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第二阶段“解放顿巴斯”的大幕拉开后,全世界的目光都转向顿巴斯决战。但,很多人又看懵了——顿巴斯“决战”,“决”的哪门子“战”? 这“决战”都开打1个月了,各路专家、权威媒体说好了的“21世纪的最大会战”跑哪去了?大战的画面没有看到,激战的场景也不多见,决战的高潮更没到来。而恰恰是这几个没有的背后,隐藏着顿巴斯战场交战双方正在上演的“生死对决”的诸多秘密。挨过一枪跟踪至今,试图从顿巴斯决战的战略意义、战役态势、战术运用、战力影响、战局走向“五大看点”解密:顿巴斯“决战”, “决”的哪门子“战” ? 看点一:从“三个决定”的战略意义看顿巴斯决战“决”的是“命运之战” 所谓“决战”即“决定性战役”。顿巴斯战役具有“三个决定”的战略意义。 一是决定俄乌冲突走向。对俄军而言,“顿巴斯决战”是特别军事行动的“正名之战”,普京2月24日发表电视讲话打出的旗号就是 “顿巴斯特别军事行动”;3月25日,俄军宣布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宣告第二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解放顿巴斯地区”。那么,如果俄军在“顿巴斯决战”中胜出,标志着“特别军事行动”基本成功,可以宣布对乌克兰去军事化去纳粹化的一系列战果,是打是谈都行,要进要退皆可。 如果打成僵局,那么双方的拉锯战就得继续进行,俄罗斯势必继续加大攻势。如果乌军打赢,意味着俄罗斯之前吃下去的都要吐出来。但俄罗斯肯定不可能接受“失败”,俄乌冲突则向长期化甚至“超常规化”的战争“转型升级”。 二是决定双方谈判筹码。对乌克兰来说,如果决战失败,意味着“人地皆失”。“失人”即乌军东部主力10万人被俄军歼灭或大部歼灭,乌军一半以上精锐主力被吃掉;“失地”就是失去与俄罗斯直接接壤的顿巴斯地区达6万平方公里土地,暴露的第聂伯河以东地区也岌岌可危,甚至致乌克兰分裂。至此,斯基总统的表演结束,接下来只能听普京总统招呼,坐在谈判桌前看俄罗斯的开价清单“低头认账”。反之,俄军失败,也即失去了谈判筹码,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也拿不到。 三是决定两国前途命运。对于俄罗斯来讲,开弓没有回头箭,除了胜利没有选择。唯有打赢,才能打垮乌克兰的抵抗意志,打破美国西方联合围堵,打碎美国“削弱俄罗斯”的如意算盘,打出俄罗斯“特别地位”的世界新格局,一战赢得内政外交和军事上的战略主动。如果决战失败,意味着“特别军事行动”的失败,俄罗斯将陷入内外交困一蹶不振的境地,美国“削弱俄罗斯”的如意算盘就要继续打下去,上演升级版的“削弱俄罗斯”,从“被围堵”到“被绞杀”甚至“被肢解”。 美国当然不会接受。4月26日美国召集40余国集团在德国空军基地商讨重武器援助乌克兰以确保其取得胜利;俄罗斯胜利日阅兵的当天,5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也没闲着,签署了所谓《捍卫乌克兰民主租借法》,标志着美国总统获得授权向乌克兰提供其所需要的武器。普京总统一直强势表态重申,俄军将完成“特别军事行动”所有既定目标。作为美国“战争代理人”的泽连斯基似乎不在乎为美国“战斗到最后一个乌克兰人”。 诸多评论顿巴斯战役态势是“均势力敌”。开战之前低估了乌军的评论家,现在又抬高了乌军。在挨过一枪看来,乌军尽管得到军援,但与俄军仍不在一个档次,战场上也是被动挨打的多,何来“均势”?从观察顿巴斯战役态势看,这是一场“异势之战”。即三个战场因俄军作战目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态势。 一是北部战场呈“乌攻俄转”之势。哈尔科夫向东南延伸至伊久姆以南斯拉维扬斯克城市群一线的北部战场,乌军是“攻”势,俄军是“转”势。在经历了一段攻防对峙后,前些天在哈尔科夫方向出现了新奇的一幕,兵力火力均无优势的乌军连日对俄军实施“反攻”,把哈尔科夫东北方向的俄军“反推”了20至40公里。乌军真有如此大的“攻”力和“推”力吗?有脑子的人都不会相信。 如此“辉煌的战绩”连惯于高调宣传、豪华包装“战果”的乌军都看不下去。5月14日,乌克兰军方称,俄军把从哈尔科夫东北部撤下来的部队,用于守卫伊久姆地区的侧翼和补给路线,以确保从别尔哥罗德通过沃夫尚斯克到伊久姆地区的路线安全。 难得乌军清醒了一回。伊久姆是俄军后勤保障通向顿巴斯的重要门户,当然也是兵力兵器机动的重要通道。部署于哈尔科夫东北部的俄军战术群,转兵伊久姆地区,既可以加强伊久姆地区的防御力量,打好伊久姆的“守门之战”,又可以继续投入东部战场,参加对北顿涅次克的“围歼之战”。这就是“转势”,意为即将到来的战局“转折”而进行的兵力“转移”。 二是东部战场呈“俄攻乌守”之势。北起卢甘斯克的北顿涅茨克-利西昌斯克,南至顿涅茨克的马里乌波尔为东部战场即主战场,当前俄军攻势进展明显,对北顿涅茨克合围之势正在形成。 从军事上看,北顿涅茨克是乌军整个顿巴斯突出部的核心,乌军若失守,将被俄军卡住从库皮扬斯克通往卢甘斯克铁路的咽喉,同时直接威胁阿尔捷莫夫斯克这个重要的公路枢纽,掐断乌军重要补给线,并沿公路对利西昌斯克的乌军发起攻击。对于夺取卢甘斯克全境,进而形成对顿涅茨克州的包围之势极为重要。 俄军于4月20日攻占克里米纳镇之后,于4月底和5月8日先后攻克北顿涅茨克的北面重镇鲁比日内和南面重镇波帕斯纳亚,从北、南两个方向打开了通向北顿的门户,同时前面提到的俄军占领伊久姆,也从北面切断了北顿涅斯克乌军与哈尔科夫的联系;北顿涅茨克东面一直面临卢甘斯克州俄族武装的强大压力。剩下的西面,由于俄军攻占了波帕斯纳亚,不但占领了北顿涅茨克的南面,也切断了西面与斯拉维扬斯克的联系。 北顿涅斯克已被俄军从北、东、南三面合围,收紧口袋。这不,收紧口袋的消息又来了。据俄罗斯《消息报》报道,5月15日,在南线,卢甘斯克军队成功占领北顿涅茨克和利西昌斯克以南的托西科夫斯科耶居民点,这是乌克兰军队在该地区控制的最后一个堡垒,成为俄军顿巴斯之战的一个重大进展。 说到北顿河,前些天网上沸沸扬扬地炒作俄军在强渡北顿河遭到了乌军几乎“毁灭性”的打击,还晒出了一堆照片。只要仔细判读照片,稍有军事常识,就可判断此处确实浮桥被炸断,也有坦克落水,但不至于“毁灭性”损毁70多辆坦克和车辆。因为并非是大江大河上架设的浮桥,其载重量和长度都有限,一次性通过浮桥的坦克不会超过3辆。 此外,乌军并没有出动空中战机、直升机打击或无人机群的攻击,仅依靠地面炮火不可能干掉70辆坦克和车辆。而照片上没有过河的大多数坦克和车辆也看不出明显损毁的痕迹。 俄军渡河失利的照片 强渡江河是高风险的作战行动,有损失或失败是正常的。正因为如此,俄军多点选择了渡场,在比洛戈里夫卡的渡河行动失利了,但在比洛戈里夫卡以北的塞弗尔斯克区域强渡成功。 俄军渡河成功的照片 可见,乌军不仅没能摧毁俄军这一次和其它点位架设的浮桥和阻止俄军强渡,其所能够活动的范围还被俄军进一步压缩。 固守北顿涅斯克的乌军有1.6万人,据称是乌军精锐中的精锐,与在马里乌波尔被围歼1.5万“人头数量”相当,却没有马里乌波尔的“地下堡垒”,且因城市分散兵力更加分散,加之没有大量居民当作肉盾,不可能比马里乌波尔守军更能“扛”。 俄军“护送”被缴械的乌军“撤离”亚速钢铁厂 三是南部战场呈“乌攻俄守”之势。即赫尔松、扎波罗热和敖德赛一线的南部战场,俄军已完全控制赫尔松州全境和扎波罗州亚速海沿岸地区,但战斗时有发生。 同日,在扎波罗热方向,乌军2个机械化营试图攻击俄军时被发现,乌军26辆坦克、12辆步兵战车和约100名武装分子被俄军无人机、炮兵等火力摧毁。 俄军占领控制赫尔松,有两大战略意义。其一,建立陆路通道。赫尔松、克里米亚到俄罗斯本土连成一片,战场上的兵力机动、后勤补给都会事倍功半;其二,建立进攻出发阵地。想啥时候进攻敖德萨,还有什么尼古拉耶夫,就看普京心情。 斯基总统自认为得到了西方的重装武器,欲夺回赫尔松。但在俄军掌握着制空权的情况下,依靠乌军现有兵力,即便拿到了美国西方所有武器装备,想从俄军手上夺回失地如同虎口拔牙。 5月7日至8日的蛇岛之战就是证明。这次由英国人授意,泽连斯基下令的突击蛇岛行动,导致50多名乌克兰武装部队的军人丧生,还付出了损失了4架飞机、10架直升机、3艘船和30架无人机的代价。 在敖德赛方向,俄军已盯死出海口,主要采取导弹打击敖德赛要害目标。在南部战场俄军基本意图是“防卫固守,牵制南线” ,为下一步对敖德赛采取攻势行动创造条件。 看点三:从“三个转变”的战术运用看顿巴斯决战“决”的是“诡秘之战” 有诸多评论说,俄军因为在第一阶段“吃亏”吸取教训,才改变了战术。在挨过一枪看来,战术改变有吸取教训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因为战役目的不同以及战场环境的变化,所采取的战术则随之改变。 第一阶段俄罗斯的战役目的是“以打促谈”。在闪电打击瘫痪乌军海空基地的同时,地面部队多路快速突进对主要城市形成的是兵临城下的“促谈”之势,而绝非“攻城”部署。实际上乌克兰在挨“打”之后便答应“谈”,且双方进行了六轮谈判,不能不说本已达到了“以打促谈”之目的。 只因美国的强力插手搅局,把“以打促谈”搅黄了。如果说俄罗斯有失误的话,首要且最大的失误是“轻敌”,而“轻敌”根子则是低估了美国“介入”乌克兰战场的强度和乌克兰“掉进”美国陷阱的深度,对这场“代理人”战争“削弱俄罗斯”的终极目标看轻了。 回到以“解放顿巴斯”为主要战役目的第二阶段军事行动,有点让人看得波云诡谲。 第二阶段打响的第一天,俄军摆出了一副大规模进攻“火力准备”的气势,使用“高精度空基导弹”摧毁了乌军大量的“山毛榉-M1”发射车、炮兵集结点、弹药库、乌军指挥部等目标,一夜之间打击了乌克兰超过1200个目标。且俄军各部在千里战线向前推进,并轻松拿下了克里米纳。 就在大众以为“大打猛攻”的场面就要到来时,战场又僵住了,迟迟没有“克里米纳”式的战报。俄军“解放顿巴斯”的战役没有按各路大V的“部署”进行,扑朔迷离的战况呈现出一种“诡异神秘”之气,这个就要从“怎么打”去观察,看采取了什么战术。 俄军运用导弹和炮兵对乌军目标实施大规模的火力突袭,重点打击乌军的交通枢纽、重要节点、指挥中心和后勤仓库,并在顿巴斯战场南北两翼对乌军进行牵制性攻击,形成对顿巴斯地区的“战场遮断”,以阻止其它方向乌军部队和后勤补给进入顿巴斯地区,达到持续削弱该地区乌军战力之目的。 俄军事专家博尔滕科夫称:“拥有战术航空优势和高精度制导武器的俄军对乌克兰的补给线、物资储备地点和指挥所进行打击。这被称为战区隔离方法。也就是说,我们切断了顿巴斯乌军集团一切可能的外来援助,他们将无法获得增援和补充物资。这对于顺利完成第二阶段的行动非常重要。” 在“战场遮断”的大幕下,哈尔科夫等其它方向俄军与乌军形成对峙甚至拉锯之势后,甚至乌军还有“反推”俄军至边境线的战果。乌军的反击越多,势必投入越多,反推距离越远、保障越难,消耗伤亡也越多。前面已经分析,这就是俄军牵制所要的效果。可惜诸多评论看不到这个点,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看本质看什么?看顿巴斯正在变成大号的马里乌波尔。 “战场遮断”的本质是使被遮断地域“进不来、出不去”,对其分割包围、各个击破。在对顿巴斯“大遮断”的前提下,大家已经看到了对一些城市群 “小遮断”的各个击破,鲁别日诺耶、波帕斯纳亚等一个个战略重镇被俄军拿下。 鲁别日诺耶和波帕斯纳亚具有在顿巴斯地区“北大门”和“南大门”的重要军事价值,意味着俄军对北顿涅茨克和利西昌斯克市的乌军主力已形成南北两面夹击之势。 就在外界认为俄军精确制导武器快要“打光了”的时候,俄军加大了利用“口径”和“伊斯坎德尔”等远程高精度武器摧毁乌军要害目标的广度和频次。西部的利沃夫、东部的哈尔科夫和南部的敖德赛的军事设施、交通节点、后勤仓储及有生力量都有精确制导武器的重点光顾。 再看最近的消息。俄国防部17日发布,俄军发射“口径”海基高精度导弹,消灭了在利沃夫州斯塔里奇火车站内的乌军预备队,及美国和欧洲国家援乌武器装备,这些装备和人员原计划调往顿巴斯。俄军还用空射和陆基远程高精度导弹,在苏梅州和切尔尼戈夫州的训练中心内,消灭了完成战斗调遣的乌军预备队。 俄国防部18日表示,俄军使用高精度空基导弹打击了位于顿涅茨克地区的乌军国土防卫指挥部,以及位于尼古拉耶夫等地的外国雇佣兵驻地。俄国防部21日继续发布通报说,俄军使用“口径”高精度海基巡航导弹摧毁了位于乌克兰日托米尔州“马林火车站”地区的大量武器和军事装备——这些武器装备由美国和欧洲国家提供,原本计划装备顿巴斯地区的乌克兰军队。 由此可见,“变有限军事目标为全域要害目标,着眼点面结合、立体打击”,包括主战场打击与防区外打击相结合,精确制导打击与空炮火力打击相结合,摧毁要害目标与杀伤有生力量相结合。效果好不好,谁挨谁知道。 进入第二阶段,俄军不再采取第一阶段以兵力纵深穿插、远途奔袭、空降夺点之类的轻兵轻装冒进行动,而是“稳打稳扎”推进。怎么个稳打稳扎? ——“火力先导,先毁后攻”。就是火力突击先于、优于、多于兵力攻击。发起进攻前,首先使用侦察机掌握乌军的一线阵地和预定攻击目标地域,使用重火力毁伤压制,在达到毁伤压制效果后,俄军地面部队营级战斗群才展开清场式攻击。一旦遭遇乌军顽强抵抗后,营级战斗群脱离接触,后续炮兵继续对暴露的乌军阵地进行打击,随后营级战斗群再度进攻。尤其是一旦发现乌军有生力量,不论规模大小,立即利用战术航空兵和武装直升机、重型多管火箭炮对目标再次进行火力覆盖,如此反复,待乌军被大部杀伤后,俄军发起进攻,拿下阵地清剿巩固后再向前推进。 客观地讲,仅以火力打击难以在顿巴斯战役起到决定性作用,以“占领”为目的的战役最终解决战斗仍然需要依靠强大的地面突击部队。俄军在地面突击部队兵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以火力换兵力,注重更多发挥火力资源优势,对乌军一线部队造成了重大杀伤,大大减少了自己的伤亡,把兵力用在决战的“刀刃”上。 ——“以小对小,主动清剿”。就是以小分队对付乌军小分队的游击伏击,加强对攻击队形两翼及侧后的安全保障。俄军以班排为单位,在小型无人机的侦察下,进入公路两侧的树林,深入20-30公里之远,对乌军小分队主动展开清剿。清剿过程中如果发现敌方坦克、火炮、装甲车等重型装备,则呼叫炮兵、武装直升机、战术空军进行打击。 由于俄军配置特种部队加强了对后勤线的安全保障,且提升了二线兵力的密度,在正面作战被打得灰头土脸的乌军,还想打出第一阶段初期袭击俄军后勤线战果的复制版本再也没有出现,反倒是乌军小分队被不断消灭。乌军自诩擅长的潜伏游荡树林的偷袭伏击战术不灵了,网上很难看到乌军像第一阶段初期悠哉得瑟地晒伏击战果的图像。 ——“小损低速、慢功实效”。俄军在第二阶段以“小损失、低速度、慢功夫、实效果”在顿巴斯战场步步推进。“慢功实效”的关键是彻底消灭清除乌军有生力量,并非一个劲地抢时间占地盘,而是边打边剿,以时间换空间,打下一地,巩固一地。同时用人道主义物资打好“政治仗”、“人心仗”,赢得当地居民支持合作,逐步建立稳固统管。 这就是朋友们看到的顿巴斯决战俄军攻势缓慢,推进没有预想的那么快的原因。但攻势缓慢不等于攻势乏力,恰恰相反,这种“推土机”式的攻势节奏,同样具有“推土机”般的推进力度,最终把乌军防线推崩。 看点四:从“三个因素”的战力影响看顿巴斯决战“决”的是“血腥之战” 一是战场环境因素。与第一阶段多方向大纵深的作战环境不同,第二阶段作战地域的顿巴斯是俄罗斯真正的家门口,便于兵力兵器机动和后勤保障。尤其是俄军已经控制马里乌波尔,经克里米亚可以直抵乌东,形成双线支援保障的局面。 而乌军在“战场遮断”的情况下,兵力机动和后勤补给会更加困难。同时,在顿巴斯俄军有良好的民众基础,与第一阶段面临的打“仁义之仗”带来的人文问题少了许多,动“大杀器”会方便些。 尤其是顿巴斯地区与北部人口相对稠密的城镇地区截然不同,双方作战力量都处于几乎无处可藏的环境。乌军虽然在此布局多年,可以依托坚固的堡垒阵地与俄军对抗,但由于缺乏天然屏障,总体上这种地形条件的战场便于 掌握制空权的俄军发挥空地一体火力打击的威力。 当然,由于开阔的地形对于缺乏工事的进攻一方会更加暴露,为处于守势的乌军提供了火力杀伤俄军地面进攻有生力量的机会。 从战场环境因素对双方战力的影响看,俄军较乌军更能发挥整体战力。 二是军事实力因素。俄乌双方在顿巴斯投入大约25万兵力,其中俄军15万人左右,攻防比为1。5比1,作为进攻一方的俄军兵力并不占优势,甚至还有点吃紧。由于马里乌波尔的俄军打的极有耐心,这些基本没有伤筋动骨的精锐部队腾出手后可作为机动兵力。 俄军真正占优势的是火力,包括地面炮兵和坦克火力,尤其是空天和导弹火力优势明显。俄军拥有强大的制空力量,包括苏35战斗机、苏34战斗轰炸机、图22M轰炸机和卡-52“短吻鳄”武装直升机参战,以及匕首、伊斯坎德尔远程高精度打击兵器、弹道导弹系统、巡航导弹和先进的防空导弹系统等。而俄海上及陆基导弹力量都在不同程度的助力。 新投入战场的武器系统又来了“两者”——“寻衅者”和“终结者”。 俄罗斯卫星网5月18日称,俄军新一代军用激光武器“寻衅者”系统已投入到战场中,它有望成为乌克兰无人机的“克星”。 俄卫星网的报道配图 近日,在卢甘斯克方向俄军已经将BMPT系列火力支援战车的最新型号——“终结者”3投入了战场。火力支援战车也叫坦克支援车,绰号“终结者”,或者叫“死亡联合收割机”。实际上是巷战“大杀器”,专为城市巷战而研制,是俄军独有的装备。 “终结者”能否“终结”乌东守军抵抗,值得关注。 卢甘斯克方向战场上的俄军“终结者”3火力支援战车 乌军装备体现在火力薄弱,基本没有空中打击力量,缺乏远程精确制导武器。但美国北约军援提档升级的各类武器装备,包括提供新一代的“M777”型榴弹炮,反火炮雷达、米-17直升机,“弹簧刀”自杀式无人机以及上千枚各型防空/反坦克导弹等,尽管乌军在短期内难以熟练掌握这些武器装备,在形成战斗力上势必打折,但依旧给俄军在局部战场带来不少麻烦,随着时间的延长对武器装备熟练程度的提高,乌军火力差距与俄军会逐步缩小,但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其火力劣势的状况。 三是北约介入因素。如果说美国为首的北约给乌克兰提供各类武器装备是武装其“拳脚”的话,那么,为乌克兰提供情报支持就是给乌克兰“五官齐全”的脑袋,而且是提升了“五官”感知性能的脑袋。这种深度介入,直接参与的“情报战”对战场的影响不可低估。 参与“情报战”的北约国家各有其长。堪称信号情报监听专家的RC135VW侦察机由美英空军共同运营,能快速发现俄军雷达、通信节点、电子战系统和其他发射器的位置和类型,甚至识别俄军发布的电子战斗指令。美军的全球鹰无人侦察机,每天的侦查范围可以覆盖10万平方公里,能实时将俄军动态传回后方指挥中心。 法国阵风战斗机在波兰上空维持着每天长达八小时的连续巡逻(依靠加油机的支持)。其先进的机载雷达和传感器,可以收集俄军战机在乌克兰上空的部署情况。此外,美国部署在波罗的海三国的F35隐形战斗机也在执行同样任务。 同时,西方的天基侦察能力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除了北约的军用侦察卫星,大量西方商业卫星也卷入其中。 此外,北约在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等国还部署有爱国者和陆基宙斯盾等反导系统,其配备的探测雷达同样可以探测乌克兰上空的动静。 而美国空军的E8C联合星擅长跟踪和监视移动车辆。 所以,尽管俄军摧毁了乌军大量雷达等侦察探测装备设施,但无论是在空中行动还是地面机动隐蔽企图都非常艰难,也是导致空中战机受损的直接原因。 北约参与“情报战”对于提升乌军战力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而随着乌克兰败势显露,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除了超大规模地向乌克兰援助重型武器和继续参与“情报战”外,还蠢蠢欲动偷偷摸摸地以各种方式下场“参战”。 美国驻欧洲前陆军司令本·霍奇斯中将直言,这将是一场“传统的、更加致命的”战役。说的就是顿巴斯决战“决”的是“血腥之战”。 看点五:从“三种结局”的战局走向看顿巴斯决战“决”的是“消耗之战” 对顿巴斯决战可能的“三种结局”预测作个分析,给朋友们提供一个观察视角。 一是俄军胜局,战役目标得以实现。我这里指的胜局是以实现战役目标为评价标准,即实现俄军第二阶段“全面控制顿巴斯和乌克兰南部地区”的战役目标。无论是大胜、中胜、小胜或惨胜,只要实现战役目标就是胜局。这里也不妨分析一下胜局的四种情况。 大胜,即俄军以较小的伤亡代价全部实现战役目标,并大部歼灭乌军有生力量;中胜,即俄军以一定的伤亡代价基本实现战役目标,重创乌军主力部队;小胜,即俄军以较大伤亡代价,大部实现战役目标,歼灭大部乌军主力部队;惨胜,即俄军以相当伤亡代价完全或基本达成战役目标,歼灭乌军主要有生力量。 在美国的加码支持和督战下,凸显败势的乌军不会轻易放弃抵抗,会跟俄军继续死嗑。而实际上美国北约的“一只脚”已经踏进乌克兰战争, 顿巴斯决战更有可能演变成消耗战,即便俄军最终能够实现战役目标,但已付出了相当代价,以“小胜”或“惨胜”赢得胜局的可能性更大。 二是乌军胜局,挫败俄军企图。在美国和其他北约成员国情报机构紧密配合下,加上及时送达的武器,乌军使俄方遭受重大损失。即乌军采取坚守防御和攻势防御消耗俄军有生力量,并在得到进攻性武器后实施反击,当然不可能把俄军赶出乌克兰,但有可能将俄军反击出决战之前的接触线,使俄军在之后的行动中处境更加困难。特别是不能排除在俄军损耗巨大的情况下,美英等国直接下场,把筋疲力尽的俄罗斯撂倒。果真到了这一步,核威胁就可能变成核战争。这是包括美国北约在内的冲突各方都承受不起的。 三是双方僵局,形成攻防对峙。双方打成“僵局”,而不是“平局”。挨过一枪一直认为,战场上交战是没有“平局”的,非胜即败。但打成僵局是可能的,尤其是在美国北约的军火支援和情报支撑下,俄军对乌军的总体优势在顿巴斯受到削弱,形成“阶段性”的对峙局面。即俄军在现有态势下,未能有效歼灭敌有生力量,且进一步发展进攻受阻;乌军依托防御阵地和城镇筑垒地域组织抗击,并与俄军形成攻防对峙,双方打成僵局。但这个僵局在双方均有战争意愿和潜力的情况下是“阶段性”的,最终会被一方打破。 综上所述。无论何种结局,顿巴斯决战“决”的是“消耗之战”。就看谁更耗得起。挨过一枪在《美英参战,照打不误?打上十年,能打下去?俄罗斯究竟有啥底牌可打》一文中已有详细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