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火与圆运动整个的关系 圆运动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也。夏秋之交,太阳直射地面的光热,名曰相火。此相火经秋气的收敛,降入地下,经冬气的封藏,沉于水中,来年交春,乃由地下水中,向地面升发,来年交夏,再由地面浮长。春生夏长,如植物的花叶。秋收冬藏,如植物的根本。在人事上说,今年的春生,为今岁气之始。在医学上说,去年的秋收,实为今年岁之根。今年秋收,又为来年岁气之根。是一年四时,无非此相火所流行。故人身上部谓之上焦,中部谓之中焦,下部谓之下焦。焦者火也,不离相火之意也。凡内伤外感,最易发热的原因,与温病发热的原因,全在于此。 相火与中气的关系 土主运化,居圆运动之中。中气即在土气之内。相火下降,中气即能运化。相火不能下降,中气即不能运化。却又要中气运化,相火乃能下降。中气不能运化,相火即无力下降。相火与中气交相为用。其机至速。凡服凉药,热反更加,与服养中药,热即退者,即是此理。关系生死极大极速也。 相火与水气的关系 相火下降,水气封藏。中气为人身的生命。火在水中,又为中气的生命。君火有宣通作用,相火有燔灼作用。君火不生土,相火乃生土,君火之力小,相火之力大。惟其燔灼力大,水气能将他封藏不泄,水火俱足,便生元气。此火外泄上逆,则燔灼如烙矣。此火外泄一分,元气即灭一分,元气去,中气亡,人就死了。吾人饮食则生津液,肺金下降,津液归肾,则成水。吾人睡眠,阳气下降,则成相火。吾人睡醒之后,精神加增,小便色赤,水中加火故也。凡虚劳发热的根源,多在于此,因水少不能封藏相火,水反被相火煎枯故也。封藏火气者,水也。温暖水气者,火也。生中气者,水火所生之元气也。纵欲之人,无不短命,此之故也。 相火与木气的关系 木为造化的生气,人身的生机,木气上升,由水中的温气升来也。水中温气,即是相火。相火藏在水中的足,水气温暖,木气乃足。凡温病热烧极盛,肺胃之间并无实火,而现瘛疭抽搐现象至于死者,相火全泄于外,木气无根,而风动故也。平人甲木下降,则火生于下,乙木上升,则火生于上。木气足,则相火足,其实相火足,木气乃足耳。相火足,木气乃足者,必相火与水气俱足也。 相火与君火的关系 夏时太阳射到地面的光热为相火。此相火降入地下,藏于水中,来年春夏再由地下升浮出来,是为君火。君火者,木生之火也。水中相火,木气之根,是相火能足于下,君火乃足于上。如有上热之病,乃在上的相火不能下降,相火燔灼为殃,非君火之过。君火只有不足,不见有余。凡肾水耗伤之家,君火暗弱,思想迟钝,神明减少,此皆水少,封藏的相火不多故也。 相火与金气的关系 相火下降,全赖金气收敛之力。金气凉降,方能收敛。金收则火降,火降则金凉。金气不足,收敛力弱,火气飞腾,反伤金气。金气受伤,火气四散,上热下寒,中气失根,便成大祸。一年之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生者,生相火也;长者,长相火也;收者,收相火也;藏者,藏相火也。大地之间,除太阳射到地面的相火外,全是金气。金气如不能收,则冬无所藏,春无所生,夏无所长,造化灭矣。造化之气,相火与金气的责任极大。金收则水藏,水藏则火秘,火秘则水温,水温则木和,木和则土运。故痨病之人,咳嗽不愈则死,因金气不收,相火散泄,水寒木枯,而土败故也。冬令冻寒不大之地,水中所藏的相火,容易泄出地面,将下降的金气冲开,使之不能收敛。而金气本以收敛为性,下降为能,金火裹结,遂燥聚于中气之间,而病作也。 人身宗气、元气与中气的关系 人身中部之气名曰“中气”,脾胃主之。上部之气名曰“宗气”,肺主之。下部之气名曰“元气”,肾主之。元气为中气之根,宗气为元气之根。元气为中气之根者,肾中水火俱足,乃生元气,元气运动,乃生中气也。宗气为元气之根者,水位于下,而来于上,肺金收降,则生肾水;火藏于下,而来于上,肺金收降,则水中有火,水火俱足。乃生元气也。中气足肺气乃足,中气又为宗气之根矣。肺主呼吸,中气足呼吸乃足也。 五行的病气即人身的原素 木本生火,木病则生风而不生火。风气尽,木气亡,凡风病用散风药,病加人死者,皆是此理。 火本生土,火病则生热而不生土。热气尽,火气亡,凡热病用去热药,病加人死者,皆是此理。 土本生金,土病则生湿而不生金。湿气尽,土气亡,凡湿病用去湿药,病加人死者.皆是此理。 金本生水,金病则生燥而不生水。燥气尽,金气亡,凡燥病用散药去燥,病加人死者,皆是此理。 水本生木,水病则生寒而不生木。寒气尽,水气亡,凡寒病用热药去寒,病加人死者,皆是此理. 六气者,人身的原素。六气和合,则为生命。一气偏见,则为毒质。一气独胜,诸气皆并入一气之中,则毒极而人死。六气偏见者,五行的运动不圆也。因一气之偏,而欲去之,毒质去原素亦去矣。故治六气之病,以运动五行之圆为主,只知去六气的偏气,可乎哉? 五脏所主的认识 肝主色 心主臭 脾主味 肺主声 肾主液,五主,五荣,五窍,五志 肝属木,其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筋 爪 目 怒 心属火,其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声笑,其液汗,血 脉 舌 喜 脾属土,其色黄,其臭香,其味甘,其声歌,其液涎,肉 唇 口 思 肺属金,其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声哭,其液涕,皮 毛 鼻 悲 肾属水,其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声呻,其液唾,骨 发 耳 恐 五主五荣 肝主筋。事实:筋病诊在肝脉。如肝脉枯细,筋病硬缩;肝脉微小,筋病惕动之类。原理:造化之气,冬气在内,冬气主骨,春气在冬气之外,筋附骨而生。肝秉春风,故肝主筋。爪者筋之余,故荣在爪。 心主血。事实:血病诊在心脉。心脉浮洪滑大则血旺,心脉沉弱涩细则血少之类。原理:造化之气,夏气属火,火色为赤,地下水分,经阳气之温暖,交夏令后,升发于地面之上。夏时人血淖溢,心秉火气,故心主血。脉者血之余,故荣在脉。 肺主皮。事实:皮病诊在肺脉。皮坚而里细者,肺脉不虚;皮松而里粗者,肺脉虚散之类。原理:秋金之气,居造化最外一层,包围整个造化。肺秉金气,有收束全身之力,故肺主皮。毛者皮之余,故荣在毛。 肾主骨。事实:骨病诊在肾脉。肾脉徽者肾软,肾脉足者骨坚之类。原理:造化之气,冬气主内,气沉而坚。肾秉冬气,故肾主骨。发者,骨之余,故荣在发。肾属水,肾主骨,骨富有碳索。碳者,大气下沉,压极所成,有坚凝作为。水有封藏怍用。木与碳,其气皆沉。肾气以沉坚沉藏为能,故肾属水,肾主骨。此节参看宇宙篇大气中的碳气。 脾土肉。事实:内病谤在脾脉。脾脉衰者肉脱,脾脉旺者肉丰之类。原理:造化之气,土气居中,水火木金之中,皆有土气在内。脾秉土气,人身整个浮沉升降的圆运动,处处皆中气所分布。人身内外,处处是肉质所构成,故脾主肉。唇者肉之余,故荣在唇。 五 色 肝色青。事实:肝病则面现青色,青色多,肝气绝。青色多者,肝脉必弦细而急,如循刀刃之类。原理:造化之气,水性下沉,下沉则黑,火气上浮,上浮则赤。木气者,夏秋火气降沉水中所成,黑中有赤,其色为青,故木色为青,肝秉木气,故青为肝色。 心色赤。事实:心病则面现赤色,赤色多,心气绝。赤色多者,心脉必浮而不降。有如挂钩,上有下无之类。原理:造化之气,火气上浮,其色为赤,心秉火气,故赤为心色。 肺色白。事实:肺病则面现白色。白色多,肺气绝。白色多者,肺脉必薄而涩,有如循鸟之羽毛之类。原理:造化之气,金性在上,其色本白,肺秉金气,故肺色为白。 肾色黑。事实:肾病则面现黑色,黑色多.肾气绝。黑色多者,肾脉必沉而不浮,有如石之下沉之类。原理:造化之气,下沉则黑,最能下沉者,莫如水,肾秉水气,故肾色为黑。 脾色黄。事实:脾病则面现黄色,黄色多,脾气绝。黄色多者,脾脉如屋漏一落,缓而不能连续之类。原理:以青赤白黑四色,融而和之,则成黄土的黄色,土气居升浮降沉之中也。所谓四象之中,原有中气者,其实中气之中,原有四象也,四象与中气,中气与四象,原是分析不开的。中气不衰,黄色不现,一现黄色,乃土气之败。脾秉土气,故脾色为黄。 运动圆则五色不见,不运动,则一色独见,而人死。 五 味 肝味酸。事实:木病则现酸味。病人自觉有酸味者,调和肝脉则愈之类。原理:木主疏泄,木本生火,木实则不能疏泄而热郁。肝木热郁,是以作酸。肝秉木气,故肝味为酸。 心味苦。事实:火病则现苦味。苦者,火逆不降之味。病人自觉有苦味者,清降心脉则愈之类。原理:凡物之被火烧焦者,其味即苦,火气浮上则燃烧,燃烧则苦,故火为苦味。心秉火气,心火不降,则自觉味苦。 肺味辛。事实:金病刚现辛味。辛者,金气逆散,不能收敛之味。病人自觉有辛味者,降敛肺脉则愈之类。原理:辛味主散,人食辛味则汗出,以其散也。金气喜收恶散,金气降则收,不降则散。肺秉金气,肺金不降,则现辛味,故肺味为辛。 肾味咸。事实:肾寒则无味,肾热则味咸。病人自觉有咸味者,清润肾脉则愈之类。原理:海水之咸,太阳射入海水的热力深藏富有也。咸极则苦,即是咸由于热的根据,肾秉水气,水中阳气过旺,则现咸味,故肾味为咸。 脾昧甘。事实:脾病则现甘味。脾气郁热,甘味乃现。病人自觉有甘味者,清解脾热则愈之类。原理:以酸苦辛咸四味,融而和之,则成甘味。谷食味甘,秉中土也。脾秉土气,脾病热则现甘味,故脾味为甘。 五味偏见,皆热之病。五味偏见,病人自觉。 五声五志 肝声呼,肝志怒。事实:肝脉沉而涩者,则病怒病呼。原理:阳气降入水里,封藏一冬,降极而升,化为木气。木气上升,其力甚大,升而不遂,则郁动莫遏。冬春之交,必起大风者,木气之郁动也。肝秉木气,肝经升气被抑,则郁动而声呼志怒也。 心声笑,心志喜。事实:心脉浮而弱者,则病笑病喜。原理:火气主浮,一浮即降,浮而不降而病生焉。笺与喜,皆气之偏浮不降使然。心秉火气,人身的火气偏浮,则病笑病喜,故心声为笑,心志为喜。 肺声哭,肺志悲。事实:肺脉沉而虚,则病哭病悲。原理;笑与喜为阳象,哭与悲为阴象。阳浮故病笑病喜,阴沉故病哭病悲。金气主降,降而不沉,则阴象不盛,不哭不悲。降而太过,则阴沉而病哭病悲,故肺声为哭,肺志为悲。 肾声呻,肾志恐。事实:肾脉沉而虚者,则病呻病恐。原理:气浮则笑,气沉则呻,气浮则喜,气沉则恐,阳浮阴沉,自然之理。肾秉水气,水气为沉,沉而不浮,阳气退败,则阴沉而病呻病恐,故肾声为呻,肾志为恐。 脾声歌,脾志思。事实;脾脉郁者,则病歌病思。原理:气升为病则自呼,气浮为病则自笑,气降为病则自哭,气沉为病则自呻,气升为病则自怒,气浮为病则自喜,气降为病则自悲,气沉为病则自恐,气郁于中则病自歌与病自思。欲呼不呼,欲笑不笑,欲哭不哭,欲呻不呻,是以歌也。欲怒不怒,欲喜不喜,欲悲不悲,欲恐不恐,是以思也。脾秉土气而居升浮降沉之中,中气抑郁不舒,则病歌病思,故脾声为歌,脾志为思。 五声五志发现,病人自觉。 五 窍 肝开窍于目。清阳上升,目系于肝也。 肾开窍于耳。浊阴下降,化精归肾,耳系于肾也。 肺开窍于鼻。肺主呼吸,鼻为呼吸之门,鼻系于肺也。 心开窍于舌。舌系于心也。 脾开窍于口。脾口俱主饮食也。 五 液 肝液为泪。肝家津液,为风热所动泄也。 心液为汗。汗即血所化也。 肺液为涕。肺气不降,则津液凝聚,而出于鼻也。 肾液为唾。肾气不能藏,而津液上泛也。 脾液为涎。脾阴不足,不能汲收本脏津液也, 五 臭 肝臭为臊,木气病也。人身腋下狐臭,即肝木病气。 , 心臭为焦,火气病也。每年夏季,必有极热之数日,空气中时有焦臭即是。 肺臭为腥,金气病也。秋晴日久,空气中时有腥臭即是。 肾臭为腐,水气病也。阴霾不见阳光之时,时有腐臭即是。 脾臭为香,土气病也。不臊不焦不腥不腐,则成香也。 二十四节气圆运动详细说明小暑大暑二节。暑者,热气隆盛之称。太阳由南回北,回到夏至线时,太阳直射地面。此太阳直射地面的热,称之曰暑,所以夏至之后,空气暑热。小暑者,与大暑作比较也。大暑者,一年的地面的热此时最大也。太阳的热,为万物生命的原素,此热经秋由地面降入地面之下,经冬则沉而藏于地下的水中。次年交春,由水中与水化合升出地面之际。交夏浮于地面上的天空,再经秋偕地面新到之热,降入地下的水中,此宇宙一年的圆运动也。人身此时,中上阳多,中下阳少,下寒上热之病,最易发生,因大气中,亦上热下寒也。地面上的天空,此“的”字,注意,言不甚远也。热之能降,金气之力。 立秋处暑二节。此节,为一年圆运动的起点。立秋时,太阳往南,秋金当令,金气收敛下降也。距地面不远的天空之上,压力初降,降到处暑,此压力增多,遂将降到地面而未入土之热,压入土内。人身此时,上部阳气,渐往下降,如胸部津液不足,阳气难降,便微喘也。津液何以不足,冬至阳根外泄也。 处者,归也,入也,言地面的热,经秋金之降,归入土内也。此时正当中伏。夏至第三庚日起,为初伏;第四庚日起,为中伏;第五庚日起,为末伏。伏者,言金之降气,将地面之热,降伏而入于土内也。初伏前,地面虽热,不觉有热气熏鼻。初伏以后,地面上即觉有热气熏鼻。中伏之日,人行地面上,觉热气由地而上涨,特别浓厚,即是暑气入地的前驱。中伏过了,便是末伏,末伏在处暑前后,一过处暑,地面上便觉清凉,便是暑气入地已多之现象。人身此时上部的阳气,降入中下者多,而身体健美也。庚金之降气,即大气的压力。详宇宙篇气象学的证明。 秋气肃杀,此杀字,古文亦作降字解。人都认为生杀之杀,以为秋深叶落,便是杀气。不知叶之生也,乃根下之阳上升于枝也。叶之落也,乃枝上之阳,降入于根。谚语有叶落归根之言,言始终仍是一事云耳。立秋处暑之后,阳气下降,万物得根,人身即较强健也。 白露秋分二节。热降液生,此时地面,早晚便有露气,人身阳气不足,此时必咽干也。秋分以前,地面上的热多,地面下的热少,到秋气下降,暑气入地,地面上有了露时,地面上的热,与地面下的热,多少一样,上下平分,故曰秋分。秋分,与春分相对也。春分时节,地面下的阳气上升一半,秋分节时,地面上的阳气下降一半也。 寒露霜降二节。过了秋分,地面上的热,降入地面下者多。天空的压力,压入地面下者亦多。地面上遂寒冷起来。白露时的露,但觉得凉,此时的露,便觉得寒。再过半月,地面上的热,降入地面下者更多。大气中收敛力量更大,阳气愈降,空气愈寒,寒气增加,露便成霜。西北方居住土穴的人,穴内的感觉,特别明显,东南方亦感觉秋后屋内有热气。此时地面上觉得凉,地面下便已温了,人身亦下部增温也。 立冬小雪二节。一年的大气,秋降冬沉,春升夏浮。名是大气在降沉升浮,其实是大暑小暑的阳热在降沉升浮。立冬者,降下的阳热,开始在沉也。地面上的阳气,至此全降入地下,封藏成冬也。倘或今年小暑大暑之时的阳热,不降沉下去,或降沉者少,明年春夏,便无阳气升浮上来。不惟禾稼无粒,人身且多虚寒死病。阳热由降而沉入土下的水中,地面上由凉而寒,地面下由温而热。寒则收敛力大,雨使成雪也。矿坑下的工友,夏着棉衣,冬则赤脚,地面下夏寒冬热之故。 大雪冬至二节。大雪之时,阳热下沉愈深,地面上的雪愈大。见地面上的雪大,则知地下的阳热沉的愈深。气体的圆运动个体,阳热降极则升。冬至者,此时太阳北回,阳热降极而升之位也。地面上的阳气新添,地面下水中的阳气,即往上升动,人身此时亦然。此时若天暖不冷,或闻雷,或起雾,阳气为外泄,便起上热下寒人死最速的温病,来年春夏病更大也。冬至之时,天人的下部阳多,阳多则动,故多病遗精白带。因中上的压力益大,中下的澎力益强,如能将澎力极大的下部阳气,封藏不泄,澎压互增,必能增加圆运动也。佛门僧众,立冬后必加静坐工夫,日夜不息,静坐则阳气运动加速,不致外泄,倘下部阳气升泄出来,来年身体必衰弱多病也。 小寒大寒二节。大寒节。寒者,藏也。冬至阳生,阳生则动,寒而藏之,则不妄动。木气起于大寒,静极而动,地下之阳根摇泄矣。人身此时,肾水中所藏阳气,亦升动上来,阳根亦摇泄也。阳根者,木气也。交大寒节,眼皮必跳,即木气升动之故。 降极则升,生物的大气的升降是圆的。阳热之性,原是动的,动则直上,自然之理,不能生育万物。惟其冬至后,继以小寒再往大寒,寒能封藏,阳热经寒的封藏,便不能任性直升,则阳根固藏也。冬至后,阳藏的足,根本乃深厚,故冬季后寒冷,明年乃能丰收,乃无危险的病。倘冬至阳根不藏,夏至必大病,故圣人秋冬养阴以藏阳气。 盖圆运动的个体,有升然后有浮,有降然后有沉。今升气的根本既虚,则浮的方位自然更虚,故必大病。向来无冰雪之地,冬季亦须寒冷,乃能少病。寒者,藏也,小寒大寒者,封藏又封藏也。冬至阳生,阳生则动,寒而藏之,则不妄动。 人身阳气,乃大气中的阳气也,人身阳气能生阴液,却不能生阳气,沉于地下水中的阳热,为成物发生的生命根本,静极而动,地下阳根摇泄,升出地面则成雷成雾,冬季阳热应当封藏,而反升泄,根本拔起,大气阳虚,必待来年立秋之后,新收的阳气降入地下,大气的阳气乃能复原,故重庆冬季雾大,病人多宜附子补阳。 立春雨水二节。冬寒之后,春气转温,春属木气,阳气沉极而升,温者,冬时封藏于地下水中的阳热,升出地面,火从水出,其气温和也。立春者,大气的阳热,由沉而升也。雨水者,阳热秋降,地面空气严寒,露则成霜。阳热春升,地面气温,雨则成水也。肾家强固之人,交春则精神新爽,血液红润;肾家亏损之人,交春则神昏食减,身体困乏,皆阳气沉极而升,人气应之之故。人身阳气不足,一升则阳气拔动,便病温病,小儿亦多虚病矣。 惊蛰春分二节。立冬之后,阳气下沉,阳热收藏于地下水中,万物即随阳热之沉而蛰藏。雨水节后,阳气动升,鸟兽交尾,蛇虫启蛰,草木萌动,万物随封藏的阳气升发起来,而惊觉将出也。温病此时最多,阳气动升之故也。阳气升出于上,则空虚于下,故温病虚甚者死。 春分对秋分而言。秋分节前,地面上阳热多,地面下阳热少,秋分节后地面下阳热多,地面上阳热少。春分节前,地面下阳热多,地面上阳热少,春分节后,地面上阳热多,地而下阳热少。地面下阳热减少,故春分后的时令病,多是下虚。 清明谷雨二节。立春之后,阳热初升于地面,阳气弥漫,地面不明,经春分节后,再升于地面之天空,则地面清明也。此时病温疹,比惊蛰以前,病少而轻。(因大气中疏泄的力量已大减也,其实并非大减,乃大惰耳)。谷雨时阳热升出地面者多,雨水亦多,好种谷也。阳热升出于地面者多,地下阳根则少矣,故此时温病虚甚者多死,皆阳气动升之故。凡春季发热之病,皆阳根动摇也,发热之热,即是阳气,而凉药伤阳,故春季外感发热,食凉药多坏,易成死候。《内经》云:圣人春夏养阳,正为此也。 立夏小满二节。春气生,夏气长,地下封藏的阳热,由升而浮,此时大气中所含太阳射到地面的热渐多,则成夏季。满者,地面上热满也,曰小满者,比较大暑而言也。此时地面阳热小满,不止旧年降沉的阳热升现出来的关系,今年太阳由南往北,地面受热的关系亦居其中。但生物的阳根,则旧年降沉的阳热负责较多。地面之际,阳热小满,地面之下,阳热已大虚矣,故小满节后,多下寒之时病也。 芒种夏至二节。地面之际,阳热盛满,雨水又足,麦穗生芒,将成熟也。夏至者,至者,极也。冬至为阳热降极而升之时,夏至为阳热升极而降之时。太阳从冬至回北,空气生阳(热)。夏至时太阳南回,空气生阴(寒)。至者极之谓,极必反也。夏至前热的澎力最多,阴的压力最少,夏至太阳往南,地面热的澎力减少,阴的压力增加,故曰夏至阴生。人身阴位在下,阴根在上,胸部津液枯少之人,此时不能生阴,到冬至必大病也。 造化之道,极平常,极自然,极现成,极实在。二十四节气,简言之,就是夏季太阳射到地面的热,经秋降入土下,经冬藏于土下的水中,经春由土下的水中,升出地面,经夏浮于地面之天空,再同夏季太阳射到地面的热,降入土下,升降一周,则生中气。图中之太极图,表示中气之所在。中气者,万物之生命也。 秋收冬藏,秋降冬沉,春生夏长,春升夏浮。升者,阳热升也。浮者,阳热浮也。降者,阳热降也。沉者,阳热降也。藏者,藏阳热也。收者,收阳热也。长者,长阳热也。生者,生阳热也。 吾人所在北温带地面。夏至之时,见太阳往南,地面之天空上的压力向下,地面上的太阳热力,遂往下降。冬至之时,见太阳往北,压到地面下之水中的压力,乃往上收,压到降下水中的太阳热力,遂往上升,周而复始,遂成二十四节气之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所谓大自然的宇宙,如此而已,甚寻常事耳。一日之卯午酉子,一年之春夏秋冬也。伤寒论肠胃之热证,申酉时必热加;遗精白带,半夜病作;春病温病,夏病霍乱;秋冬人则身体特别健康。皆大气运动整个发现之事实。所以学中医学,必先学知大气,必先学知二十四节气。 读此图要整个的读。在读阳升,就要注意阳降;在读阳降,就要注意阳升。在读地面之上,就要注意地面之下。在读地面之下,就要注意地面之上。在读春,就要注意秋。在读冬,就要注意夏。在读右下左上,就要注意中。将图的左右上下,合在自己的身体的左右上下看,便知人身一小宇宙一气运行之妙,而得到治病的窍要。 节气的节字,就是竹节。节与节之间,是滑利的。一到节上,便难过去。宇宙大气,交节必郁而后通。久病之人,交节前三日多死。大气郁人身亦郁,久病之人,腠理干塞,交节不能通过,是以死也。凡病节前起色,以后即愈得快。可以见中医学是人身一小宇宙之学矣。故学知二十四节气,须用功夫,一点不可含糊。务必于事实上,随时随地找出凭据,欲找凭据,须在病人身上去找。我常谓在家读医书,不如医院的“看护士”容易明白,时时与病人不离开也。中医无医院,只读空书耳,书再不好,更无法学。二十四节气的圆运动图,中医的医院也。 结 论 现在整理中医,惟一办法,是统一医理学说。谁能一之?河图能一之。一个原则支配一切分则,便统一也。因中医学的本身,原来是一个河图故也。 中医处处是阴阳五行。中医书的阴阳五行,是看不见的,是零乱的,是无组织的,是不活动的,是无法认识的,是无法应用的。河图的阴阳五行,是看得见的,是整个的,是有组织的,是活动的,是容易认识的,是妙于应用的。用河图统一医理学说,易如反掌,实地证明之,虽愚必明也。乃曰取消阴阳五行,则不止自己愚而不明,且欲以愚天下后世,甚可叹矣。 此图的范围,即是二十四节气的范围。同温层,是宇宙的大气圆运动个体上方的外方。有定温层,是宇宙大气圆运动个体下方的外方。均与圆运动的大气个体无关。地心热力,在有定温层以下甚远之处,亦与圆运动的大气个体无关。大气圆运动个体的关系,只是地面上原有的阴冷,与太阳射到地面上的阳热,澎压交互不已的变动而已。此宇宙与生物生命有关系的宇宙。关系云者,二十四节的大气降沉浮升的圆运动也。 医学大概的意义人之生也,得大气五行圆运动之全,故人为万物之灵。物之生也,得大气五行圆运动之偏,故物为人身之药。全者,五行调匀,不偏多,不偏少,圆而又圆之意。偏者,五行圆运动中,有一方偏多偏少之意。类如中医之麻黄,偏于疏泄作用。芍药,偏于收敛作用。半夏,偏于下降作用。升麻,偏于上升作用。甘草,偏于补中作用。古中医治病方法,汗闭恶寒之病,是人身疏泄作用偏少,收敛作用偏多。用疏泻作用偏多之麻黄,以增加疏泄减少收敛为药。汗多发热之病,是人身收敛作用偏少,疏泄作用偏多。用收敛作用偏多之芍药,以增加收敛减少疏泻为药。呕吐之病,是人身下降作用偏少。用下降作用偏多之半夏为药。肛门重坠之病,是人身上升作用偏少。用上升作用偏多之升麻为药。收敛与疏泄欲调于平,上升与下降欲调于平,必赖中气之旋转。故用以上诸药,必兼用甘草以补中气。反之汗闭恶寒而用芍药,汗多发热而用麻黄,呕吐而用升麻,下坠而用半夏,与用上升下降收敛疏泻之药而不用中气之药。皆能将人身不圆的运动,偏上加偏,使圆运动的个体,成了直不运动的个体而死。人身五行的作用,运动圆则为人之生,运动偏即是人之病。人身五行的作用,是人身的病,即是人身的药。药的作用,所以帮助人身自己的作用,以治自己的病。倘人身的作用已无,药亦不发生作用的效力也无。古中医学,用物性圆运动之偏,以调和人身圆运动之偏之学也。此其大概也。 汉代张仲景先师,著《伤寒杂病论》,为中医内科方药祖本。无一方不是整个五行圆运动的治法。虽局部之病,治法仍是整个。自来医书,虽为无有系统,无有原则,无有证实说明。学者虽不知道五行圆运动的所以然。然总在五行圆运动里摸索。所以随时随地皆有良医继起。使中医学至今不衰。历代皆有整理中医之举,规模之宏,用款之多,以前清乾隆年间诏修《医宗金鉴》为极盛。书成,除针灸正骨外科之外,徒乱人意,无有用处。因当事者不知阴阳五行之所以然,敷衍成书故也。今何如者。 最早的生物学,分生气说机械说。生气说,无物质上的证据。机械说,有物质上的证据。故生气说不能存在,而机械说独能盛行。生气者大气也。生气是整个圆运动不能分析的,科学是以分析为能事的,所以证明不出也。 中医学自来认为人身是大气所生,故仲景先师《伤寒杂病论的病证方法,根于大气。又申其说曰:人秉五行以有五脏。字宙造化、生物生命、古中医学,并非分析得开的三个,乃是分析不开的一个。不知生物之生命,不见宇宙造化之成功。不知牢宙的造化。不知生物生命的来源。古中医学,乃宇宙生命的解剖与修理学也。 近代生理学,发明人身内分泌物,乃人身的刺激素,为人身无形的联络。刺激者,人身的气的整个圆运动的表现也。无形的气的联络,死体剖解学中求之无有也。商务印书出版之蔡翘生理学有云:细胞之生活作用如何,吾人不可得而知。若用化学方法去分析他,他的作用,就会马上停止,今天所讲的,就是从生活作用停止后得来的云云。细胞生活作用停止后的生理学中,无有中医学也。 以后国民,皆科学青年。古中医学,将来之或兴或废,全视科学青年之能彻底认识大气的物质能力运动与否。 科学方法改良中医。科学云者,有原理有系统有证实之谓。非死体剖解之谓。死体剖解学,是分析的,是片段的,是直不运动的,是死的。大气的古中医学,是不能分析的,是整个的,是圆运动着的,是活的。彼此立场,适成相反。由死体剖解来学中医的医家,未曾见其能治大病者。 凡改良一事,必须确知此事本身的究竟,而后可言何者为良,何者为不良。向相反之立场上去求改良,结果必更加不良而已。分析的死体剖解学,只可作外科手术的研究。 人是生物之一,生物是大气生的,故人也是大气生的。世界的人如都认识人是大气生的,岂止中医得着改进的根本办法而已哉。中医不良,非中医学本身不良,乃为中医学本身说法的书不良耳。不注意此点,乃曰取消五行,是无异坐井观天者,嫌天小也。老子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老子之言善夫。 汉儒董仲舒,谓大雪节,天气上升,地气下降,闭塞成冬。关于生物生命的宇宙大气圆运动,总是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从无一息是天气上升地气下降者。至于大雪之时,地下封藏的阳气特别之多,圆运动的力量特别之大,更不闭塞。董仲舒下帏读书,目不窥园者三年。研究宇宙,全要在事实上寻出实在凭据来。三年目不窥园,在布帏子里面,凭空瞎造谣言。后人尊之,未免太不实事求是了。荀子曰:六淫之气,皆出于地。荀子乃从实地考研得来。有科学家的眼光。中国的哲学史,有实地整理之必要矣。 |
|
来自: 幽默的数据线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