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哪儿有好中医》系列报道——廖国生:苦研《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传承“字门伤科推拿术”,争做“申遗”第...

 专精一门触类旁 2022-05-22 发布于湖南


  近期,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知识调查中,宜春市少年体校保健医生廖国生潜心传承与创新的“字门伤科推拿术”被收进了调查信息数据库。这是继上世纪50年代后,我国进行的第二次专门的中医传统知识调查。8日,记者走进该市少年体校,了解到这位20余年潜心传承与创新民间伤科医学——字门伤科推拿术的普通医生鲜为人知的“申遗”追梦历程。
  从小耳濡目染
  在宜春老城区的一条小街上,一个挂着“宜春市字门伤科研究所”的新牌显得格外醒目,这是9月5日,廖国生创办的全省首家民间伤科研究机构。他与另三名有着致力伤科研究的高校教师依托这个机构,打算对字门伤科推拿术“申遗”,为家乡打造一张中医骨伤传统文化名片。
  54岁的廖国生现为宜春市少年体校聘任的运动员保健医生(伤科医师)。说起与中医伤科的结缘,与家人的传教密不可分。廖国生的外公和舅舅都是伤科医生,从小耳濡目染,他也就渐渐喜欢上了中医伤科。高中毕业后,他在福州某部队医院当兵,还时常运用伤科推拿术为战士服务。由此,他先后被选送到部队多所医院或医学院学习中医推拿与正骨术。
  1986年秋,廖国生在福建一家中医学院进修,首次听导师提及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从序言中竟发现书的作者蔺道人晚年隐居在宜春一个叫钟村的乡村。买到这本书后,他发现书中不仅有对骨折、脱位诊断方法及手法治疗原则,还有近50个伤科内服外用方剂。从此,他一边钻研书中的正骨手法与秘方,一边研究蔺道人的字门伤科学术思想。
  4年炼“丹”造福患者
  廖国生从当医生传承字门伤科推拿术到研究创新的嬗变,整整花了15年时间。1989年,他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宜春市,遗憾的是,当时该市还没有一家专业的骨伤科医院。于是,他一头钻进伤科研究,后来,经过努力,他将春台卫生院更名为宜春骨伤科医院。
  经过4年对治伤古方的研究及骨伤药方的试制。1993年,廖国生主持研制的骨伤新药“黑肿散”问世,深受患者好评,并于次年获得宜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他还撰写了多篇相关论文,其中《黑肿散治疗外伤性肿痛附301例》在第二届全国农村医院创伤骨科学术交流大会上荣获三等奖。他在继承蔺道人等前辈的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治伤特色。他总结出的“八步治损法”,即通过正骨、敷贴、缠缚、夹板、搽剂、熏洗、推拿、练功这个八个治疗步骤,让很多骨伤患者缩短治疗期,减少了痛苦。

图片


  “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这是他反复向记者道出的心境。运动员有个腰、腿等部位肌肉拉损跌伤,经他一推一捏马上能恢复正常。还有一次,一位农民工粉刷外墙时不慎从高处摔下不省人事。伤者家人慕名找来,廖国生一番推拿后,伤者当即苏醒过来。
  立志申遗治好更多人 

    在研究创新字门伤科推拿术的漫长道路中,廖国生始终没放弃对创始者蔺道人的寻找以及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的钻研。从1991年开始,廖国生根据对宜春蔺姓人家及其隐居地“钟村”这两条线,去寻访字门伤科推拿术的鼻祖。因年代久远,仅凭他个人之力,很多细节还难以证实。
  廖国生告诉记者,字门伤科推拿术这门医术是历代宗师的集体结晶,经过数百年的漫长洗礼,现仍散落在民间的拳师、伤医和本门传承人手中,面临着消亡与失传的境地。如何使这门草根医学文化融入现代医学为大众服务,涉及到一个普及与保护的深层次问题。“现在世人对民间中医术懂得少,甚至带有偏见。我打算从建立研究机构和'申遗’这两方面入手,希望将字门伤科推拿术列入官方认可与政府保护的范围,也为宜春打造一张中医骨伤文化新名片。”廖国生说。
  今年9月5日,他创办的宜春市字门伤科研究所正式挂牌。紧接着,他又向有关部门上交了申请报告,希望能将江西字门伤科推拿术列入市级“非遗”代表传承人保护项目名录,能旨在让这一具有简、便、廉、验的自然的非药物绿色疗法,开发出更大的医疗保健价值,造福于广大百姓。廖国生的申请引起了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关注。在近期的中医药知识调查中,他的字门伤科推拿术中的一些研究成果被收集进了调查信息数据库。同时,他的成果也进入了江西省中医研究院的数据库,也是目前字门伤科推拿术“申遗”第一人。


廖国生

宜春市字门伤科研究所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中山西路138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