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泽东佚诗《过许昌》,来源究竟在何处?

 颍川派 2022-05-26 发布于河南

青年毛泽东

近年出版的多种毛泽东诗词集,收录了毛泽东、罗章龙(又名罗仲言)1918年8月过许昌所作的联句诗:

横槊赋诗意气扬(罗),

《自明本志》好文章(毛)。

萧条异代西田墓(毛),

铜雀荒伦落夕阳(罗)。

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也是伟大的诗人。这首诗作,对于研究其思想发展有着重要参考价值,也丰富了许昌的人文历史内涵。

但是,各种诗集指明的出处均不准确,从而削弱了诗作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本文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汇总梳理,试探这首诗作的来源和传播过程。

《党史研究资料》1979年1—10期合订本

01

两种出处,均为错误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以及罗章龙诗集《椿园诗草》(岳麓书社,1987),均未收录此诗。

可见,这首联句诗作,存在一定争议。 

至于收录此诗的各种选本,指明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两种。

其一,罗章龙1979年发表的《回忆新民学会》一文

如张仲举《毛泽东诗词全集译注》(第3版,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称:

“这首联句诗最早发表于1979年《党史研究资料》第10期,是由罗章龙在《回忆新民学会(由湖南到北京)》一文中提供的。

查考原文,未见此诗!

在《会员北上》一节中,罗章龙叙述了游览许昌的经过,提到了作诗一事,却没有诗作内容:

毛润之、肖子升、蔡和森、何叔衡等,一致主张到法国勤工俭学……随即由润之率领首批会员二十来人,从长沙坐火车前往北京。

当火车到河南郾城县,因沙河涨水,铁路淹了十几公里,我们在漯河车站宿了一夜。第二天,毛润之、我、陈绍休坐临时车子到了许昌,在那里停留一、二天。

润之对许昌很感兴趣,许昌是三国的魏都,但旧城已荒凉。他建议去看看,我们就向当地一些农民了解了魏都的情况,知道旧址在郊外,乃步行前往凭吊魏都旧墟,并作诗纪行

前几年,河南有同志来谈,还提及当地农民记得这件事。

其二,1994年的一篇论文《毛泽东凭吊魏都史考与浅析》。

徐四海《毛泽东诗词全编笺译》(东方出版社,2017)称:“这首联句见于《毛泽东思想研究》1994年第四期发表的一篇论文,由沈世昌、沈长胜所作《毛泽东凭吊魏都史考与浅析》。” 

查考该论文,引述的是“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访罗仲言1977年的回忆”。

文中称:

老城张潘离车站约30里,是三国时的魏都,曹操是毛主席心目中最敬佩的人。认为曹公最有才能,诗文最好。那里还有些残迹,我们在那里,徘徊很久,谈古论今,并作了几首诗。在览游魏都旧墟时,毛泽东和我们吟诵曹操的《短歌行》及《让县自明本志令》。观眼前景物,抚今追昔,萧条异代,激情慷慨,不能自已!乃联《过魏都》七绝一首……

由此看来,这篇论文并不能作为该诗的来源,真正的来源是韶山纪念馆访问录。 

《过许昌》吴景华/书

02

原始记录佚失了吗?

1992年,许昌党史办曾致函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了解毛泽东1918年过许昌一事,得到这样的答复:

“据查,我们仅藏有罗给他祖父一信,言他们初十在郾城住了一晚,再搭车至大石桥,步行30里到许昌,然后乘车(十三)至京。其他材料均未收藏。”(张保山、沈世昌、陈书壮《毛泽东诗词〈水调歌头·游泳〉写作背景考》,《中共党史资料》第51辑)

“其他材料均未收藏”!1977年该馆访问罗章龙的原始记录,是否已经佚失了呢?

1987年10月出版的《许昌县资料》第一辑,发表了周进勋《毛泽东1918年游许都故城》一文,“据韶山纪念馆和罗仲言(罗章龙)回忆资料”,介绍了毛泽东许昌之行的详情: 

毛泽东等人乘车到达许昌车站后,因大水把铁路交通搞乱了,列车接应不上,故又停留。

是时,毛泽东率领几位青年到附近农村考察了约半天,归来后对大家说:“你们在这里等等,我们三人(毛、罗、陈)到许昌老城去看看。”

这里的“许昌老城”,就是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刘协迁都于许的许都京城,位于现今许昌县张潘乡古城村,离许昌车站18公里。此城于北魏时毁于兵火,仅存遗址。

那天,毛泽东偕同罗章龙、陈绍廉(休)步行前往。他们走过一条条泥泞小路,涉过许多沟畦河渠,好不容易到达古城村。

毛泽东等人在许都遗址徘徊良久,最后伫立四眺,怀古抚今,感慨万般,信口吟出了《过魏都》一诗(联句)……

这是该诗公诸于世的最早纪录。

03

毛泽东的许昌追忆

对于1918年的这次许昌之行,毛泽东本人曾有追忆。

房西华《毛主席视察途中会见纪登奎》(《许昌文史》第一辑,1989.3)一文,记录了1953年纪登奎转述的毛泽东谈话内容:

毛主席说他记得许昌的荷花很好,说的大概是建党前一、二年时,和一些湖南青年去北京,到这里因铁路坏了,临时停下,在一个小旅店里住,曾上城墙转了一圈儿,记忆中有许多荷花,开得很好,第二天铁路很快修好,就走了。

这段记录中,毛泽东并未提及张潘的许都遗址。 

许都故址

04

虚构性创作?!

中共中央党校胡为雄曾撰写《罗章龙忆毛泽东赠诗及二人联句诗是真的吗?》一文,通过研读沈世昌、 沈长胜论文,对《过许昌》联句诗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他说,1977年后,罗章龙在回忆文章中没再提及与毛泽东联句的事,更没有提及诗的内容。《椿园诗草》中也未收入或附录有关许昌纪行的诗。“所谓罗章龙与毛泽东联句而成七绝《过魏都》、五律《初登云麓宫》,已基本清楚不是事实。”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85E01OP0537M6SH.html

作者甚至如此推论:“罗章龙1977年接受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采访时,说自己与毛泽东联句而成七绝《过魏都》已成为历史的真实,即他确实说过这样的话,这是抹不掉的。他这种回忆不是记错的问题,而可能是有腹稿,属虚构性创作。

罗章龙是诗作者之一,这首诗经他本人记录而传世是不争的事实。 至于是否虚构性创作,不宜轻作定论。

05

关键的1987年

罗章龙1977年接受韶山纪念馆采访口述此诗,1979年公开发表的文章中,略去未谈。

为何直到1987年,才披露于许昌地区的文史资料?

许昌党史研究室退休干部陈书壮,在电话里向笔者介绍了该诗的流传过程。

1987年,为了纪念许昌解放四十周年,许昌党史研究室派出三个小组,分头进行资料搜集。

他参与的是第一组,去舟山群岛访问“许昌连”;

第二组到山东,寻访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的事迹;

第三组则去了北京,主要访问纪登奎和罗章龙。

这首诗作的相关材料,就是当时从北京带回来的。

陈书壮说:“最早的手稿是罗章龙的儿子,通过罗章龙的回忆,把这四句诗记录下来的。这个事是真的,应该是真的。”

正是在1987年,《过许昌》一诗通过许昌县文史资料公诸于世,其中转引的韶山纪念馆访谈录,就是从罗家带回的资料。 

罗章龙

06

罗章龙的确认

许昌党史研究人员曾对《过魏都》一诗的真实性进行过调查:

1993年5月上旬,我们致信罗老,询问1918年毛泽东和他联诗《过魏都》的始末。

5月13日,我们又致信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工作的罗平海同志(罗仲言)之子,询问此事。

5月20日,罗平海遵照其父的嘱托给我们回信说:来信收悉,前一时期家父因病住院,迟复为歉,现家父稍愈,他记得曾有此事……” (《毛泽东诗词〈水调歌头·游泳〉写作背景考》)

07

小结

《过许昌》一诗流传世间三十余年,生了广泛的影响力。作为毛泽东佚作之一,对它的关注与争议必将长久沿续。

可惜的是,该诗迄今未有权威的统一的版本。

各种选本自拟诗题,《过许昌》《过魏都》《许昌怀古联句》等等,在一定程度影响了诗作的推广。

句尾署名有多种样式,有的写“毛”、“罗”,有的写“润”、“宇”,也有写全名的。

诗作来源,没有一家能正确标注。

综上,此诗来源可标注为:周进勋《毛泽东1918年游许都故城》(《许昌县文史资料》第一辑,1987.10)转引“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1987年访问罗章龙的记录”

作为诗作产生地,期盼许昌有关部门能够公布从北京带回的原始材料,以推动更加深入的研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