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妙手匠心 古籍“起死回生”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2-05-21 发布于山东
文以载道,古代典籍文献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记载着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发展脉络,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纸张会慢慢变得残破。正因如此,古籍修复应运而生。日前,记者走进山东省文物修复师、传拓技艺非遗传承人张志亮的工作室,了解他与古籍修复结缘,并潜心在故纸堆里“与时间对话”的点点滴滴。

□文/图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  记者 刘元超

自幼钟爱书画艺术结缘碑帖传拓

  一张面积不大的操作台,几把趁手的工具,再加上破损程度不一的碑帖、拓本,在奎文区大虞文化村一个面积十几平方米的工作室内,张志亮正在专心致志地修复几幅碑帖作品。

  “有的古书、碑帖因为保存不当等原因,出现了虫蛀、酸化、腐化等现象,使得薄如蝉翼的文本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张志亮告诉记者,业内一般将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的典籍称为古籍。在他看来,古籍的范围很广,碑帖、拓片等都属于古籍。他的工作就是给这些“有创伤”的文本“做手术”,让它们“起死回生”。

  张志亮1971年出生在安丘市石埠子镇赵家营村。受父母影响和熏陶,张志亮自幼对书画艺术情有独钟。说起和碑帖传拓结缘的过程,张志亮回忆起了童年时光。一次放学途中,他路过庵上石坊,石坊刻画着雄伟高大的武士、美丽动人的梅兰竹菊……精美的图案花纹让他情不自禁地取出纸笔描摹起来。虽然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但他描摹得栩栩如生,拿回家以后,父亲非常高兴,当即贴到了墙上。自此以后,石刻文字画像就印在了他的心底。

  1989年,张志亮参军入伍,来到河南洛阳。在部队里,他的文艺特长被发现,随后成为部队的文书,负责给连队出板报、办墙报。工作之余,张志亮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充电”上,或泡在部队的图书馆里阅读书籍,或到野外描摹古代石刻上的文字,用于设计报头。这为他以后的碑刻研究和古籍修复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3年,张志亮退伍后留在洛阳当起了装裱学徒,与此同时也开启了他的金石碑帖研究生涯。

  在张志亮看来,碑帖是较为早期的印刷术,它可以还原一些历史事件,这对于研究古代文化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中国书法的传承也离不开碑帖,无论是篆书、隶书,还是我们常说的'颜柳欧褚’,他们的书法是靠碑帖传承下来的。”张志亮说,从那时起,他养成了收藏碑帖、石刻、古籍的爱好,并阅读大量史料,试图还原文字背后的历史。

拓片修复需经多道工序

  走上金石碑帖研究的道路后,张志亮时刻不忘学习提高。他去大学深造,拜故宫博物院碑帖专家马子云高徒周佩珠为师,学习青铜器全形拓技艺,并在相关杂志发表大量碑帖考据文章……研究碑帖,鉴定碑帖,收藏碑帖,出于对古文化的热爱,张志亮在研究金石碑帖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张志亮虽不是科班出身,但因为常年在实践中摸索和探究,逐步掌握了文物修复技能。此外,他还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对于拓本的识别,达到了专业考据鉴定真伪的程度。

  在案台上铺好一张底纸,用喷壶将清水均匀地喷到案子上,再把底纸刷平、刷实;将破损的拓片正面向上铺在底纸上,用喷壶再次喷水,待拓片贴于案面后,用镊子等工具小心翼翼地对破损处进行拼接;铺平拼接过程中还要喷水,靠水的浮力推动拓片移动和定型;将破损的拓片拼接好后,再铺上一张薄膜油纸,然后刷平,连同底纸一起翻转过来,揭下底纸再刷上手工调制的糨糊,附上单宣纸……在采访中,张志亮一边讲解,一边向记者演示了拓片修复过程。

  “每一次修复都是一个挑战,需要技术精、心态静。”张志亮说,“这个过程就像医生做手术,一定要全神贯注,不敢有丝毫怠懈,只有胆大心细才不会出问题。”

  近年来,张志亮曾先后参与过刘墉、王铎、沈周、余集等名家残画的修复工作,并且修复过隋代的梵文经卷,传拓过清代乾隆玉玺。“这几年的碑帖收藏展作品都是我自己动手修复的,也是对传统文化和文明的一种守护。”张志亮说。



让古籍展现应有价值

  在张志亮看来,碑帖拓片修复、传拓工作是严肃、专注而“孤独”的修行,也是复活历史的过程。“古籍修复工作虽然做在当下,但触摸的是过去,指向的是未来,因此要怀着敬畏的心,用如履薄冰的心态对待每一件古代艺术品,让古籍展现其应有的价值。”张志亮说。

  “这份工作需要从业者具备相当的历史、绘画、文字功底,还要掌握—定的化学、物理、美学、材料材质等方面的知识。”张志亮说,除了专业技能过硬外,同时还需要有超强的耐心、高度的责任心和坚强的毅力,并且要对古物有敬畏之心。

  张志亮告诉记者,这份工作讲究的就是“静下心、沉住气”,专注身心合一,“修复古籍,修复的其实也是浮躁的心情。对比现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愿意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寥寥可数。”

  作为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传拓技艺非遗传承人、山东省文物修复师、潍坊市博物馆名誉馆员,张志亮认为古籍修复需要新时代的人才,需要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给传统的古籍修复带来活力和朝气。

  “如今,随着从上到下对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这个行业。将来,希望能联合社会各界,搭建起金石碑帖文化的交流平台,让大众从收藏、研究、传拓、修复、鉴定、考据等各个角度,认识并传承这一优秀文化。”张志亮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