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榆社古刹崇圣寺,沧桑伞松伴僧塔

 翌新地带 2022-05-22 发布于山东

       山城榆社虽小,但据说历史文化悠久,人文传承厚重,过去曾有'山山有寺,村村有佛’之说。然历经朝代更迭,特别是近代战火硝烟,完整保存下来的已是很少,位于县城西北禅隐山之中的崇圣寺便是其中一座。寺院约距县城30公里,以往交通不便时到这应是颇费周折。如今和汾高速东西贯穿,从云簇湖出口驶下可方便到达所在的河峪乡。再沿山路盘旋约11公里,过上赤峪村向北到达山边,下车进山转弯便可看到,古刹掩映于山林翠绿之中。山道水泥路面似刚修过,山前还建设一个简易停车场。应该是禅隐山崇圣寺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政府出于保护开发需求进行了基础设施投资。

  榆社禅隐山崇圣寺

  榆社禅隐山崇圣寺天王殿

  榆社禅隐山崇圣寺古伞松

  榆社禅隐山崇圣寺大雄宝殿

  榆社禅隐山崇圣寺东西配殿

  榆社禅隐山崇圣寺东西配殿

       据载,禅隐山崇圣寺开山于唐代,初名崇严寺。至北宋嘉佑年间改称崇圣寺,南宋初期毁于战火。后金、元均有重建,清代、民国多次修葺,使古刹得以延续至今。如今的禅隐山崇圣寺为1988年再次重修后的,基本保留着元、清遗构。寺院幽居禅隐山山坳之中,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整体分为上下两院,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菩萨殿、大雄宝殿。

       院落整体四面合围,青砖砌墙青瓦覆顶,墙体外饰褐红色。单间歇山顶山门,檐下悬崇圣寺木匾。下院仅存两侧厢房各三间,上院菩萨殿后廊供奉弥勒、四大天王塑像,作为天王殿功用。菩萨殿墙基后侧,石砌五座洞窟,正中洞中有菩萨供奉,应该是传说中的仙人洞所在。墙基两侧对称砌台阶,拾级而上可由菩萨殿两侧门进入上院。菩萨殿面阔三间歇山顶,倒座与大雄宝殿相对,门前立有韦陀菩萨塑像,如此布局别处少见。大雄宝殿建于石阶基础之上,面阔三间歇山大顶。为元代梁架遗构,十分古朴壮观。寺院没有钟鼓楼,大雄宝殿前廊下悬挂一钟一鼓代之。两厢建配殿若干间,与菩萨殿一样同属清代遗构,分别为罗汉殿、护法殿、客堂与住持室。如今这里为榆社佛教协会所在,有常住僧俗若干人管理。

       禅隐山虽不高,但环境清幽。崇圣寺虽不大,但传承悠久。寺外仍可见一座僧塔保存完好,砖砌五级八面密檐式高约六七米,上嵌'第十九代长老顺公灵塔’石碑,建于明正德十二年。塔虽不高,但造型玲珑,砌筑精美。另有一座石塔仅残存须弥座与六棱柱型塔身,显然是一座幢式僧塔,有铭文为镜公大师灵塔,立于元代元统三年。

  榆社禅隐山崇圣寺明代顺公长老塔

  榆社禅隐山崇圣寺元代镜公大师塔

  榆社禅隐山崇圣寺传奇伞松

       寺内外还有伞松、仙人洞、利生桥、道人泉,留下很多神奇传说。与其它寺院殿前植银杏不同,崇圣寺大雄宝殿前一株松树高大挺拔,树冠如盖被称为伞松。传说蔽雨其下不论人畜多少,均不遭雨淋。一次,有羊倌赶羊来蔽雨,见树下羊已很多,便说'羊那么多,遮不住吧’,一语未了,已失灵验。仙人洞位于菩萨殿后墙基下,传说有高僧曾隐于洞中修行,禅隐山也因此得名。后来一小和尚进入洞中失踪未出,寺院恐再出意外,遂将山洞封堵,如今只能见石砌洞窟。利生桥为寺前山涧上一座不起眼的石拱桥,但传说人过此桥,不管步大步小,都需七步到达彼岸。寺东一座小山包上,建有三间白龙庙,前有一口八角井曾山泉涌流。传说是当年文殊菩萨化身来此云游,见寺中饮水困难施法开凿,被后人称为道人泉。如今井泉早已干涸,但见从中长出一株软枣树,树干粗壮枝繁叶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