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疫时重思“人生第一等事”和当好党员

 阿福根 2022-05-23 发布于上海

先生于十一岁时,尝问塾师曰:何为第一等事?塾师曰:惟读书登第耳。先生疑曰: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这段是王阳明先生的故事。于他而言,读书登第并非人生第一等事,读书学圣贤才是。

志之所在,行必随之。

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与新生谈话时问学生:“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大学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大概十七年前的现在这个季节,我收到了印有这段话的研究生入学通知书。

当时浙大还没有哲学院,哲学系在人文学院。在一门关于西学东渐主题的选修课堂上,老师问我为什么选,我真诚地回答:学西方文化建中国文化,建中国文化助世界文化。

当时的认识乃是,中国文化很好,但在西方文化主导的当今世界,需借鉴消化西学,激发内在活力,再次耀眼,从而为世界文明作出新贡献。

此志向不可不谓不大不好,关键是,后来行动没坚持跟上。一方面,西学浅尝辄止后,感觉中国文化并没有什么需要西方文化来帮助建设的,第一层志向随即瓦解。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某种自足性,本身就是贡献,也不必再强求超越其它文化,第二层志向随即瓦解。最后的认识是,中西各有千秋。当然,更加偏爱中一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我开始很独爱儒家,因为少年时故乡的日常生活,就是一种世俗儒家生活,乃至于后来读到儒家经典,非常亲切,可勉强称自诚明。2007年前后,读《庄子》非常用力,特别是内篇。2011年前后,接触佛家典籍。同时,更多地读了些西方政治哲学的经典,接受一些基本的学术训练。

南宋陈亮强调儒家要有事功。但同甫先生本人始终无位,因此并无他自己主张的那种“事功”。朱熹反对的是,只讲英雄式王霸大略而忽视心性义理。朱子本人相对“有位”,反而有些“事功”。当然,在文化典籍的阐释传承方面,其历史地位和贡献于后学不可绕过。

我谈论的这些认识,无非就是一些“知识”,甚至是“常识”,并不紧要。对于认真对待传统文化的人来说,必须考虑到是“行”。在这个层面上,无论持朱子论,还是挺陈同甫思,都不会反对。阳明先生就更不用说了。

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除了理论上进行充分更新阐释,更要出现一批以身体道的人,非为“登第”,或仅仅于文化圈中自转。要咬合社会实践的齿轮,成新己成新物。

为人民服务,于群众中显“我”。成第一等事,当好党员。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