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521 在历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的获奖作品中,展现各国、各民族婚礼习俗的摄影作品超过了70组。今天,在520这个时髦化、年轻化、精神化的节日里,与您分享国内多个民族传统的、多样的婚礼习俗。(明天将推出国外篇,敬请期待) 塔吉克族 《塔吉克新娘》组照节选,摄影/蔡朝晖,第8届人物服饰类记录奖。塔吉克新娘的装扮包括戴饰品、佩盖头、戴戒指、点面妆,而婚礼的最后结束,还包括三天后的揭盖头。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服饰的穿着礼仪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所在。 《帕米尔高原上的婚礼》组照节选,摄影/樊福江,第6届传统礼仪类提名奖。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东部的塔吉克人过着半牧半农的生活,每一对青年人的婚礼都是全族乃至全村的大事,从必须履行的宗教仪式到婚礼上热闹的赛马、舞蹈都体现了婚礼广泛的社会性。 瑶 族 《过山瑶婚礼》组照节选,摄影/杨世群,第8届传统礼仪类记录奖。杀猪、磨豆腐、贴喜字、大宴宾客,是各民族结婚程序中共通的;作法去煞、坐歌堂对歌,也是不少民族的婚俗之一。但为新娘洗脚,意寓接风洗尘,怕是过山瑶婚礼中的独特之处吧。 侗 族 《侗族婚礼》组照节选,摄影/杨仪波,第6届传统礼仪类文献奖。侗族的整个婚姻过程大致分为问亲、订亲、送礼、接亲、回门五个方面,高潮便是送礼和接亲的场面。男方送给女方的礼物多达50担,都是男方的亲朋好友相互帮忙资助,体现了侗族人民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而女方的陪嫁除家具外,多为自己制作的侗布和赠送给男方亲朋好友的鞋。 蒙古族 《蒙古族婚礼习俗》组照节选,摄影/贾亮,第8届传统礼仪类记录奖。蒙古族阿巴哈纳尔部落是成吉思汗同母异父弟别力古台的后裔,其婚礼习俗,包括定亲、下聘礼、订婚期、请客人、缝制毡包、婚礼前的准备、互赠礼品、双方各自举行婚宴、娶亲、送亲、迎亲、男方家的婚宴和仪式、宴请帮忙的人、入洞房、回看姑娘等程序。 苗 族 《湘西苗族婚礼》组照节选,摄影/李艳芬,第8届传统礼仪类记录奖。苗族婚礼,经由杀猪宰牛、筹备礼品、双轿接亲、拦门酒、背新娘、讲古老话、对歌、敬猪头等一系列程序,持续三天两夜。其中对歌的时间就长达二十余小时。 土家族 《土家婚嫁》组照节选,摄影/彭涛(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硕学会士),第7届传统礼仪类提名奖。土家族的婚嫁以“哭嫁”最显著。女子离开娘家前因不舍而泣是男娶女嫁婚姻形式中普遍的情感流露,但将哭嫁体系化,并作为人生礼仪过程中传承文化的方式之一,却是土家族的特色。 羌 族 彝 族 《美姑彝族婚礼》组照节选,摄影/杨追奔(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第9届传统礼仪类记录奖。送亲的队伍来到新郎家附近的山顶,新娘由新郎的弟弟抱下马背下山,在男家山脚下,与迎亲队伍汇合。新娘和新郎坐进由竹子、松柏搭成的亲棚里,娘家人的送别式、婆家人的迎接式就在野外进行。婚礼整个过程,包括赛酒、对歌、摔跤等娱乐,也少不了大宴来宾。 傈僳族 《傈僳族婚俗》组照节选,摄影/刘成,第8届传统礼仪类记录奖。按傈僳族传统习俗,每年春天才是族人们举行婚礼的季节,婚礼习俗也保持了较多的民族特色。比如,送亲的路程即使再远也只能休息三次;男方往新娘顶着的红铺盖上撒羊粪以驱除邪气。不过习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年轻女孩子的头饰已经由原来的黑布包套,套沿垂挂彩须,变为彩色花带加五彩吊珠。 布依族 《布依族婚礼》组照节选,摄影/张仕琨,第8届传统礼仪类记录奖。随着人口的游动性增大,文化的交融越来越明显,相对于葬礼来说,婚礼是变化较为剧烈的仪式。寻找一个民族本来的婚礼样式,需要关注细节,比如舅妈迎亲、姑爹家长辈打火引路等等。 汉 族 《娘家的面花礼馍》组照节选,摄影/沈宇(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硕学会士),第10届传统礼仪类记录奖。面花,写意人生,演绎母女情愫。在陕西渭南11个县、市、区等农村,广泛流传着男婚女嫁馈赠面花的民俗,是婚俗礼仪过程中不可少的祥瑞礼品,代代传承。这些面花寓意深邃,民俗味浓郁,造型绚丽多彩。它充满母亲对新郎新娘美好生活的期望,隐含对生命繁衍的崇拜。 备注|以上每组获奖图片均为节选,欣赏更多图片故事,请登录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官方网站『民俗图库』频道。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