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暑期豫北行(7):浚县大伾山

 微卫星空间 2022-05-19 发布于河南

    浚县于1994年被国务院命名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河南省七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家县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省政府1987年首批公布的省级风景名胜区,我为家乡而骄傲。 

    大伾山紧邻县城东,在千里平原上突起的这座秀丽青石山峰虽然海拔只有135米,但因当年大禹治水登临此山,被载入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禹贡》篇中,历代称为“禹贡名山”。北魏的天宁寺,因保存有八丈石佛七丈楼而闻名遐迩。大石佛高22.29米,已1600余年,为全国最早,北方最大,是河南旅游精品。它所包含的宗教文化、石刻艺术、历史政治等早已引起专家学者的惊叹。

 

【原创】暑期豫北行(7):浚县大伾山

    进入景区,一眼便可看到一个牌坊——恩荣坊,该牌坊原本在浚县卫贤镇,后来被移到这里了。它是一座以石雕精美而闻名的石牌坊。四柱五楼,重坊相叠,造型奇特,结构复杂。

 

【原创】暑期豫北行(7):浚县大伾山

    关于这个牌坊,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据说浚县卫贤镇原来有一家姓孟的,全家三代都先后中了进士,皇上为了表彰他们,于是就恩赐牌坊,孟家就决定把皇上赐的这一座牌坊盖在一个风水宝地上,后来就选中了何家的地基,虽然这样做等于欺负了何家,但何家很穷,大人们都不敢说什么,这时,一个十二岁的小孩子站出来说,你们在我们地基上建牌坊,将来有一天我们建牌坊怎么办,孟家一看是个小毛孩,就说,那就盖到我们牌坊上面,其实孟家纯属戏言,他们料想何家也不可能盖牌坊,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个十二岁的小孩子发奋图强,后来官至御史,正好比孟家官大一级,就把小牌坊盖在了上面,不过后来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砸掉了,很遗憾。

 

【原创】暑期豫北行(7):浚县大伾山

    大伾山上方圆不足2平方公里,但景点众多,令人目不暇接。而且佛、道两教寺院、道观相依相连,共生共荣。历史上,有十几位帝王将相亲临大伾山,踏入山门,您就会感受到充盈于山山石石之间的王者之气

 

【原创】暑期豫北行(7):浚县大伾山

两颗柏树一颗粗壮直立,一颗纤细倾斜,犹如一对情人相依靠般横在通往山顶的路旁

 

【原创】暑期豫北行(7):浚县大伾山

宋代的天齐庙

 

【原创】暑期豫北行(7):浚县大伾山

 

【原创】暑期豫北行(7):浚县大伾山

太平兴国寺

 

【原创】暑期豫北行(7):浚县大伾山

 

【原创】暑期豫北行(7):浚县大伾山

朝阳洞据说是建造大佛时人们居住的山洞

 

【原创】暑期豫北行(7):浚县大伾山

唐代的摩崖石刻

 

【原创】暑期豫北行(7):浚县大伾山

天宁寺始建于北魏,规模宏大,年代最早。寺内有藏经阁,原藏明代南藏经6053卷,为宗教典籍珍品。

 

【原创】暑期豫北行(7):浚县大伾山

    开凿于后赵时期的大石佛,高22.29米,比乐山大佛早四百年,比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大佛高五米多,为“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的摩崖造像。

 

【原创】暑期豫北行(7):浚县大伾山

佛足在佛楼地面下丈余,“八丈佛爷七丈楼”成为奇观。

 

【原创】暑期豫北行(7):浚县大伾山

    帝王将相,文人学士登山揽胜者代不乏人。魏文帝曹丕到此,写《黎阳作》四首,刘桢作《黎阳山赋》。光武帝刘秀,唐代李世民、骆宾王、王维、洪经纶、岑参、贾岛、杨巨源、宋代范成大,明代王阳明、王越、卢楠、李攀龙、王铎、卢象升,清代程颐等皆曾登临大伾山吟诗作赋,挥笔题记,今山上有摩崖碑刻460余处(块),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颇高。

【原创】暑期豫北行(7):浚县大伾山

 

【原创】暑期豫北行(7):浚县大伾山

 

【原创】暑期豫北行(7):浚县大伾山

 

【原创】暑期豫北行(7):浚县大伾山

 

【原创】暑期豫北行(7):浚县大伾山

龙洞

 

【原创】暑期豫北行(7):浚县大伾山

观音洞,是人们求子的地方

 

【原创】暑期豫北行(7):浚县大伾山

    吕祖祠是供奉全真道之祖吕洞宾的地方,建于清康熙初年,它依山就势,结构奇特,山腰的洞祠与山顶的太极度宫相呼应,体现了道教玄妙高深的教义特点。

 

【原创】暑期豫北行(7):浚县大伾山

 

【原创】暑期豫北行(7):浚县大伾山

 

【原创】暑期豫北行(7):浚县大伾山

 

【原创】暑期豫北行(7):浚县大伾山

 

【原创】暑期豫北行(7):浚县大伾山

 

【原创】暑期豫北行(7):浚县大伾山

 

【原创】暑期豫北行(7):浚县大伾山 

 

附录:浚(xun)县的历史沿革

    夏代,浚地处冀、兖、豫三州之交。商代称黎,迁都殷后为畿内陆。周武王克殷,分其畿内为邶、鄘、卫,浚地属邶、卫,后康叔封卫,领浚地。
  春秋时,浚地有牵城、雍榆、顿丘,分属晋、卫。战国时,属魏国。秦置郡县,分属东郡、河内郡和邯郸郡。
  西汉高祖年间(前206——前195年),始置黎阳县、顿丘县。黎阳县治在今大伾山东北,属冀州魏郡;顿丘县治在今屯子乡蒋村附近,属兖州东郡。王莽时(9——20年),改黎阳曰黎蒸,改顿丘曰顺丘。东汉复原,隶属依旧。
  三国时,浚地属魏国,黎阳县属冀州魏郡,顿丘县属兖州东郡。
  西晋泰始二年(266年),黎阳县改属司州魏郡。置顿丘郡,辖顿丘、卫国、临黄、阴安四县。东晋时,浚地先后属晋、后赵、冉魏、前燕、前秦、翟魏、后燕。永和七年(351年),置黎阳郡,辖黎阳县,属司州。太元十一年(386年),丁零族翟辽袭据黎阳,太元十三年(388年)在此称王,号大魏天王,辖七郡。后迁滑台。太元十四年至二十一年(389——396年)间,废黎阳郡,黎阳县属汲郡。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废顿丘郡,顿丘县属汲郡(郡治在朝歌城)。孝昌年间(525——528年),分汲郡置黎阳郡,辖黎阳、顿丘二县,属司州。永安元年(528年),分黎阳县置东黎县,县治在今善堂乡临河村南,属黎阳郡。
  东魏天平元年至武定八年(534——550年)间,置黎州,辖黎阳郡。移朝歌县治于今卫贤集,置汲郡,辖朝歌、获嘉、汲县、北修武、南修武、山阴六县。后郡治移至枋头城(今新镇乡前枋城)。天平(534——537年)年间罢顿丘县。
  北齐天保元年至承光元年(550——577年)间,废黎州,黎阳郡属司州,废东黎县。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复置黎州,辖黎阳郡。改汲郡为卫州,仍治枋头城。
  隋开皇三年(583年),黎州、黎阳郡俱罢,黎阳县属卫州。开皇六年(586年),于原东黎县置临河县。十六年(596年),置黎州,辖黎阳县、临河县。于枋头城置清淇县,属卫州。大业二年(606年),废清淇县。改朝歌县为卫县。改卫州为汲郡,移治卫县。废黎州,黎阳县、临河县属汲郡。
  唐武德二年(619年),置黎州总管府,治所在今大伾山北麓,辖殷、卫、澶、洹四州,领黎阳、临河、内黄、汤阴、顿丘、观城、繁阳、澶水八县。武德四年,又置清淇县,属卫州。六年,罢黎州总管府,黎州属相州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年),设道,黎州属河北道,辖黎阳、临河、澶水、内黄四县。卫州治由卫县迁至汲县,卫县仍属卫州。十七年(643年)废黎州,黎阳县属卫州,澶水县并入临河县,临河、内黄二县属相州。清淇县并入卫县,属卫州。长安三年(703年)复置清淇县,县治在枋头城,神龙元年(705年)废,入卫县。
  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7年),黎阳县改属滑州。九年(944年),临河县改属澶州。
  北宋雍熙四年(987年),黎阳县改属河北道澶州。端拱元年(988年),于黎阳置通利军,治所在今县城东大伾与居山之间,辖黎阳县,县治仍旧。至道三年(997年),改道为路,通利军属河北路。天圣元年(1023年),改通利军为安利军,军治迁至浮丘山西。四年,卫县属安利军。天圣七年(1029年),地震,军城陷为湖,移治浮丘山颠。熙宁三年(1070年),废军,黎阳、卫县属河北路卫州。熙宁六年,废卫县为镇,入黎阳县,改属河北西路卫州。元年(1086年),复置通利军,分黎阳县复置卫县,属卫州。政和五年(1115年),军升为浚州,号浚川军节度,旋又改平川军节度,州治在浮丘山颠,辖黎阳县、卫县。崇宁四年(1105年),临河县镇宁军,隶河北东路。宣和二年(1120年),汤阴县属浚州,旋复属相州。
  金天会七年(1129年),河北路分为东西两路,浚州属河北西路。皇统八年(1148年),嫌与宗峻音同,改浚州为通州。天德三年(1151年)复名浚州。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临河县治没于黄河水患,县废。
  元初,设省辖路,浚州属中书省(腹里)真定路,省黎阳县、卫县入州。至元二年(1265年),改属中书省大名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为府,浚州属中书省大名府。是年十月,改属河南行中书省(简称河南行省)大名府。二年三月,改属直隶(京师)大名府。四月,州降为县,始称浚县,县治徙浮丘山东北平坡。永乐元年(1403年),改属北直隶(简称北直)大名府。
  清顺治元年(1644年),浚县属直隶省大名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属河南省卫辉府。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三月,废府设道,浚县属河南省。

 ——原文发表于2009.7.26.微卫星新浪博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