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路的尽头 办教育要钱,办国家福利要钱,而且这些都是大钱。 蔡京想要做事,就必须先解决钱的问题。 其实,自古以来的改革都是这样,不仅改革最终的结果,要让国家富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是改革本身也是个烧钱的过程。没有钱,改革怎么进行下去呢? 改革,是靠人来推进的。 成功的改革,要能持续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让官僚集团至少不受太大损害、甚至还能有所收益,如此才能推动改革向纵深进行。那种越改革政府越穷,官僚群体利益被伤害的越大,即便民间获益再多,也很难再推进下去。 除了被改革者的利益,改革者也要获利。 改革的发起人可以是圣人,如王安石那般没有个人利益诉求,但下面庞大的改革者群体,多数人都是俗人,都有七情六欲、都要养家糊口,没有利益、没有好处,他们怎会有改革的动力? 无论打着什么旗号的改革,承认、正视并满足改革者和被改革者的利益诉求,是确保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 在这点上,蔡京,就是个人情练达之人。 我们不妨来看看他的官制改革。这是改革的主攻方向之一。 提到宋朝官制,后世的第一感觉就是繁复。光是官职的名称,很多人已经一头雾水。这是因为宋朝实行“官、职、差遣”分离任官的方法。 官员有官阶、有职位、还有差遣,很多时候三者之间差异还很大,常给人一种官名不正的感觉。由此,还导致了终北宋一朝,都未能解决的冗官问题。官僚机构叠床架被、官员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不堪。 神宗在位时,亲自主导过官制改革,史称元丰改制。其核心,就是循名责实、官复其职、定员编制、官不尽备。可惜,事与愿违,神宗的这次改制始终被矛盾包裹,既要改旧制、又要守祖宗家法,最终不伦不类、草草收场。 蔡京,参加过元丰改制,对失败的原因深有体会。如此,他再兴官制改革,也就更有心得了。 对蔡京来说,改革官制,于公要解决冗员过多、提高行政效率,于私自然是笼络官员、安插亲信、为己专权服务。实际上,这也是蔡京所有改革的一贯思路,在为公的同时,时刻不忘谋私。 说起来,宋朝的冗官问题由来已久。科举取士人数众多、且时间相隔较短,是个重要原因。学校兴盛之后,取士人数又大幅增加。此外,荫补和恩荫制度也过多过滥,造成京城官多位少、人浮于事。 官制改革,无论是增删机构、裁撤人员、增减薪俸,都直接触及官员切身利益,往往是改革中最敏感、也是难度最大的硬骨头。改革成败与否,一看改革者的决心,二看各级官僚尤其是中下级官僚的支持与否。 决心方面,无论徽宗还是蔡京都不缺。那么,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争取官员们的支持了。 蔡京的解决办法很简单,增加地方官员职数,将多余的京官分散到地方州县,以舒缓朝廷冗官。这对于漂在京城没有缺补的仕人来说,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甚至是满心欢喜的。 至于俸禄,这是官员最实在的利益,人情练达、善于笼络人心的蔡京,又怎会割人家心头肉呢?在蔡京改制之下,多数官员的俸禄得到维持,甚至一些武职、内侍人员的薪俸,还有所提高。 这样的改革看似简单,却有个最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政府得拿出钱来。无论是将京城冗官安置到州县,还是增加部分官员的俸禄,这些都要钱,而且是大钱。 实际上,蔡京如此这般改革之后,朝廷官员的数量不减反增,甚至是暴增,使徽宗朝成为宋代文武官员数量最庞大的时期,官吏的俸禄等费用也是急剧上升。这就是个大问题了。 所有改革的问题,汇聚到最后,都是钱的问题。 而蔡京,偏偏就是个搞钱的能手。 ------------------------------ 我是未央先生,原创连载,欢迎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