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九单元课题2第一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
2022-05-23 | 阅:  转:  |  分享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化学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
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溶解”、“溶液的组成及表示方法”——即学生在对“溶液”的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基础上,对只有
一种固体溶质的溶液的进一步认识。本节课实际上是一节纯粹的概念课,包括概念的建立——饱和溶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定义、概念的分析——浓稀溶
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概念的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三部分内容,做好本节课的教学,能使学生对溶液的组成及表示方法
知识的理解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并且为第二课时“溶解度”教学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上一节物质溶解及溶液组成的学习,已
经清楚溶液的组成及其定义,能够了解溶解现象,但是对一定量溶剂是否能无限溶解溶质没有做出深入思考,生活经验不足。而这正是本节课的切入
点,从而容易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力,激发学生深层次思考的学习欲望。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明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理
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知道溶液饱和与溶液浓稀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体会探究
问题的全过程,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观察、猜想、交流、归纳、总结等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
的转化学习,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四.教学重点明确饱和溶液的概念。学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五.教学难点:对饱和溶液
和不饱和溶液定义的理解。六.教学策略由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设置教学情境,采用学生表演的形式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好
奇心、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次设置教学情境,将学生一步步引入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能真实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建构知识。通
过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合作学习的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七.教学方法
质疑——探究——归纳——总结八.课型新授课九.课时安排一课时十.教师准备蔗糖、NaCl、KNO3、Ca(OH)2、试管、量筒、药匙
、酒精灯、试管夹、火柴、滴管十一.学生准备蔗糖、试管、药匙、酒精灯、试管夹、滴管、火柴十二.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
图情景引入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与化学有关的问题。通过所学习的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在学习新课之前,首先回顾以下场
景:情景展示两名学生情景展示,其他是同学观看思考两人遇到问题的原因。通过糖水不可能一直变得更甜的生活事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内容过
渡糖水为什么不会变得更甜呢?这节课我们通过探究一起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思考,听讲。问题
引入,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学习内容。探究什么是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实验探究:常温下向两只试管中加入5——6毫升水,分别逐渐加入蔗糖
,边加边振荡,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现象:当蔗糖加入一定量时不会再继续溶解。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讲解:蔗糖不能再继续溶解在水里面
,像这种状态的溶液,通常就叫饱和溶液。如果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就叫做不饱和溶液。理解记忆,简要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讲
解使学生在头脑中初步形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现在我们继续研究刚才得到的饱和溶液。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使试管底部剩余的糖也
溶解呢?可以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溶液饱和还是不饱和跟溶剂多少有关,所以说饱和溶液时还要加上一
个条件“在一定量的溶剂里”。ppt: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理解记忆,明确在研究饱和溶液时是“在一
定量的溶剂里”。强调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定义的先决条件为: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提问:是否还有其他办法,使另一支试管底部的糖也溶解?思
考回答,可以采用加热的方法。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探究:加热另一只试管内的蔗糖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发现蔗糖溶解。验证学
生想法是否正确,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问:此时蔗糖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再向里面加入蔗糖是否会继续溶解?向加热后
的试管内再次加入少量蔗糖,发现蔗糖又溶解了。说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还跟什么因素有关?回答:温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
液的认识。ppt: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理解记忆,明确在研究饱和溶液时需要“在一定
的温度下”。强调饱和溶液的定义除要求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应是在一定的温度下。提问:饱和蔗糖溶液里是否能溶解其他物质呢?探究实验:向
饱和蔗糖溶液中加入食盐。观察到食盐也溶解在溶液中。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讲解:所谓饱和溶液是指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
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而对于其他物质来讲可能仍是不饱和溶液,可以继续溶解。所以饱和溶液的完整定义为:ppt: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
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掌握饱和溶液的完整定义。通过几次探究实验过程,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最终得
出完整准确的饱和溶液的定义。溶液饱和与溶液浓稀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里溶质的多少,人们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那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有什么关系呢?实验探究:分别向两支试管中加入5毫升水,然后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1/2匙K
NO3晶体,振荡;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1/4匙的熟石灰,振荡,观察。通过量化对比使学生体会溶液浓稀与饱和之间的关系。提问:通过实验观
察,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通过分析,学生了解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
关系。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讲解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了饱和溶液及不饱和溶液的准确定义,知道了它们的区别是
能否继续溶解某种物质。那么怎样把刚才没有溶解的蔗糖溶解掉呢?分组实验,讨论分析可能方法,得出最终结论。通过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定义中相关因素,找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相互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实验的能力。归纳小结请同学们总结概括本节课所学习
内容。正确说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及彼此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等知识。检验学生本节课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学案演练完成习题。巩固练习所学内容,加强理解记忆。十三.板书设计课题2溶解度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
.定义: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2.相互转化:十四.教学反思《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第九章《溶液》课题2的第一
课时,主要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溶液概念的基础上,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进一步了解有关溶液的知识
。因此,这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也是为后面的相关学习做必要的准备工作。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
情景的创设探究“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蔗糖”,知道“一杯水里能溶解的蔗糖是有限的”,初步形成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怎样使烧杯底部蔗糖晶
体溶解”的问题,引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引导学生探索,使学生在探索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既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能,也体
验到了合作成功的成就感。使学生感受到科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最后通过导学演练的过程,使
学生最终达到掌握所学内容的目的。在设计本节课教学内容时,为了使蔗糖等物质快速溶解到水中,我采用热水溶解物质的方法,这样既节约时间,
又可以使实验现象明显。尤其在做硝酸钾和氢氧化钙溶解配制浓溶液与稀溶液时,学生能够明显观察出二者溶解的物质多少,得出准确的结论。虽然
整体教学设计上环环相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例如在引导学生导入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时花费的时间过长,直
接影响后面的教学进度;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课堂上随口话较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的职责是如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易懂地让学生理解,而不
是把学生绕晕。要把课堂尽量还给学生,在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内容主线之后,教师就应退到幕后,余下的部分让学生自己去发挥,去理解,给与学生
提供必要的衔接,以帮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学案学习目标明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知道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了解溶液饱和与溶液浓稀之间的关系。学习重点掌握饱和溶液的概念。明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
互转化。习题演练1.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1)在一定温度下,某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2)某硝酸钾溶液在30℃时是饱
和的,当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到80℃时,该溶液也一定是饱和的。(3)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4)在同
一温度下,氯化钠饱和溶液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2.判断一种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可以()A、蒸发水,看是否有固体析出B、降温,
看是否有固体析出C、加入任何一种可溶物,看是否溶解D、加入原溶质,看是否溶解3.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A、
非常浓的溶液B、增加该溶质,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C、很稀的溶液D、增加该溶质,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4.将一接近饱和的KN
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5.0℃时,向含有36克NaCl的136克NaCl饱和溶液中加入4克NaCl,振荡,则所得溶液的质
量为克,溶质的质量为克,该溶液为的NaCl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
、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中的第一部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下面我
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节课是第九章《溶液》
的第二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它的涵义;是在学生学习了溶液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有关溶液知识的延续,因
此,这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也是为溶解度一节课的学习做必要的准备,所以上好这节课很重要。2.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
物质的溶解”、“溶液的组成及表示方法”——即学生在对“溶液”的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情况。本节课实际
上是一节纯粹的概念课,包括概念的建立——饱和溶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定义、概念的分析——浓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概念的理解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三部分内容,做好本节课的教学,能使学生对溶液的组成及表示方法知识的理解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为下面学
习有关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混合物的分离提供了基础。学情分析此前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
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引入,学生比较感兴趣。由于饱
和溶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忽略概念定义的多个条件,所以我精心设计了几个连贯且逐渐深入的实验,通过不断的探究加深对概念的
理解,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明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知道溶液饱和与溶液浓稀之间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体会探究问题的全过程,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观察
、猜想、交流、归纳、总结等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学习,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教学
方法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指导思想”。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主动、全面、
和谐地发展”为设计主线,并贯穿始终,使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本节课是学生学习溶液
知识的基础,所涉及的概念比较抽象,但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有关概念。因此这节课采用“质疑——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模
式,即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出理解概念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探究解决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让学生在探索中形成概念,逐步培养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教学过程及设计思路本节课“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物质的溶解现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
多个关联因素不易把握,且常只根据直观现象而做出判断,这样有可能产生一些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因此这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理解概念的活动方案,通过实验的探究解决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是:问题导入活动探究建立概念巩固总结,概念的建立共经历三次问题、探究、概念总结的循环过程。首先,根据生活中遇到的场景糖水为什么不会再继续变甜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再根据加入的蔗糖的量多少来简单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再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逐渐引导学生分析溶剂的量及温度的变化对溶液饱和与否的影响,最终得出溶液的准确结论。在明确溶液的定义之后,讨论浓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最后学生自主探究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相互转化,通过习题演练加学生深对本部分知识的认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1
献花(0)
+1
(本文系新智慧教育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