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白酒发展的历史长河中,70年只是稍纵一瞬。而自建国后至今这70余年,却堪称波澜壮阔。 70多年来,白酒在产量、品质、技术、品牌等各个维度,都呈现巨大的飞跃。中国白酒不仅成为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中重要的支撑力量,在世界酒业舞台上也熠熠生辉。 回望建国之初,全国白酒产量总和仅为10.8万千升。换算成500ml规格约为2.1亿瓶,意味着平均两个人一年才可以喝到一瓶白酒。 而到2021年,白酒行业规上企业总产量已达到715.63万千升,比建国初期增长了66倍。白酒销售收入则达到6033亿元,利润总额1702亿元,占全国酿酒行业总利润的87.3%。 同年,在由英国品牌评估机构Brand Finance发布的《2021年度全球最具价值烈酒品牌50强》榜单中,中国白酒品牌占据9席,品牌价值占烈酒榜单品牌总价值的68%。 其中前五强,全部被中国白酒包揽,中国白酒在全球烈酒市场已然跻身主导地位。 为什么白酒产业会在70年间迎来翻天覆地之变?是什么力量推动了中国白酒取得如此成就? 倘若要追根溯源,则应回到1952年。
建国伊始,百业待兴。彼时的中国热血奋进,却也是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 然而新中国成立之初,白酒行业仍以小锅坊和手工作坊为主,酿造水平参差不齐,缺少统一的操作规程和品质标准。 为了提高行业的规范程度和酿造水平,国家一方面通过赎买、公私合营等方式,完成对私家作坊的改造,同时计划在全国开展一场名酒评选,以选拔出的名酒作为工艺普及的范本。 于是在1952年,首届全国评酒会应运而生。包括白酒、黄酒、葡萄酒、果酒等103个酒样参评,最终评选出八款全国名酒。 其中,泸州老窖、贵州茅台、山西汾酒、陕西西凤作为名白酒代表,被称为四大名酒。 当时对于名酒的考量标准,除了品质优良、历史悠久且在全国畅销外,还有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酿造方法特殊,其他地区不能仿制。 比如当年评委会对泸州老窖大曲酒(泸州老窖特曲)的评价是: “四川泸州老窖酒(西南区四川泸州)——泸州老窖酒窖之建立已具有三百年以上历史,酒窖用土筑成,与普通一般白酒迥然不同,具特殊之香味,饮用后更觉适宜爽口……他处鲜有此种名贵美酒,所含成分也合于标准……绝非他处所能仿制者。” 在这样的标准之下,评选出的四大名酒,几乎都成为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 如泸州老窖之于浓香,茅台之于酱香,汾酒之于清香,西凤之于凤香。 特别是泸州老窖、茅台和汾酒,连续蝉联历届“国家名酒”,浓清酱也成为白酒行业兴盛至今的三大主流香型。 四大名酒的问世,宣告了中国白酒由此进入名酒时代。正是在名酒的全面引领下,中国白酒开始了辉煌壮阔的产业进阶。 而这其中,若论及对白酒行业影响最大、流传最广者,则当数浓香。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是什么力量推动了中国白酒在70年间取得翻天覆地的成就?
回望1979年第三届全国评酒会首次划分白酒香型之初,香型只是作为一种技术标准,用以区分不同工艺的白酒。 ![]() ![]() ![]()
早在1953年,泸州老窖就根据上级安排,派出张福成等泸州酿酒技师,向宜宾酿酒工人传授浓香工艺,使解放前夕停产的宜宾酒厂重新恢复生产。 建国之初,为了提高白酒的产量和质量,当时轻工业部牵头在白酒行业进行了两大战略部署,一是组织全国名酒评比,另一个是开展白酒技术试点。 1957年,中央食品工业部制酒局指示四川糖酒研究室派出陈茂椿主任、熊子书副主任带队进驻泸州老窖,由此开启了中国名白酒的第一次查定总结,简称为“泸州老窖试点”。 此次试点首次对浓香型大曲酒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查定,并编写了新中国第一本白酒操作教科书——《泸州老窖大曲酒》。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官方名义规范中国白酒酿制技艺,形成了当时整个白酒酿造行业最全面、最权威、最先进的酿酒技艺成果,并将此成果面向全国白酒企业推广。 60年代以后,泸州老窖又面向全国酿酒行业开办了20多期酿酒技术、尝评勾兑、调味与理化检验、厂长企业管理培训班,累计培训酿酒科技与经营管理人员上千人,将浓香白酒工艺传播至全国。 如今在泸州老窖博物馆中还保留着一张照片,是酒厂宋义彬、李祖功(80年代任伊犁大曲酒厂厂长)等七人到泸州老窖学习时的合影,拍摄时间是1964年6月。 这是当时第一家走进泸州老窖学习的酒厂,学员回厂后立即建立了浓香型白酒酿制小组。同年12月,“伊犁牌”商标正式注册,后来发展为如今的“伊力特”。 80年代前后,泸州老窖又多次举办酿酒技艺培训班,先后有上万人到泸州学习,浓香型白酒随之在全国遍地开花。 ![]() ▲1979年,四川省曲酒勾调尝评学习班 (轻工部和四川省专卖局聘请泸州老窖赖高淮为授课教师, 学员中不乏五粮液、郎酒、剑南春、沱牌等酒厂厂长或总工) 除了为全国酿酒企业培养技术人才外,泸州老窖还为“国家名酒”评选工作培养了众多评委。 当时,“国家名酒”的评委是需要通过考试来选拔的。 在第四届全国白酒评委中,有三分之一参加过泸州老窖的系统培训,其中包括当年评委选拔考试的第一名金凤兰。 ![]() ![]() 第五届全国白酒评委共有40位,有21位在泸州老窖参加过系统培训,也包括当年的第一名李静。 仅在上世纪70~90年代,全国各大酒厂参加过泸州老窖培训的学员中,就产生了41位国家级酿酒大师,50多位国家级评酒委员,还有无数的省级评酒委员。 ![]() ![]() ![]() ![]() 正是泸州老窖作为浓香之源和行业第一代霸主的技术输出,拉开了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浓香型白酒工艺的序幕,进而塑造了今天的大国浓香。 ![]() 作为白酒行业早期技术进步的星火燎原地,泸州老窖之于白酒产业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家企业的角色范畴。 ![]() 本文系「北纬28度的浓香」原创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