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垃圾分类如何以常态化应对防疫抗疫

 无知一熊 2022-05-27 发布于广东
垃圾分类是关键小事,说其“关键”乃因垃圾分类逻辑贵在全民参与和分类处理,关系到社区自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供给的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和碳双控的实现,说其“小事”乃因垃圾分类仅仅是鲜为人知的逆生产之一且源头分类投放仅仅是居民举手投足之劳。
正因垃圾分类是关键小事,需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推动垃圾分类常态化。一方面要在社区自治项目中持续引导全面形成“减量、循环、自觉、自治”的行为规范,另一方面要在垃圾分类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简便易行和平战结合原则,制定平时和应急状态下皆可实施的垃圾分类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形成全民自觉分类和从容分类的局面,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发生什么突发事件甚至战争状态下,垃圾分类都照旧有序高效开展。


2000年爆发新冠疫情至今,防疫抗疫渐成常态化,是对垃圾分类常态化的一大检验。社会防疫抗疫增添涉疫垃圾需要特殊处理,为此,生活垃圾治理行业要专门处理防疫抗疫用品、核酸检测点废物、隔离点生活垃圾,协同处置入境口岸、检验检疫等部门查扣的涉疫垃圾和救治医院的医疗废物(包括生活垃圾),防范包装垃圾潜在新冠病毒传播风险,增加了垃圾分类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此外,垃圾分类过程也需要嵌入防疫抗疫措施,增加垃圾处理的工序、技术要求、工作量和处理成本,使垃圾处理程序复杂化。
总之,防疫抗疫对全民参与和分类处理都产生额外影响,主要影响表现在4个方面:人员组织、分类方法、设施设备调配、管理要求,其中,垃圾清运人员的管理、志愿服务人员的组织和乱扔垃圾的治理是几个难点,垃圾运人员的组织管理是堵点;具体困难主要有:
1)因足不出户和防止聚集等防疫抗疫措施,增大分类投放困难和志愿服务人员的招募难度;
2)因管控封控使人员进出受阻,导致垃圾收集、清运甚至末端处理人员不足,清运通道受阻;
3)因增加涉疫垃圾类,增加专门收集、清运、处理人员、设施设备、消杀、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等需求和特殊要求。
垃圾分类应以常态化应对防疫抗疫,但面对防疫抗疫渐成常态化,为保障垃圾分类工作有序高效推进,建议做好以下3方面:
1)制定方案。制定与国家、省、市防疫抗疫应急响应相适应的垃圾处理防疫抗疫方案,明确垃圾处理防疫抗疫任务和要求确保垃圾处理从平常状态迅速、平稳地切换到抗疫状态,提出具体的垃圾处理防疫抗疫要求。
设立疫情防控期间市级、区级和街道垃圾处理应急队伍和专门通道,延长分类投放时间或增加分类投放次数,确保分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确保防疫抗疫下垃圾分类不走样。对于居家隔离情况,指定专人定时上门收集。
又如要求涉疫垃圾专人收集、专车运输和尽量减少涉疫垃圾暴露的点、线、面,要求涉疫的可燃垃圾就近、及时焚烧处理,要求动物尸骸从卸料、冷冻储藏到后续处理工序实现全自动、无人接触操作,要求涉疫的厨余垃圾、粪污随到随处理,要求垃圾处理车间实行喷雾消杀等。
2)协同应对。启用“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同应对”的防疫抗疫体制,确保垃圾处理防疫抗疫与国家、省、市防疫抗疫应急响应相适应,确保各级部门之间、政企之间和企业之间合作畅顺,确保垃圾及时有序高效收集、清运和处理,充分发挥垃圾处理设施的防疫抗疫能力。
3)加强巡查。成立垃圾处理防疫抗疫巡查组,务实巡查疫情防控、设施建设运营、环境卫生和垃圾处理防疫抗疫方案的执行情况等,扎实推进垃圾处理防疫抗疫,防止疫情防控中涣散、麻痹、松懈、侥幸等现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