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司马炎所建立的以杨骏和司马亮为核心的辅政体系被贾氏一党彻底摧毁,对于司马炎来说,恐怕这也是他万万想不到的。 八王之乱,是西晋司马皇族争夺权力而引发的一场动摇了王朝根基的严重内乱,这场内乱,细细分析起来,可以说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权力斗争,也是一场没有底线的权力游戏。 “八王”一词来自东晋卢琳所撰《八王故事》,参与这次内乱的总共有八位王爷,按照出场顺序排列分别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和东海王司马越。 内乱的起因要从晋武帝司马炎立太子一事说起。 泰始三年(267年),司马炎立次子司马衷为太子。 他的长子司马轨早夭,所以司马衷为实际上的长子。但司马衷生性愚笨,智商不够。 司马炎对于他这个儿子是否有能力继承皇位,心有疑虑,也曾想废掉太子,但被皇后杨艳以立太子应该看长幼不看贤能(“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晋书》——武元杨皇后传)的理由阻止了。 泰始十年(274年),杨艳病逝,临终前哭着请求司马炎立她的堂妹杨芷为皇后,司马炎颇为感动,于是就立杨芷为皇后。 杨艳此举有两个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杨氏家族永保富贵,另一方面是为了巩固太子的地位。咸宁二年(276年),杨芷正式被册立为皇后,她的父亲杨骏被封为镇军将军。 咸宁六年(280年),吴主孙皓投降,至此天下一统,接下来,司马炎将重点放在整顿内政上,稳固太子之位就是其中之一,采取的主要举措就是剥夺那些司马氏王爷们的权力。 太康三年(282年),司马炎下诏,命令齐王司马攸不要再在首都洛阳待着了,回归自己的封国齐国。 司马攸也是司马昭的嫡子,司马炎的同母弟,司马昭很疼爱司马攸,多次想立司马攸为世子。司马炎对他这个弟弟始终不放心,将他视为司马衷的竞争对手。 司马炎的这一道诏令引发了朝臣们的反对,尚书左仆射王浑(司马昭的亲家)更是洋洋洒洒上了一大篇反对的奏书——这篇奏书记录在了《晋书·王浑列传》中。 首先,王浑将司马攸比作当年的周公,认为他应该留在洛阳辅佐未来的天子;其次,外放司马攸有伤兄弟之间的感情;第三,皇帝仅仅外放司马攸,但司马亮、司马伷、司马骏也是宗室,也都位高权重,你担心司马攸,难道不担心他们吗?第四,他举出外戚专权的代表——王莽和吕产,然后又举出宗室之间爆发的内乱的例子——吴楚七国之乱,证明选择辅政大臣要看这个人是否忠诚,是否有能力,而不应该看他是否是外戚还是宗室;第五,他提出了方案,让司马攸担任太子太保,与汝南王司马亮(司马昭的三弟),杨珧(外戚杨骏的弟弟)三人共同辅政。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后,扶风王司马骏、光禄大夫李熹、中护军羊琇、伺中王济、甄德都上书力劝司马炎不要让司马攸归藩,王济(王浑的儿子)甚至让他的妻子常山公主陪同甄德的妻子长广公主去劝司马炎。 由此也可看出,身为齐王的司马攸在朝中还是有强大的势力的,但越是这样,司马炎就越是不放心,下定决心让司马攸远离京师。 最终司马炎顶住压力,将司马攸遣回封地,并处罚了劝谏的大臣,很多人为此遭受了贬谪之苦、牢狱之灾。 这时司马攸的身体本就不好,这样一闹,竟因此抑郁成疾,竟然病死在了归藩的路上。 司马攸的母亲王元姬临终前对司马炎说:“司马攸这孩子性子急,你做哥哥的又没有慈爱之心,如果我一病不起,恐怕你不能容他,因此我特意叮嘱你,不要忘记我说的话!”(“桃符性急,而汝为兄不慈,我若不起,必恐汝不能相容,以属汝,勿忘我言!”《资治通鉴》——卷第八十晋纪二)。 现在看来,这位王元姬还真是有先见之明了,但终归是妇人之见,在权力面前,亲情已不足挂齿。 司马炎的操作虽然成功打击了齐王司马攸在朝中的势力,巩固了太子的地位,但这也为以后杨氏一党专权创造了条件,而且在司马攸的儿子司马冏心中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太康十年(289年)十一月,司马炎病倒了。 眼见自己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司马炎此时既担心皇室王族争权,又意识到了外戚势力正在崛起,左思右想,司马炎下诏,将汝南王司马亮外放出京,都督豫州军务。同时外放的还有秦王司马柬(司马炎第三子、太子的同母弟)都督关中军务;楚王司马玮(司马炎第五子)都督荆州军务;淮南王司马允(司马炎第九子)都督扬州、江州军务。 诸王外放之地都是军事重镇,手里有兵,心里不慌,如果外戚杨骏专权,这些藩王们可以起兵勤王。同时,为了保持权力平衡,司马炎又封杨骏的亲信王佑为北军中候,掌管禁军。 永熙元年(290年)三月,司马炎病情加重。 此时,留在司马炎身边的重臣只有杨骏。杨骏暗地里搞一些小动作,将皇帝身边的侍臣换成自己的亲信,当司马炎病情稍有好转,发现身边的人都是自己不熟悉的新人,便知道了杨骏的心思,于是下诏命令让还未出发去许昌的司马亮留下来与杨骏共同辅政。 但为时已晚,这道诏书根本就没能发出去,因为杨骏把诏书扣留了,他还催促司马亮赶快出京。 司马炎左盼右盼,没能盼来司马亮,四月二十日,司马炎驾崩于含章殿,留下了一个危机四伏的帝国。 司马炎已死,新皇登基,之后就是给老皇帝开追悼会。 司马亮担心杨骏利用这个机会加害于他,因此称病不去参加追悼会,只是在大司马门外痛哭一场,之后跑到城外,自己扎营,住在营内,并上表请求等国丧期过了之后,再去许昌。 然而,杨骏一刻也不希望司马亮留在京城,二人已呈水火之势,彼此都怀疑对方就要出兵讨伐自己了,一时之间剑拔弩张。 司马亮问计于廷尉何勖,何勖说:“现在朝野上下人心都归附于你,不趁此时讨伐杨骏,更待何时?不知道公侯您怕他干啥?”(“今朝野皆归心于公,公不讨人而畏人邪!”——《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二晋纪四) 话虽如此,但司马亮生性懦弱,还是犹豫不决,最终竟然连夜逃到许昌。 杨骏也顺坡下驴,不再搭理司马亮了。 在赶跑司马亮之后,杨骏知道自己在朝中的声望还不够,于是他大肆封爵,以获人心。 在杨骏的操持下,永熙元年(290年)五月十八日,皇帝下诏:朝廷内外的大臣,都增加爵位一等;参加老皇帝追悼会的大臣,增加两等;俸禄两千石以上的都封为关中侯,免租调赋税一年。 这还不够,杨骏还让自己的外甥段广担任散骑常侍,管理机要政事;外甥张卲为中护军,掌管禁军。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杨骏大权独揽,却惹着了一位厉害角色,那就是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 贾南风这个女人有着极强的权力欲,虽然自己贵为皇后,但皇帝司马衷是个弱智,所有大权都被杨家独揽,自己这个皇后却只能守着一个弱智皇帝过日子,她很是不甘心。 贾南风是贾充的女儿,贾充是司马家族非常倚重的一位人物,他曾参与镇压淮南二叛和弑杀魏帝曹髦,深得司马氏信任,晋朝建立后,曾车骑将军、司空、太尉等要职,更封鲁郡公。 贾家自然在朝中也有人脉与势力。 很快,贾南风将在杨骏那里不得势的积弩将军李肇收为了心腹,而李肇又联系都督荆州军务的楚王司马玮,让他起兵讨伐杨骏。 司马玮本就看不惯杨骏掌政,于是他上表请求入朝。 而杨骏痛痛快快就答应了,不但让司马玮入朝,还准许都督扬州和江州军务的淮南王司马允一同入朝,杨骏想的是这样可以将两位藩王控制在自己手中,防止他们在地方作乱。而两位藩王想的,则是入朝可以伺机发动政变。 元康元年(291年)二月,司马玮和司马允入朝。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二位藩王入朝不到一个月,东风就来了。这东风,自然是贾南风制造的。 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初八,李肇和孟观启奏皇帝,诬陷杨骏谋反。 皇帝下诏:废掉杨骏,保留侯爵爵位,待在府邸内。命令司马繇(司马炎堂弟,属司马懿一系)率领殿中军讨伐杨骏,司马玮驻军司马门,刘颂(司马允的国相)驻军殿中,负责安保。 值得一提的是,杨骏当时的府邸就是当年曹爽的府邸,又一场高平陵政变即将上演。 杨骏听说宫中发生了政变,便召集官员们商议对策。 朱振劝说杨骏:“现在宫廷内发生政变,一定是那帮阉宦替皇后出的主意,专门针对你,现在应该烧掉云龙门,制造恐慌,胁迫皇后,向她索要政变的祸首。再打开万春门,调动东宫和外营的军队,拥护太子入宫,捉拿参与政变的奸人。不然的话,您将会大祸临头。”(“今内有变,其趣可知,必是阉竖为贾后设谋,不利于公,宜烧云龙门以胁之,索造事者首,开万春门,引东宫及外营兵拥皇太子入宫,取奸人,殿内震惧,必斩送之。不然,无以免难。”——《资治通鉴》卷八十二晋纪四) 此时的杨骏也犹豫不决起来,说:“云龙门是魏明帝建造的,花费大量的钱财,怎么能烧掉呢?”(“云龙门,魏明帝所造,功费甚大,奈何烧之!”《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二晋纪四)。 杨骏的格局也就这么大了,面对生死,居然还在替人家心疼钱财! 杨骏继续思考人生,估计他在想,禁军在他手里,事态不至于恶化到这种程度吧。如果起兵入宫,自己又没有诏书,那不就是自己谋反了吗等等。 但事态的发展超出了杨骏的想象。他手下的人一看杨骏是这种态度,大失所望。侍中傅祗请杨骏让他和尚书武茂去宫里看一看实际情况,并对其他人说:“宫中不能没人。”(“宫中不宜空。”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二晋纪四) 闻听此言,大家一哄而散,只有武茂还坐在那里。傅祗对他说:“你不是皇帝的臣子吗,现在宫内外消息不通,都不知道皇帝在哪里,你怎么能安心地坐在这里呢?”(“君非天子臣邪?今内外隔绝,不知国家所在,何得安坐!”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二晋纪四) 武茂恍然大悟,知道杨骏要完蛋了,便起身离开了。 此时杨骏的亲信左军将军刘豫已经准备好禁卫军,等在万春门,他遇到了右军将军裴頠(贾皇后的亲戚),便问裴頠杨骏在哪里。 裴頠骗他说:“我刚在西掖门遇到他,乘坐没有装饰的车,带着两个人从西边出去了。”(“向于西掖门遇公乘素车,从二人西出矣。”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二晋纪四) 刘豫一看自己的老板都跑了,很害怕,接着问:“我现在该去哪里呢?”(“吾何之?”《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二晋纪四) 裴頠说:“应该去廷尉那里。”(“宜至廷尉。”《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二晋纪四)言外之意,自首吧,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刘豫就扔下军队,赶往廷尉。之后,皇帝下诏,命令裴頠代为统领刘豫的军队,驻军万春门。 宫外的杨骏不温不火,宫内的杨太后可是心急如焚,她写好帛书:“救太傅者有赏!”(“救太傅者有赏!”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二晋纪四),用箭射出城外。 但倒霉的是,这些十万火急的“鸡毛信”落到了皇后贾南风的手里,她如获至宝,四处宣扬:“太后和太傅一同造反。” 杨太后此举不但没救得了老爹杨骏,反而把自己也卷到这次政变当中。 不久,殿中军赶到杨骏的府邸,先是焚烧府邸,后是放箭,杨骏仅有的卫队被困在府邸内,成了瓮中之鳖。 杨骏在抵抗失败后逃到马厩躲避,被士兵杀死,与他同党的核心成员杨珧、杨济、张卲、段广、刘豫等也被夷灭三族,死者有数千人。 杨骏之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没有协调好与宗室的关系,孙楚曾经劝他:“公侯以外戚的身份,坐在伊尹、霍光的位置上,应当一心为公,诚实守信、处事谦逊。现在皇族势力强盛,可是你却不让他们参与政务,对他们抱有猜忌的心理,而自己又结党营私,这可是祸患将至的征兆啊。”(“公以外戚居伊、霍之任,当以至公、诚信、谦顺处之。今宗室强盛,而公不与共参万机,内怀猜忌,外树私昵,祸至无日矣!”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二晋纪四) 但杨骏不听他的提醒,最终身败名裂,也是咎由自取。 杨骏虽死,但杨骏的女儿杨芷还是太后。 贾南风自然要搬开这块阻碍她通往权力顶峰的“绊脚石”。于是,贾南风怂恿大臣上书,先是指出在讨伐杨骏的当晚,太后曾经“飞箭传书”,招募士兵,共同谋反,应该被废为庶人。 起初,皇帝司马衷并不同意,这么看起来,司马衷并非是傻到不透气的地步,顶多也就是“何不食肉糜”。 之后,又有大臣不断上书,在大臣们的连番“轰炸”下,再加上皇后贾南风的作用,司马衷最终同意废掉杨太后。 杨太后虽然被废,但她的悲剧还未完结,因为她的对手是极其凶狠的贾南风,贾南风随后先是处死杨太后的生母,之后又不给杨太后食物。 元康二年(292年)二月一日,杨太后饿死在金墉城内。 杨氏一党被清洗之后,领导班子势必要重组。 在杨骏被杀十天之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十九日,朝廷征召被杨骏赶出京城的汝南王司马亮与当年同样受排挤被迫退休的卫瓘共同担任辅政大臣,同时封司马柬为大将军,司马楙(司马炎堂弟,属司马孚一系)为抚军大将军,司马玮为卫将军、领北军中侯,司马晃(司马炎堂叔,属司马孚一系)为尚书令,司马繇为尚书左仆射,由此司马氏宗室开始参与朝政。 当然,作为这次政变的主谋,皇后贾南风也开始提拔自己的亲信党羽,贾后的族兄贾模、从舅郭彰、外甥贾谧(本姓韩,后改姓贾)和宗室一同参与朝政,形成新的外戚集团。 树欲静而风不止,外戚与宗室的争斗、宗室之间的争斗还在继续。 志得意满的贾南风表现出来的残暴乖戾很快引发宗室的不满,司马繇计划废掉皇后,然而,司马繇的哥哥司马澹素来与他不和,多次在司马亮面前诋毁他。司马亮也对这个飞扬跋扈的侄子有所忌惮。 元康元年(291年)三月二十七日,在司马亮和贾南风的鼓动下,皇帝下诏:“免除司马繇的官职,废除爵位,迁徙到东北的带方郡。” 解决掉司马繇之后,司马亮将目光转向了政变的另一位功臣司马玮身上。 司马玮因为年少果敢有锐气,常常依靠严酷的刑罚立威,而在司马亮和卫瓘眼里就显得戾气太重,不可担当大任,就想要剥夺他的军权,于是,俩人商量着派裴楷接替司马玮担任北军中侯。 消息被司马玮知道,司马玮大怒,裴楷听说之后吓得不敢去接手北军。 司马亮和卫瓘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要司马玮和诸王回到封国,司马玮听说之后更加怨恨这二人。 为了不回封国,司马玮动用自己和皇后贾南风早就建立起的关系,得到了太子太傅一职,因此得以留在京城。 司马玮虽然留在了京城,但他的手下又摊上了大事儿。 司马玮的舍人岐盛,原来与杨骏有交情,杨骏被杀之后,他又倒向了司马玮。 卫瓘讨厌这样反复无常的小人,想要逮捕岐盛。岐盛害怕极了,于是和司马玮的长史公孙宏商量,经由李肇谎称是从司马玮那里获得的情报,报告给皇后贾南风说:“司马亮和卫瓘在计划废掉皇帝,另立新君。” 卫瓘曾经反对司马炎立司马衷为太子,因此皇后贾南风一直怨恨卫瓘,此时又担心这二人辅政,不利于自己掌权,便要除掉他们。 元康元年(291年)六月,皇后让皇帝写好给司马玮的密诏:“司马亮和卫瓘想要做当年的伊尹、霍光,废立皇帝,你应该宣布诏命,命淮南王、长沙王、成都王在各个宫门驻军,免除司马亮和卫瓘的官职。”(“太宰、太保欲为伊、霍之事,王宜宣诏,令淮南、长沙、成都王屯驻宫门,免亮及瓘官。”《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二晋纪四) 夜晚,黄门宦官将诏书交给了司马玮。起初,司马玮觉得这事儿蹊跷,自己并没听说过这二人要废掉皇帝,于是想要上奏皇上,获得更明确的指示。 但是黄门宦官阻止了司马玮,说“别上奏了,这是密诏,一旦走漏了消息,密诏就不是密诏了。”(“事恐漏泄,非密诏本意也。”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二晋纪四) 司马玮一想也对,同时也想趁机公报私仇,便统率本部军队,又伪造诏书召集了三十六军,告诉他们:“司马亮和卫瓘图谋不轨,想要废掉皇帝,我现在奉诏,免去这二人的官职,都督中外各军,当班守卫的士兵,要加强警戒,在外营的军队,这就和我一同去讨伐叛逆。(“二公潜图不轨,吾今受诏都督中外诸军,诸在直卫者,皆严加警备;其在外营,便相帅径诣行府,助顺讨逆。”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二晋纪四) 又使用假诏书说:司马亮和卫瓘的属下,一概不问,都罢官遣散,如果不听从诏命,依军法处置。”(“亮、瓘官属,一无所问,皆罢遣之;若不奉诏,便军法从事。”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二晋纪四) 之后,派公孙宏和李肇率兵包围司马亮的府邸,派司马遐(司马炎第十三子)逮捕卫瓘。 此时,司马亮也获得情报,帐下督李龙报告:“朝廷有变,我请求出兵抵挡他们。”(“外有变,请拒之。”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二晋纪四) 司马亮不同意。 不久,士兵登上了司马亮家的围墙,向府里喊话,司马亮惊呼:“我对皇帝没有二心,怎么会到现在这步田地?如果你们有诏书,可以让我看一下吗?”(“吾无贰心,何故至此!诏书其可见乎?”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二晋纪四) 公孙宏不答应,催促士兵进攻府邸。 司马亮的长史刘准一看没有诏书,便对他说:“这一定是奸人的阴谋,咱们府中人才济济,可以奋力一战。”(“观此必是奸谋。府中俊乂如林,犹可力战。”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二晋纪四) 司马亮不听,选择不抵抗,被李肇逮捕,最终,司马亮与他的儿子司马炬一同被杀。 卫瓘那边也没做抵抗,与他的子孙九人被杀。 他们为什么不做任何抵抗呢?首先,因为对方没有出示诏书,只是免官,并没说要杀他们,即使要杀他们也得按程序来,不可能立即被杀;其次,就在几个月前,杨骏抵抗的结果还历历在目,反抗是死路一条,不抵抗,凭借自己在朝中的威望反而有可能活命。 但不幸的是,他们这次遇到的是不按套路出牌的愣头青司马玮,只能提前去阎王爷那里报到了。 在诛杀两位辅政大臣之后,岐盛劝司马玮说:“趁现在将士士气正盛,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贾谧、郭彰,消灭外戚,让宗室重新辅政,安定天下。”(“宜因兵势,遂诛贾、郭以正王室,安天下。”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二晋纪四) 司马玮这时也犹豫不决了,因为他接到的命令是抓捕司马亮和卫瓘,如果顺势灭掉贾氏一党,自己之前与贾氏有联系,这么做有点不大厚道,更重要的是,灭掉贾氏,并非是皇帝诏书中的要求,而且,除掉贾氏一党,自己这点能力,能掌控全局吗? 司马玮也开始深刻地思考起人生来了,带着一连串疑问,京城迎来了黎明。 而贾氏一党,却没有司马玮这样的思虑,太子少傅张华让宦官董猛对贾南风说:“司马玮杀了二位辅政大臣之后,权倾朝野,就怕皇帝也自身难保了!应该以擅自诛杀之罪杀了他。”(“楚王既诛二公,则天下威权尽归之矣,人主何以自安!宜以玮专杀之罪诛之。”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二晋纪四) 贾南风之前本来就是在利用司马玮,听了此话,深以为然,但司马玮现在手握重兵,就在宫外,这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 张华老谋深断,他派中军将军王宫拿着代表停战的驺虞幡出宫,对司马玮的部队宣布:“皇帝有令,楚王司马玮拿的是假诏令,别听他的!”(“楚王矫诏,勿听也!”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二晋纪四) 众人一听,你这司马玮是假传圣旨啊,于是纷纷放下武器,一哄而散。 司马玮情知自己被设计了,眼见情况不妙,只好撒腿就跑,最终在武贲署被逮捕,送往廷尉。 之后朝廷公布司马玮的罪行:首先,矫诏杀了司马亮和卫瓘;其次,还想诛灭朝臣,图谋不轨,按律当斩。 在被杀之前,司马玮拿出诏书,哭着给监刑的刘颂看,证明自己不是矫诏,刘颂也是唏嘘不已,但一切都已无济于事,既然参与权力的争夺,胜败都得付出代价。 经过一番血雨腥风之后,新的外戚贾氏依靠宗室的力量击败了老外戚杨氏,而随着八王之乱中的两王——汝南王和楚王身首异处,宗室一方也损失惨重。 之后有将近十年时间是司马衷执政之后难得的平稳期。至此,司马炎所建立的以杨骏和司马亮为核心的辅政体系被贾氏一党彻底摧毁,对于司马炎来说,恐怕这也是他万万想不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