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百练:崇尚节俭《贞观政要》

 一中大语文 2022-05-22 发布于福建

材料一: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自朕有天下以来,存心抚养,无有所科差,人人皆得营生,守其资财,即朕所赐。向使朕科唤不已,虽数资赏赐,亦不如不得。

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珍玩美女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穷兵黩武东西征讨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或君乱于上,臣治于下;或臣乱于下,君治于上。二者苟逢,何者为甚?”特进魏征对曰:“君心治,则照见下非。诛一劝百,谁敢不畏威尽力?若昏暴于上,忠谏不从,虽百里奚、伍子胥之在虞、吴,不救其祸,败亡亦继。”太宗曰:“必如此,齐文宣昏暴,杨遵彦以正道扶之得治,何也?”征曰:“遵彦弥缝暴主,救治苍生,才得免乱,亦甚危苦。与人主严明,臣下畏法,直言正谏,皆见信用,不可同年而语也。”

太宗自即位之始,志在忧人,锐精为政,崇尚节俭。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商旅野次,无复盗贼。

(选自唐代吴兢《贞观政要》,有删改)

材料二:

方今陛下躬行俭约,以率天下,此左右通贵之臣所亲见。然而其闺门之内,奢靡无节,犯上之所恶,以伤天下之教者,有已甚者矣。未闻朝廷有所放绌,以示天下。

臣窃观前世治财之大略,盖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今天下不见兵革之具,而元元安土乐业,人致己力,以生天下之财,然而公私尝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而有司不能度世之宜而通其变耳。诚能理财以其道,而通其变,臣虽愚,固知增吏禄不足以伤经费也。

(选自宋代王安石《王文公文集》,有删改)

[注]:齐文宣,北齐显祖文宣皇帝高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珍玩美女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穷兵黩武/东西征讨/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B.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珍玩美女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穷兵黩武/东西征讨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C.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珍玩美女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穷兵黩武/东西征讨/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D.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珍玩美女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穷兵黩武/东西征讨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科差,指古代官府按照条例向民户征收财物或科派劳役。

B.特进,既是官名,也有特予晋升之意,文中是后者之意。

C.关中,地名,位于东潼关、西散关、南武关、北萧关等四关之内。

D.兵革,泛指武器军备,文中的含义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征认为,君主威严圣明,臣子敬畏守法、敢于直言进谏、得君主信任,才更容易实现天下大治。

B.唐太宗用“栽树”比喻“治国”,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君为国本、君民一体、一荣俱荣的观点。

C.王安石秉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财观,这与他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为天下理财,不为争利”的观点一致。

D.无论是魏征主张惩戒犯错的臣子,还是王安石主张惩罚“伤天下之教者”,都是为了警示他人,更好地治理国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必如此,齐文宣昏暴,杨遵彦以正道扶之得治,何也?

(2)诚能理财以其道,而通其变,臣虽愚,固知增吏禄不足以伤经费也。

5.如何才能治世安天下?请综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

1.(3分)C 2.(3分)B 3.(3分)B

4.(1)如果像这样,北齐文宣帝昏庸残暴,杨遵彦却能坚持正义匡扶朝政,使天下大治,为什么呢?(4分)

(2)如果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理财,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通,我虽然愚笨,但确实知道增加官员的俸禄不能够减损经费。(4分)

5.君主要清静无为,躬行简约;关注民生,让百姓休养生息;君主以及家人要节约有度;要理财有道。(每答出一条1分)

【参考译文】

贞观八年,太宗李世民对侍臣们说:“隋朝的时候,老百姓即使拥有财物,但怎能保得住呢?自从我平定天下以来,一心一意体恤百姓,没有什么差役摊派,每个人都能维持生计,守住自己的钱财,这些都是我赐予他们的。要是我不停地加收各种赋税,即使多次赏赐资助他们,还不如不这样做。”

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当年刚刚平定京师,宫中的美女、奇珍玩物,没有一个宫院不是满满的。可隋炀帝还是不满足,横征暴敛搜求不止,加上东征西讨,穷兵黩武,弄得百姓无法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见到的。因此我每天从早到晚辛勤努力、毫无厌倦,只求清净无为,使天下不生事端,从而做到徭役停罢,五谷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国好比种树,只要树根稳固不动摇,就能枝繁叶茂。君主能够实行清净无为,百姓怎会不安居乐业呢?”

贞观十六年,太宗问侍臣:“君主昏庸,不理政务,而臣子在下面兢兢业业地料理国事,相较于臣子犯上作乱,而君主清明,哪一个的危害更大呢?”魏徵答说:“君主圣明,就能够明察秋毫,对臣子的是非曲直了如指掌,满朝百官谁敢不服,谁敢不尽心尽力为朝廷效力呢?但是如果君主昏庸,不听劝告,虽然有百里奚、伍子胥这样的忠臣,依然无法避免祸患,国家败亡是必然的事情。”唐太宗说:“可能是这样,但是我看到北齐文宣帝昏庸残暴,大臣杨遵彦却能够用严明的政治匡扶朝纲,使北齐的统治得以维持,这又如何解释呢?”魏徵说:“杨遵彦侍奉的是暴君,他能为天下苍生做好事做实事,使国家幸免于难,的确显得十分艰难。这哪能与国君威严圣明,臣子敬畏守法,敢于进献忠言,君臣之间互相信任支持相提并论啊。”

太宗刚即位那几年,太宗忧心百姓,精心治理国政,提倡节俭,大力广布恩德。到了贞观三年,关中一带大丰收,出门旅游或做生意的人,也不会碰上小偷强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