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人曾评: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历史上的刘禅绝对是个狠角色

 历史看兴衰 2022-05-25 发布于湖北

世人曾评:“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此话几乎人尽皆知,然而,时光倒退一千七百余年,蜀后主刘禅似乎并不太相信。当时,西蜀上下,事无巨细,几乎凡事都是诸葛亮在亲力亲为,作为一国之君的刘禅,总有些找不到存在感。

老祖宗还有句话,叫做“伴君如伴虎”。学富五车的孔明,又岂能不知呢?

自三顾茅庐开始,诸葛亮便早已知道,如果自己出山,便意味着与逍遥自在的耕读生活作别了。尽管小说家一再渲染刘备和诸葛亮间的“心有灵犀”,可君臣关系确定后,诸葛亮的日子也就不会那么好过了。

白帝城托孤时,刘备倒是讲过,如果刘禅不争气,就让诸葛亮取而代之。这话听起来虽情真意切,可谁又能不脊背发凉呢?且不管说者是否有意,但听者不能不有心。于是,作为丞相的诸葛亮,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心里的忧虑也彻底挥之不去了。

蜀国皇位传给刘禅后,诸葛亮一直尽心尽力地辅佐。而且,他还肩负着刘备的另一件嘱托:匡扶汉室。这使得诸葛亮在明知实力不济的情况下,还是想方设法地北伐。因为他深知,如果自己不有所作为,便是对不起先帝,而对不起先帝,就是对皇生的不忠。

历史上的刘禅并不傻,而且绝对算是个狠角色。要知道,魏、蜀、吴三家的末代君主,也就算刘禅下场最安稳了。如果他是个酒囊饭袋,可能连蜀汉皇帝的位置都坐不稳。

诸葛亮对眼前这位小皇帝自然是非常了解的,于是,他索性自己向皇帝汇报了家底: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三国志》

为打消刘禅的猜疑,诸葛亮倒也是没有丝毫的隐瞒了。要知道,堂堂一国丞相,仅有八百株桑树、十五顷田地,这在中国古代史上绝对算得上是清廉至极了。即便不说绝无仅有,那也是数一数二了。

然而,面对诸葛亮的清廉,许多人还是选择了不相信。至少,我相信大家在阅读上述文字时,对这位蜀汉丞相的家财,总会多打上几个问号。这样的心理,在当时也同样存在。

有一种说法是,诸葛亮死后,有人向刘禅进谗,声称丞相绝不可能如奏表上所讲,肯定家财殷实。结果,刘禅便命人去查,结果却大为震惊——诸葛亮确实清廉勤俭!在得知奏报后,刘禅大怒摔了案上的杯子。

当然,刘禅追查诸葛亮遗产一事,很可能是捕风捉影,多半为后人杜撰的罢了。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能做到诸葛亮这样克己奉公、厉行节俭,实在是难能可贵。

由此也可以联想到,诸葛亮主政时蜀国政权稳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吏治清廉!而蜀汉丞相留给世人最宝贵的遗产,不也就是这一点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