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院里的故事——鱼山路14号

 俯首甘为孺子儿 2022-05-23 发布于北京


鱼山路14号是青岛日报社职工宿舍,当年很红火的一个大院,小伙伴提起“我是报社大院的”都很“展扬”。

岛城著名水粉画家陶天恩曾在这里住过,当时他是《青岛日报》美术组组长,那时的《青岛日报》每隔两三天就会看到他的作品。陶天恩(1927-2009),1946年考入山东大学,任动物学系教授、系主任童第周院士的助手,为他绘制动物标本。他和夫人结婚时,童第周是他们的证婚人。

解放后,陶天恩历任青岛美术专科学校教师,青岛市文联干事,青岛日报社美术编辑,中国美协会员,中国水彩画学会理事,山东水彩画学会名誉会长,青岛市美协顾问。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美展并获奖,他的作品作为青岛市美术馆馆藏珍品常年展出,在山东省美术馆也多有收藏。

陶天恩的女儿女婿送给我一套精致的《陶天恩水彩画集》,我爱不释手,反复欣赏。在这个浮躁的年代,看他的画,能让人静下心来,远离尘嚣,享受美的境界。

陶天恩的大伯陶仙槎是住在14号的北洋时期名人,他与直系军阀吴佩孚既是同乡又是同学,所以吴佩孚很信任他,开始让他负责军需后勤,后又派他到汉阳兵工厂、龙华兵工厂监造军火。

吴佩孚兵败后,去北京做了寓公,陶仙槎则回了蓬莱,置地建房。他在当地盖了几进洋房,电灯电话自来水,绝对时尚。文革时期,他的几进洋房被拆,盖起了戚继光故居展览馆。

解放后,无儿无女的夫妇两人被陶天恩接到了鱼山路14号。市领导曾多次请这位民国贤达出山担任公职,都被他婉言谢绝,市里只好给他安排了个政协委员的闲职。大隐隐于市,陶仙槎夫妇一直住在14号,后搬至济阳路,由陶天恩为他们养老送终。

耿林莽是14号的另一位名人,他十二三岁就开始发表作品,九十三岁还凭借散文集《月光里的神话》获泰山文学奖。他的散文、诗歌影响了几代文学青年。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玮评价耿林莽的作品:“耿老的文字全是美的,晶莹剔透的。他永不知疲倦,忠于自己的一支笔和一颗心,以优美的文字书写着希望和良知”。耿林莽现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理事,青岛作协名誉主席。

14号的国家一级演员唐乃芳也是岛城名人,她以一部《夜幕下的哈尔滨》一举成名,演员王刚也因这部电视剧走红荧屏。我的初中同班同学徐立刚在14号住过,他哥哥当时是青岛日报军政文教部部长。他心地善良,脾气极好,我们夏天洗海澡都爱到他14号的家中小坐,喝水聊天打扑克,他总是不厌其烦热情招待。

他高中毕业去了山东,回青岛后就业在汽轮机厂,改革开放中下岗。下岗后他去过几家企业打工,都不顺心。他本来有心脏病,有一天与同学喝酒到半夜,第二天早晨做饭,倒在厨房里再也没起来。他是我们班第一个去世的同学,只有54岁。

这个院还有一个我们文登路小学的“名人”杨光涛,与我同级不同班。小学就认识,高中他又与我的几个最要好的初中同学同班,接触就更密切了。“文革”中,我们曾在14号他家打麻将到半夜,他又领我们“移师”曲阜路日报社印刷厂继续鏖战通宵。

可能是祖籍武术之乡河北沧州的缘故吧,杨光涛为人豪爽仗义。“文革”初期,他们班一群红卫兵到他心仪的一个女生家中抄家,他知道后找到那个领头的,警告他们不要干蠢事。

他高中毕业后下乡益都,后就业潍坊公路局。他小学当中队长,中学当班长,在39中学还当过电影演员唐国强的宣传队长。下乡后他当知青组长,就业后当厂长,退休了还当着两个微信群的群主,也算满足了他的“领袖情结”吧。

杨光涛的母亲杨大妈是周围邻居中的“名人”,当年她并不是街道干部,却热心、善良、正直、刚强,谁家有什么困难,她一定全力以赴帮忙解决,许多人以为她是街道主任。那时的右派、“坏分子”没人敢靠近,她从不惧怕,该怎样还怎样,照样去他们家嘘寒问暖,让这些黑暗阴冷中的人们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我们小时候,第一海水浴场水中有一块浮动跳台,每到洗海澡的季节,上面挤满了人,会跳的不会跳的都愿上去跳两下。有一天,杨光涛在八一跳水队回家休假的大姐去了海水浴场。她从跳台最高一层(5米还是3米忘记了)一个漂亮的高难度动作,如同海燕飞舞,翻身而下。顿时,乱哄哄的跳台寂静无声,过了一会儿,突然爆发出一阵喝彩掌声,人们高喊“再来一个,再来一个!”

那天跳台上再没人敢跳了,大姐就像一个芭蕾女王,在为她而设的舞台上,独自尽情展示着身材和技巧。她也算14号的名人吧。

杨光涛的父亲杨之栋是位老报人,解放前曾任香港《大公报》记者,解放后受托与十几位同事创办《青岛工人报》。后来《青岛工人报》与《胶东日报》合并成《青岛日报》,所以他也算是青岛日报社的元老之一。

他主编的文艺副刊深受读者欢迎,特别是“刘大夫讲卫生”、“曲艺”等栏目,一天收到五百多封读者来信。杨之栋的书法也很有造诣,建国初期很多党政机关的牌匾都是他写的,如“青岛人民法院”,当时是供给制,一个字给了一袋子面。

有一年我们到杨光涛位于南姜的家,九十多岁的老仍在习练书法,一丝不苟。

14号后期破旧不堪,成为鱼山路上最脏乱差的院落。三排筒子楼,没有暖气,没有厨房,十几户人家一个公共厕所。因为冬天生炉子取暖,楼道里堆满了烂木头、煤和杂物,院子里也乱建违章房,居住环境极为恶劣。2015年14号被列为市南区棚户区改造计划,如今五年过去了,没见动静,只有墙上大大的“拆”字,向人们诉说着委屈和不甘。因为是学区房,据说15平米能得到二百多万,创下了青岛市拆迁补偿的纪录。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再见!大院里的老邻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