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融凄恻愤懑和慷慨激昂于一体的盛唐佳作——品读高适《燕歌行(并序)》并说说其主题

 810的老好人 2022-05-27 发布于广东

融凄恻愤懑和慷慨激昂于一体的盛唐佳作

——读高适《燕歌行(并序)》并说说其主题

作者/810的老好人

原文: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赏析:

    《燕歌行(并序)》是高适的代表作,同时也是盛唐边塞诗作的杰出代表。诗中虽然有凄恻之心、愤慨之情,却仍然昂扬着盛唐诗人积极向上、慷慨激昂的精神风貌,气势畅达,笔力矫健,实在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良篇佳作。关于诗歌的特色,名家们已有很好地论断,我在这篇赏析中想着重说一下本诗的主题。

对高适的《燕歌行》主题的探讨,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讽当时主帅张守圭的,有人认为是讽当时大将安禄山的,有人则认为是泛咏征戍之苦的……不一而足。限于知识,我自然不敢断论,所以我仅着重内容本身,把这首乐府长诗的主题分成两个角度四个方面:从征人(战士)的角度来说,一是对征人英勇无畏、敢于牺牲的战斗精神的肯定,二是对征人离家别亲、战守艰难的征戍生活的同情;从将帅的角度来说,一是对主帅不恤士卒、骄逸轻敌的行径的抨击,二是对良将贤帅的渴盼。下面稍作分析:

诗歌一开始就说到边关发生变乱,战士们奉召前往征讨。他们本来就英勇无敌,在皇帝的厚赏下更是意气风发,“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哪怕后来局势恶化,战况艰难,战士们仍然在“军前半死生”,毫无退缩,“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战火纷飞,战士们以死战明志,为国为家,拼尽全力,流尽最后一滴血。胜利固然能够振奋军心,失败却也绝不放弃,这种血战到底的精神,无论在那个时代都是最应该被肯定的。正是这种一往无前,绝不退缩的精神,体现了盛唐恢弘昂扬的人心状态,把保家卫国这一崇高理想书写得淋漓尽致,凛然可敬!诗人在诗中高度地肯定了战士们的这种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毫不吝惜对他们的赞美。也可以看出,诗人并没有把这场战争的失败归咎于战士们,只是替战士们的牺牲感到委屈,他们以生命去保卫国家,却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他们的付出、牺牲白费了。

诗人替战士们委屈,不值,自然也关注到了战士们戍关、打仗的艰难。且莫说面临着“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的真实困境,单单是战士们“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的心理感受就教人动容。血与火的战争,是要拿人命去搏杀的,遍体鳞伤乃至尸骨不存,都不足以形容战争的残酷。战士们离家别亲,远来这漫漫风沙的大漠孤城,长戍久战的生活,使得他们思乡思亲的孤独寂寞、更加难以咀嚼。更何况是看着身边亲密的战友一个又一个地倒下,而战争又不能断绝甚至向着恶化的情况发生着,他们的彷徨无助可想而知。诗人在诗中用荒凉萧瑟的环境描写,描写出了战士们的极端艰苦的生存环境,也渲染出了战士这种悲凉无助的心理困境,让我们感受到,支撑着战士们的,唯有保家卫国的决心。正因如此,诗人一方面对他们敬佩有加,一方面又寄以深深的同情,为他们感到委屈。

诗人认为,导致战士们面临这样的困境甚至最终咀嚼失败的苦果的原因,并不仅仅是环境的恶劣,胡人的势大和强暴,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主帅的不作为。一将无能,累死千军,更何况是为主帅者?领着数万、数十万兵马的主帅,其决策的不仅是一场战斗、更是一次战役、一场战争,只有奋死的士卒,没有给力的主帅,战争的天平会如何倾斜?主帅无能,累死三军,当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留下了千古唏嘘,如今三军用命,却受害于一个罔顾军情、骄逸轻敌的主帅,何尝不令人愤懑?于是诗人将他的怨愤倾斜于导致这场战争失败,导致战士们枉死沙场的主帅身上:“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身当恩遇常轻敌”,不顾军前战士死活,不顾战况成败,自己却在军帐中歌舞取乐,这哪是作为主帅的人可以做出的事情?在这里,我们不仅看不到决策千里,挥斥方遒,连最起码的对麾下将士的体恤都没有,更是亲自违背了战时禁令(战斗时是不允许在军中饮酒、歌舞作乐的)。在这里,我们只看到战士们在军前奋死搏杀,而主帅在军帐中淫乐的两个截然不同而又相当刺眼的场面,这种对比中,诗人又怎能不为战士们委屈,不值,又怎能不对主帅愤慨?

正因如此,诗人才渴盼有一个能带领战士们取得战争胜利的良将贤帅。他在诗篇的最后表达了这一愿望:“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沙场征战太苦了,要有像李将军这样的将领,才能带领战士们取得胜利。李将军是谁?李将军就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李广。飞将军李广不仅武力高强,箭术高超,更是能征善战,所向披靡,最重要的是,他爱兵如子,能与士兵同甘共苦。这样的将帅,才是战士们渴望的将帅。这样的将帅,才是不会辜负朝廷、辜负战士们的将帅!这样的将帅,能够体恤战士们的生死,能够先身士卒,能够激励士气,能够沉着应战,能够正确决策,能够挽狂澜于危难中!诗中一个“忆”字,说明现实中像李广这样的将帅在当前并没有出现,暗含着诗人的不满,也暗含着诗人的心思:朝廷要用人,就应该用像李广这样的将帅,不要把君恩随便给那些滥竽充数,又或者骄逸轻敌,不恤士卒的庸才。当然,或许还有点小心思,当时不受重用的诗人自身,总会有称为像李广这样的将帅的理想的,他何尝不是渴望朝廷能予以他重用,让他能像李广那样,能有一番作为。

总而言之,这首诗有对不顾战局、草菅士兵的主帅的讽刺、抨击,也有对英勇作战、舍生忘死的战士的肯定、讴歌,在同情征戍艰难的征人的同时,也渴盼良将贤帅的主持,虽有愤懑和凄恻,却不失慷慨激昂,在开元由盛转衰的历史大背景下,仍然书写着积极向上的军旅主题,表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仍有着盛唐气象,是唐代边塞诗的一首代表性佳作,值得深读细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