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

 黄山五星 2022-05-20 发布于江苏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

“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

——苏轼

01 绘画的缘起

造化不能藏其秘,书画同体而未分

自文明的发端,古人依靠仰观俯察以品类天地,将观察到的事物和事件通过图像描绘下来。随着人们的认知思维逐渐提升,起描绘作用的图像开始沿着两条线分别开始演化。

一条线将图像进一步形象化,成为象形文字的雏形,得以更简练的表情达意。另一条线图像进行抽象化,形成八卦,演示天地自然的奥妙。

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

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

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天地圣人之意也。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

商周甲金文

自此绘画依托这两条线有着不同方向的表现:绘画与文字相互补充,服务于人事,注重它形象化的功能性;绘画与精神链接,成为人们体察天地,进而体悟人生境界的境界的途径,"以笔墨之自然合乎天地之自然"。

02 人物画的叙事

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早期的中国绘画大多游离在文字这条线上,主要的绘画形式是人物画,出自于实用功能,用以记述某个事件,或者描绘某个形象。它伴随着文明的起源而逐渐发展,见诸于石器时代的彩陶、战国时期的帛画、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至魏晋大成。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

左图:人物御龙图 战国 , 右图:夔凤仕女图 战国

然而在这个阶段,绘画的地位却并不高。在周代的教育体系中要掌握”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能,没有绘画的存在;汉代汉灵帝于光和元年设鸿都门学置画学一事,而当时士君子皆耻于与画学生为列。

鉴于这种情况,也有画家在极力拔高绘画的地位,如南北朝时的画家谢赫,品评了当世画家的优略,将他们分成了三六九等,对其中第一品画家什么”古今独立“、”旷代绝笔“这种溢美之词直接招呼其上。谢赫还给绘画加了一个很高的头衔:

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

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谢赫

但是这个头衔听着事是很高级,深究它的意思,也不过是绘画能够将千百年来发生的变化记载下来,从而起到劝戒世风的作用,并没有脱离人物画的叙事功能性。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

女史箴图(唐摩本),东晋 顾恺之,以故事画的形式,规范妇女的道德信条,有着很强的说教性质。

这其中也不乏有人通过绘画平步青云,官运亨通。比如魏晋时代的顾恺之便因为善画受到了当时的权臣桓温的赏识,为当时一众的达官显贵画像,被授予了参军的官职。

初唐时期的阎立本,官至右丞相,主持创作了《凌烟阁功臣像》、《历代帝王图》等一系列国家工程,现在流传下来的《步辇图》便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召见松赞干布使者的场景。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

步辇图,唐 阎立本

当时姜恪凭借战功擢任左丞相,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说。善画的本领给阎立本的仕途带来了很多的助益,然而阎立本在晚年却告诫自己的子孙“唯以丹青见知,躬厮役之务,辱莫大焉!汝宜深诫,勿习此末伎。”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

虢国夫人游春图,唐 张萱,记载了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出游的事件

03 元气与笔墨

天以生气成之,画以笔墨取之

绘画在演示天地自然奥秘这条线上起步是比较晚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又说“得意忘言”,古人认为天地自然的奥妙,是纯精神的,用语言将它来表述尚且会有失偏驳,更何况是将“道”形象化,落实是画面上。

而将绘画抽象化之后的八卦,为什么可以用来展示天地的奥妙呢,是因为八卦将“道”的形式简化到了最简单的“阴爻”和“阳爻”上,大道至简,万物由阴阳演化而来,八卦自然可以成为“道”的外化。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

伏羲推演八卦

那“道”除了阴阳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外化呢,有的。汉代末期流行“元气”学说,王充在《论衡》中说:“元气未分,浑沌为一” ,“万物之生,皆禀元气”,天地生于元气,化分阴阳,阴阳之间的转换,又使得元气流动,万物生长。

所以说“气”也可以是自然奥妙的外化,我们上文提到的南北朝的谢赫,为品评当世画作,便制定了六条原则,其中最高的准则便是”气韵生动“,但是画作中的”气韵“改怎样表达?在当时却没有找到合适的表现方式。

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

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谢赫六法

唐代的王维不仅是著名的诗人,还醉心于参禅悟道寄情山水,被认为是水墨画的鼻祖,"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王维认为,水墨可以表现自然手段。

在王维之前的人物画,主要用笔而鲜少用墨。通过起笔、行笔、收笔、圆笔、方笔、快慢轻重、藏锋露锋、中锋侧锋、提按转折等,毛笔所能展现出来的线条魅力是千变万化的。书法和早期的人物画都是线条的艺术。

东晋顾恺之的笔法,可以称得上是早期线条艺术的代表,被称为“春蚕吐丝”,线条浅淡,笔触轻盈,如春蚕吐丝一样自然。构造出来的画面整体跌宕起伏,绵延不绝,给人一种放松的心情,"无剑拔夸张之势,有书生雅淡之气。"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

洛神赋图(宋摹本),东晋 顾恺之

线条的表现形式在唐代”画圣“吴道子手下达到了巅峰,他笔法被称为“莼菜条”,又名“兰叶描”,笔触提按顿错,如兰叶一般,轻进轻出,把变幻多端和情绪起伏留在线条的中段,绘画过程中一气呵成而又灵动飘逸,游刃有余,运斧成风的感觉被人称作“吴带当风”。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

送子天王图(局部),唐 吴道子

线条可以展现事物的形质,但对天地山地自然的空间表现力是存在着先天不足的,更不必说对更深层次的“道”的探讨。在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当中也有对山川自然的描绘,但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板。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

洛神赋图(宋摩本),东晋 顾恺之

“墨”是取植物或者油脂烧烟而成,依靠含水量的不同可以在纸面上呈现出“浓、淡、干、湿、透”等种种变化。唐代时王维、张璪、项容等人开始研究水墨渲染,发展出了泼墨、破墨等技法。

所谓“泼墨”,是将墨挥洒在纸上,随其形状进行绘画,笔势豪放,墨如泼出。“破墨”则是让浓墨和淡墨,干墨和湿墨之间相互渗透晕染。

“墨”在纸上的这种即时性的变化效果,带有自然主义的色彩,有淋漓潇洒之感,如银瓶泄水让人一见倾心。万物化生皆源于道,道化生万物的媒介是阴阳二气,元气流行成象、成形后的境域则被称为天地,而这正与水墨的气韵天成不谋而合。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

潇湘八景(只留存四幅), 南宋 牧溪

但仅用水墨来展示自然奥妙,也会有一定的偏颇。古人认为“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孕育万物的道需要秩序的约束,然后万物才会呈现出个样的形态,成熟结果。

所以自然生就的“墨”,如果没有线条的约束便易流于错谬荒诞,故需要用“笔法”有意识地将秩序感给构建起来,如此才能自然万物的“形”与“势”。

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

吾当采二子之长,成一家之体。

——荆浩

唐末五代时的荆浩,便将“笔”的线条与“墨”的晕染进行结合,创造出来了“皴(cun)法”的绘画形式。“皴法”,用“墨”的浓淡来表示山石树木的阴阳相背,用“笔法”的线条来描绘形,“笔”“墨”结合,山石树木的神韵气势便也跃然纸上。

荆浩便善用“斧劈皴”,描绘北方的高山大川,“斧劈皴”以侧锋用笔不仅可以劈刮出山石质地坚硬的肌理,“墨”的皴擦为阴,石头上留白的地方为阳,阴阳交合间便将北方山川浑厚雄壮的山势神意给变现出来。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

左图:大斧劈皴, 右图:小斧劈皴

与荆浩差不多同时代的董源擅用“披麻皴”,擅长江南风景。中锋用笔如麻线一样的线条与墨色,浓淡相宜之间错落有致平缓细腻,描绘出山石的丰润。墨色阴阳之间的并非泾渭分明,似断环连正是秀润多姿的烟雨江南。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

夏景山口待渡图(局部),五代 董源,山石为披麻皴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

富春山居图(局部),元 黄公望,山石为披麻皴

当然除了“斧劈皴”和“披麻皴”之外,根据自然的不同气度,五代北宋的画家还发展出了“卷云皴”、“雨点皴”等笔墨程式。笔墨成为展示自然奥妙的形式语言。

山水画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山跟水,而是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山水不过是天地精华的代称。山水画在隋唐的时候独立成科,但此时更多的是“画山水”缺乏对“道”和自然的思考,自唐末五代进行”笔墨““皴法”的探讨之后才进入到了“山水画”的阶段,用以展现自然的奥妙。

夏山图,北宋 屈鼎

自展现"天地之纯"、"天地之真"的山水画诞生以来,就被放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上。宋代的邓椿称“画者,文之极也。”郭若虚说“画乃心印”(心印:禅师所证悟的境界),清代的石涛和尚说:

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

法于何立?立于一画。

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

——石涛一画论

把”一画“推崇为宇宙的法则,“以画道而体天地之撰,通神明之德”。可算是把绘画摆到了至高的位置,与早期人物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接下来,我们便来看一下天地自然的精神是如何在山水画中显现的,不同的宇宙观下呈现出来的画面效果又有哪些不同。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

夏山口待渡图,五代 董源

04 理学的秩序

身即山川而取之

自五代时期山水画的笔墨程式确定以后,北宋初年画的大发展时期,名家辈出。在探究自然奥妙方面,北宋时流行“理学”。"理学"又称“道学”,我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简单说“理学”认为万物都有各自的“理”,而世界万物又有一个共同的理。这个理便是宇宙的总根源,人可以通过“格物致知”的办法,去探究它的规律属性,从而修持自身。而“天理”是有道德属性的,对应着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

秋江渔艇图,北宋 徐道宁

所以北宋时期的大画家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这种格物的方式来窥探天地的意志。通过抛弃人的视角和欲望,去体悟自然,用自然的视角去描绘自然。所谓自然的视角,郭熙总结为“三远”:

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郭熙《林泉高致》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

左图:溪山行旅图,宋 范宽 高远构图 右图:乔松平远图,宋,李成 平远构图

这里“山下仰山巅”、“山前窥山后”、“近山望远山”,取的人观摩山川的“意”而不是视网膜上的映射。所谓的“远”摆脱个人经验视觉的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延展,它更像以一种漂浮的视角,以造物主的姿态去审视世间万物。

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何谓天地?

谓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方立意定景。

——郭熙《林泉高致》

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山与水连接了天与地,延伸了空间里的阴阳力量表现着生生不息的元气流动。山跟水在元气的作用下都是有生命的,有如笑、如妆、如睡之诸种意态。画面虽有局限,但山水的气息却要溢出在画面之外。

气的流转并非是随心所欲的,在”理学“的架构下,天地山川也要符合自上而下的天理秩序。“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其势若君子轩然得时,而众小人为之役使,无凭陵愁挫之态也。”自然山川景物有一严整的大小、远近、主次的秩序,犹如纲常人伦。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

早春图,北宋 郭熙

在这种天理秩序感的营造下,北宋的山水多是顶天立地的高山阔水,体会到一种造化的永恒之感。“理学”认为“理一分殊”,万物不同的“理”源于同一的“天理”。而山水作为天地秩序的显现,它不仅仅有着自己的形与意,同时又兼具千山万川的势与神。

所以北宋的山水很难说这是某一时某一地的某一处山川。它是天人合道的链条,经验宇宙的图景。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

万壑松风图,北宋 李唐

05 禅宗的境界

如何是西来意? 答:山河大

佛教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输入,在传统的世界观和宇宙观里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北宋初年儒释道完成合流成为理学的思想基础。经过中国思想化改造的佛教——禅宗,在宋代中后期风靡一时。文人大儒面对人世沧桑,追求进入禅境之后的超脱,借禅悦寄托清高,在幻觉中获得精神慰藉。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

左图:六祖伐竹图图 ,宋 梁楷 右图:布袋和尚图 ,宋 梁楷

佛教是通过”观法“用”眼耳鼻舌身意“来体悟天地自然,因每个人的功力有深有浅,所以每个人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就是所谓的境界。

如果说理学在天地自然中看到的是天理秩序,那么思想基础是大乘空宗的禅宗所看到的就是“空”,“空”是世界的本相,禅宗所推崇的般若智慧就是对这个“空”的感悟。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

溪山清远图,南宋 夏圭

面对同样的场景,由于对“空”的感悟不同,禅宗由此分为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被自然的嘈杂和情绪覆盖,看到的只是世间的熙熙攘攘;第二重境界是“空山无人,流水花开”,排除了人的杂念,但仍执着于万物的表象。第三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已经破除了时间和空间的枷锁,无法无相,世界造化皆为“空”。

受到禅宗的影响,南宋时期的山水画不再是北宋时期在理学天人秩序下,以造物主姿态审视人间的全景山水。南宋时多流行小尺度的局部山水,“眼耳若通随处足,水声山色自悠悠。”(《五灯会元》卷十六)禅宗的悟道绝大多数是在日常生活状态中,具有一种偶然性特征。看似诗情画意,游山玩水,却在以小观大之间显现出一种空间和生命的寂寥。

在禅宗的思想体系中,这种以小观大的法门名叫“万川印月”:“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简简单单的局部山水却是个人境界的显现。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

山径春行图,南宋 马远

马远、夏圭正是南宋禅意小山水的代表人物,因多用边角构图,让画面偏离中心,坐落在半边一角,又被人称作“马一角”、“夏半边”。然而马远、夏圭出身于宫廷画家,对“禅”和“空”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的画作大多是只在“空山无人,流水花开”这第二重境界,有一定“空”的诗意化,但还只是以景抒情,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

图:《烟寺晚钟》宋 牧溪,下图:《山寺晴岚》 宋 玉涧

牧溪、玉涧作为得道高僧,是禅宗山水画的职业选手。他们不拘题材,不拘方法,在他们的笔下山川大地不再是不再是重山峻岭,而是摒弃一切细节的简单朴素的山头。“忘相”、“忘法”、“忘我",打破了时空的法度,只剩下纯粹的”空",直指绘画人的“本心”。

但是禅宗天地观的“空”一但没有极高境界来驾驭的,便容易流于怪诞虚妄。以牧溪、玉涧为代表的纯粹禅意山水,也只是南宋昙花一现。后来的继承者更多的是借鉴“空”的意蕴,而不像牧溪、玉涧“一超直入”去求空的本质。

但是禅意山水画却深深影响了日本的绘画进程,日本人称牧溪为“画道的大恩人”,将禅意山水画的“空”加以整合,从而形成“刹寂”与“物之哀”的审美情愫。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

日本禅意山水

06 文人画的士气与逸气

以书入画,道技合一

13 世纪初,蒙古人以“塞北雕弓硬”的武力优势,将南宋灭亡,汉族被奴役再次迎来了”至暗时刻“。文化上,元代废除了科举制,按照职业将人分成十等,第八等是娼妓,第九等是儒生,第十等是乞丐。家国破灭以及文化上的打压,也粉碎了理学宇宙观下的天理秩序。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

墨兰图,元 郑思肖,用无根墨兰来象征山河破碎

孔子云:“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在元代人们已经不期望通过理学来”齐家、治国、平天下“,反而去推崇陆九渊的”心学“,陆九渊说”心即理也“,”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天理“在于内心的探索。现实世界支离破碎的时候,也只能在内心世界求一份安稳。

赵孟頫作为赵宋王朝的后人,江南文人的代表,被迫入蒙古人的朝廷为官。虽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被奴役的汉人做了一定的贡献,但始终大节有愧。所以赵孟頫尤重“士气",把内心“士气”的气节风骨作为内在的天理秩序。

内心的“士气”如何在画面上进行显现呢?针对于这个问题,赵孟頫请教了他的同乡钱选,钱选同样作为江南文人的领袖,宋亡后隐居不仕,拒绝与蒙古人龃龉,在赵孟頫看来钱选就是士人气节风骨的楷模。

赵孟頫:何为士气?

钱选:隶体耳

画史能辨之,即可无翼而飞,不尔便落邪道,愈工愈远;

然又有关捩,要得无求于世,不以赞毁挠怀

钱选告诉赵孟頫用写隶书的方式来绘画,就可以用来展现”士气“,隶书古拙、大气、落笔沉稳,筋骨气十足,包容不漏锋芒而又灵动如飞。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

张迁碑,东汉 隶书

由此,赵孟頫在自己的绘画创作中,便注重两点主张。其一:”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古意既亏,百病横生“,所谓的”古意“便是让画面具有古拙,大巧不工的意味。

其二:将书法引入画面,不仅书法的笔力来凸显笔墨的骨气,而且用“写”来表示绘画的心境,赵孟頫的山水画不再是展现自然奥妙的“画”,而是抒发内心士气的“写”,更注重他的表现作用。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赵孟頫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

鹊华秋色图,元 赵孟頫

通过引书入画和推崇“古意”,赵孟頫实现了“道技归一”,即融入书法后的笔墨本身也是作画者内心世界的显现。希冀忘怀世事,以笔墨抒洒胸中感慨、消解胸中块垒。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

水村图,元 赵孟頫

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四人作为赵孟頫的继任者被人称作元四家,他们不像是赵孟頫一样有着蒙古当权者的庇佑过着相对顺遂的生活。黄公望原为朝廷小吏受连累入狱,释放后加入全真教以卖卜为生,隐居于富春江畔;倪瓒本为富裕大户,哥哥为全真教上层人物,之后兄长亡故失去庇佑,受到元廷的苛政和盘剥,家道中落下弃世出游。

王蒙身处在元末乱世,本为没有实权的小官吏,随着各地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辞官后隐居于黄鹤山中;吴镇祖上为宋朝官员,到了吴镇这一代,既不与达官贵人接触,也少与文化名人交往,精研佛学、道学,一生孤傲、清苦。

钟馗月夜出游图(局部),元 颜辉

他们四人不像是元初赵孟頫、钱选一样经历过宋代的山河破碎,注重“士气”的气节风骨,黄公望、倪瓒、王蒙本也想过得过且过悠游度日,奈何现实世界重拳出击,只能选择逃离世间,隐逸山林。

不同于赵孟頫的“士气”,元四家在画面中所展示的是逸气。倪瓒说自己的画是“聊写胸中逸气耳”。所谓的“逸”从兔从走,就是现实生活逃避精神超越的意思。画面所展示的不再是天理秩序,也不再气节风骨,只是个人的超拔脱俗笑傲孤寂。

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倪瓒

元四家对个人隐逸思想的表达,同样是通过以书法入画来完成的。黄公望是赵孟頫的学生,受其影响崇尚魏晋书法,有“欹侧刚健,古韵率真”的笔法风格。

黄公望山水画中的披麻皴线条气象雄浑而又疏朗秀灵。他作画忌”邪、甜、俗、赖“,既有”古意“的刚劲雄健,又有”隐逸的洒脱自然。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

富春山居图,元 黄公望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

富春山居图(局部)剩山图,元 黄公望

倪瓒诗书画三绝,文化修养深厚,还是有名的园林造景大师。早年间家中巨富,所藏名家法帖众多,所以倪瓒以书法入画的特征最为显著。擅长隶书、楷书和行书。

倪瓒绘画的技法名为折带皴,以隶书的侧笔为主,并用楷书中的横、竖、撇、捺、折来塑性,具有隶书的古拙与楷书的法度,运笔之家又有行书笔意的渗入,显得活泼、简逸、随性。

倪瓒虽家学全真教,但他晚年又常常以僧人自居,在画面构图多采用禅宗的“空”。,其中有生气、灵气往来,既可以与天地同游,又可以获得平稳的心灵宿地,个人与生命融为一体。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

左图:疎林远岫图,右图:渔庄秋霁图,元 倪瓒

几棵小树、一个茅亭、远抹平坡、半枝风竹,这里没有人物,没有动态.

而在这些极其普遍常见的简单景色中,通过精炼的笔墨,传达出闲适无奈、淡淡哀愁和一种地老天荒式的寂寞和沉默。

——李泽厚先生对倪瓒的评价

吴镇性情疏放,锐意草书,多以篆籀之法书写,笔意苍劲,古意盎然。多用渴墨秃笔作画,将恬淡与逸气融入笔中,笔画线条映带环绕有序,造成笔势跌岩起伏,淋漓之间,笔端豪迈之气尽显。

吴镇常说:“吾之画直须五百年后方遇赏音耳!”,正应对这他孤傲洒脱的内心境界。

左图:芦花寒雁图, 右图:渔夫图,元 吴镇

王蒙是赵孟頫的外孙,出身显贵,家学渊源,与黄公望、倪瓒都是好友,在书法上五体皆擅,是个通才,单以笔力来论比起他的外祖父赵孟頫都尤有胜之。倪瓒盛赞王蒙为“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繁密”是王蒙山水画的最大特点,他对繁复多变的笔墨技法的运用能力是常人所不能及的,一笔皴出,下一笔必然不同于上一笔,或是长短变化,或是墨色变化。

王蒙以一己之力创造出了多种皴法,一副画内时而牛毛皴,时而用解索皴,时而用矾头皴笔笔交错或叠加,密而不乱,不仅很好的展现了葱葱郁郁的景色,也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律动感,灵气十足。如舞蹈一样肆意挥洒。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

惠麓小隐图,元 王蒙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

左图:葛稚川移居图, 右图:春山读书图,元 王蒙

像王蒙这样懂得驾驭艺术的通才,往往是不甘寂寞的,也注定了他时隐时仕,或悲或喜的一生。王蒙本为元廷小官,有感于社会动荡携家人隐居在黄鹤山,后在敬重文人的张士诚的邀请下为其效力,不久后辞官再次隐居。

在之后张士诚兵败朱元璋,朱元璋再造华夏建立明朝,王蒙以为天下终于清明了,于是入明朝当官,可惜没有几年便卷入“胡惟庸案”王蒙死于狱中。

王蒙在书画的自我宇宙中是绝对的王者,可以酣畅多变随心所欲,然而在真实的世界中终敌不过滚滚大势,任你技巧敏捷,在政治斗争中也卷不起丝毫的浪花。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

葛稚川移居图(局部),元 王蒙

07 时代的落幕

金脸、银花卉、要讨饭画山水

元亡明建,明初统治者开始独尊理学,希望重新建立天理秩序。但朱元璋”胡蓝之狱“的株连,朱棣“靖难之役”篡位后的清洗,又使得人们在政治恐怖下噤若寒蝉。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

溪山渔隐图,明初 王绂,师法元四家

明代中期之后商品经济兴盛,地主及新兴商人穷奢极欲,与文人集团的蝇营狗苟,使得人们道心崩坏。

宫廷画师的“浙派”与文人画的“吴派”分庭抗礼,其中有宋代山水画理学秩序的重构,也有不得志文人的逃禅隐逸。

而后阳明先生龙场悟道,通过“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方式重构了人心与天理的道德秩序。此时山水画即师法自然也师法本心,山水格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明末人文主义思想萌芽正欲革新之际,满人入侵打断了思想传承,名义上尊崇汉族文化,实则”留发不留头“,以“奴学”禁锢思想。

清代初年以“四王”“四僧”作为明末遗民保留了一部分山水画的遗韵。之后在人人皆为包衣奴才的清朝,被奴化的文人失去了对宇宙天地奥妙的观想,山水画自此没落。

金脸,银花卉,要讨饭画山水。

——清代扬州俗谚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一篇文章带你读懂中国山水画

山水斗方图,明末清初 八大山人

凌乱山川颠倒树,不成笔墨更伤心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