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一僧人持刀欲斩杀一只猫,此为禅宗公案南泉斩猫的故事。猫古称“狸奴”、“乌圆”,最早见于隋唐五代之时。“狸奴”一词似与禅宗相关。禅宗有公案“南泉斩猫”,其中南泉普愿禅师就有“祖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诸人尽知”的谒语。“南泉斩猫”公案的由来:南泉和尚因东西堂争猫儿,泉乃提起云:“大众道得即救,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泉遂斩之。晚,赵州外归,泉举似州,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泉云:“子若在,即救得猫儿。”唐朝时,池州南泉山有一位高僧名为普愿禅师。因山之名又被称为南泉和尚。一次除草活动中,这寂静的山中寺院里出现了一只可爱的小猫咪。众人皆欢喜,而捉住了小猫,东西两堂却因这猫该归谁而产生纷争,互不相让,都认为这猫应该是自己的宠物。目睹了全程的南泉和尚,抓住猫咪的脖颈,举起镰刀说道:“说的出就救得这只猫,说不出就杀掉它。”傍晚,其得意门生赵州和尚归来。南泉把经过说给他听,赵州和尚听了,将脚上满是污泥的草鞋脱下,顶在头上走出门去。南泉和尚叹道:“唉!今日如果你在场,猫儿便得救了。”
斩猫图 清 任伯年 纸本设色 120.2×56.1厘米 庾岭僧大巅嘱绘无香味图 《金阁寺》一文取材于1950年金阁寺僧徒林养贤放火烧毁金阁寺的真实事件,肇事者称纵火动机为妒忌金阁寺的美。金阁寺 在《金阁寺》中,三岛由纪夫重塑了纵火者与金阁寺的形象,将以纵火者为原型的沟口塑造成一名口吃、残疾、性无能却渴望与美接触的学生。而沟口脑海中的金阁寺在父亲的赞美和自身的幻想下,愈发完美无瑕化身为美的象征。每当沟口试图与现实的世界相接触时,他内心的自卑情结便使他脑海里出现金阁寺的形象,金阁寺“拒绝”了他。沟口想要真正克服这一道难关,便把内心的情结付诸真实的金阁寺,妄图烧毁金阁寺,自身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三岛说:“南泉和尚斩猫,实际斩的是妄念妄想的根源,斩断自我的迷失。这无情之举斩的是猫首,也是一切矛盾、对立、自他的执念。如果称此为杀人刀,赵州的举动便是活人剑。用无上的包容之心,将满身泥污、受人蔑视的草鞋顶在头上,这履行的是菩萨道。”三岛借沟口的朋友柏木之口,对“猫”的形象做出了解释:“猫原来就是美的凝聚体。”猫咪漂亮无比光洁可爱,这个世界的所有安逸和优雅似乎都被缩藏在这个躯体里。它突然出现在寺院里里,便成为了全寺的焦点,一时间人们佛经也无心诵读,平日里和和气气的众僧为之你争我抢。“金阁寺”是沟口心中的“美”,和“猫”是和尚们心中的“美”一样,都是“美”的意象。后来柏木把“美”比作龋齿,疼痛触及舌头,人终于受不了痛楚而拔牙。斩猫就好像拔掉疼痛的龋齿,但这是不是最后的解决就不得而知了。在面对美时,人性的丑恶和自私就像深渊一样蚕食着人们表面的伪善。金阁寺秋夜 赵州和尚将沾满泥泞的被人蔑视的草鞋顶在头上,以菩萨般的宽容讽刺了南泉和尚这种解决方法的简单粗暴、此举解决众僧夺猫纠纷之事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因为他知道除了忍受龋齿之痛之外别无他法。猫不存在了,人们自然不再为此相争,只是消灭了人们面对美的触发点,但丑恶的人性却不会随着美的消逝而消逝。沟口直到烧毁金阁寺以前都没有认识到,其实以往种种问题的根源都在自己自身——纵然猫死掉了,猫留下美却依然杀不死一直存在 。雪中金阁寺 而尽管沟口烧毁了金阁寺,但他心里的那个“金阁寺”永远不会消逝。沟口原本打算和金阁寺一起葬身火海,可最后“金阁寺”还是拒绝了他,让他活了下去。这是因为沟口烧毁金阁寺的原因,是“金阁寺”在他脑海里频繁的出现,让他误认为金阁寺是阻碍他和现实接触的源头。消灭了他认为的障碍,这时的他认为自己具备了和外界接触的能力。但是最终他仍然难以消除自己对美的追求,他的所作所为只是掩耳盗铃罢了。
PS:公众号改版后推送经常被淹没,记得点“在看”把它捞上来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