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或称数据一驱动(data-driven)加工过程,指的是知觉者从环境中细小的信息开始,将它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加以组合以形成知觉。自下而上的认知模型和模式识别可以解释你在看到边界、矩形或其它形状,以及特定高光区域之后,将这些信息组合在一起,并就此“推断出”所看到的事物是什么。 与之相反,在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中,也称理论驱动(theory-driven)或概念驱动(conceptually driven)加工,知觉者的期望、知识理论或概念,引导知觉者在模式识别过程中的信息选择和整合。所有自上而下的加工模型在解释观察者如何赋予所接受刺激以意义时都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情境效应(context effect)和期望效应。用户在感知信息时,当时情境、过去的经验或两者共同产生的期望引导着加工过程。期望和经验不仅引导着信息搜寻的方向,也暗示着含义解释的方向。1和I在形式上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是这个差别不足以扭转知觉经验和期望的指向。有些近似的符号连续出现的时候,很容易造成这种误判。比如:数字1、字母I(i)和l(L),数字0和字母O。如果学生字迹潦草一点,经常会导致计算出错。 报告单上的问题很好解决,犹如我前文的格式,把数字和单位离开足够的距离就可以了。此文的目的并不仅于此,而是想说明一个问题:自上而下的感知是普遍存在的,大脑所“看”到的信息,往往和真实的刺激不一样。在一些特别的情境和期望之下,人甚至会增添或者歪曲来自近端刺激的信息以获得知觉。人不是被动接受可获得信息的加工者,而是信息的主动选择者、整合者和构造者。 自上而下的加工是否总是参与知觉加工过程?答案是肯定的。一些快速闪现的、非常简单刺激不会受到先前知识经验和期待的影响,当刺激越复杂,自上而下加工的比重就会越大。在《茜茜公主》中卡尔大公有着耳背的毛病,尤其是他的妻子——强势的国王母后和他说话时,他总是听不清她在说什么。然而,当美丽的茜茜公主和他说话的时候,他听得清楚并幽默应对: “你知道吗,这里面有一个诀窍。我喜欢的听得见,要是我不喜欢的,就听不见了。” 理论标签:知觉过程(perception process) 参考资料: |
|
来自: 杨春6fmm8arzl2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