需要,又在宋大城东南角筑城与旧城相连,称为“新城”。 明代新、旧城以大东门小东门为界,门东为新城,门西为旧城。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扬州城,沿用明代城址,直到新中国建立后,沿用600年的城池才拆去城垣,为环城马路所代替。 清代,扬州再度盛极一时,归功于盐业和漕运。 扬州的盐税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关系很大,乾隆时,两淮每年的赋税占全国商业总税收的一半。当时住在扬州的盐商“富者以千百万计”“百万以下者,皆谓之小商”。 大量富甲天下的盐商,他们财富的流向,除了购买土地,重建名胜古迹,藏书刻书修桥铺路外,建造园林更成为一时风气,一批生机盎然的园林建筑陆续问世,为后世遗留下瘦西湖、个园、何园、小玲珑山馆、二分明月楼、小盘谷等名闻遐迩的园林建筑。 刺激扬州经济发展的另一大因素是漕运。自唐以来扬州就是漕运的重要传输中心。漕运关系到朝廷的国用开支,通漕又与治河相关,其功能除运送钱粮供应京师外,还带动了南北商品的流通。 处于漕运中心地位的扬州,是清代中期最繁盛的商品交易市场和集散地,仿佛唐人姚合笔下“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的场景重现,令乾隆发出“广陵繁华今胜昔”的感叹,成为扬州史上第三次辉煌的真实写照。
编辑:凌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