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南球 编者按 关于内动的理论,现在国内外有苦干看法。例如,有的说是"内气攻病区"而引起的,有的说是"大脑把运动支配权下放给下级运动神经"而引起的,日本则有人说"是脊椎运动点和体重重新分配"而引起的等等,众说不一。提倡太极功的林南琛老大夫据其五十多年的 实 践 经 验和研究,则认为动功的机制是由于动作造成胸腹内压改变而激起肢体运动的。这一理论令人耳目一新,不失其为一派动功。林老大夫已83岁高龄,但皓发 童 颜,身 体 犹健。本文就是他五十多年练功经 验 的结晶,论述精辟,简要易行,爱好动功者不妨一试。练此功时,可同时参阅《气功精选》林老大夫写的"逆腹式呼吸法"一文。 自从《修习太极功诀要》一文在1965年7月号《浙江中医》杂志上发表后,读者来信甚多,本文就是根据读者反映和近二十年来的实践经验在原文基础上修订写成的。 气功分静功与动功两大类,太极功是动功中的一种。我是个中医,练此功五十余年,现在83岁,身体犹健,跟我练功的人也都受益不浅。下面就介绍此功法。 一、行功前准备∶清大小便,吐痰浊,松开领头钮扣,适当调节腰带宽紧(腹肌紧张者宜略宽,弛张者宜略紧)。 二、预备姿势——太极式(图1) 口诀∶两足分立先收心,双手阴阳奠一身。 1。两足分开直立,宽与肩齐。2。张目缄口,静心松身。3。双手阴阳掌上下相印(即两掌相合),五指平 伸在掌外,两拇指各靠拢两食指,两手中指互落在两内关穴上(图1)。 4、双掌端正在胸前,距膻中穴约2寸。 说明;祖国医学的阴阳学说在理论上代表很多相对的杂西,认为阴阳平衡失调了就是疾病。这里双掌上下相合,下为阴,上为阳,成阴阳掌,取太极式,端正在胸前,首先成为体态健康的象征。三、肩息 口诀∶心平气和肩息始,双掌阴阳左右圈。 1。由准备姿势,左手侧上举,手心向下,同时右手侧下举,手心翻向上,两手心斜相对如抱球状(图2)。 2。两手同时交叉划圆圈,手高不过头,低不过膻中穴(图3),反复进行。这就叫做太极圈,左右交叉划一次圆是一回合,一次可做50至100回合。 3。太极圈就是两手划圆,也象两掌心夹有一球,揉来揉去。 4。所谓肩息也可以叫做膈息,就是通过肩白转动,促进内部膈肌运动。古人所说"气由两肩(臼)收人脊骨。贯于腰间(命门)",就是指肩息而言的。 古人所谓下丹田、后丹田、命门等,实际上是指腹腔;所谓膻中、中丹田等,则指胸腔,还把胸腔、腹腔比做风箱("橐需"),认为用肩白转动就能使风箱充气("抽添")。所以肩息练得好,可以带动肩胛骨,激起内部膈肌与肋间肌运动都激化起来,使胸腹腔阴压增高,从而推动四肢不由自主地动作起来,引起手舞足蹈现象。 5、肩息要在心平气和情况下,两手匀缓地交叉划圈。圈呈立体扁圆形,不可偏前。 四、胸息 口诀;肩息式微增胸息,起势无疑有百益。 1。肩息最后一回合,左掌落定时,两脚尖稍内扣,成内八字形;两臂屈肘环抱于胸前,两手心向下,五指平伸,两手指尖相距约5厘米,也略成内八字形,故此势称"四掌内八字桩",简称"四八桩"(图4)。 2。与"四掌内八字桩"形成的同时,随即沉腰坐胯,两膝微屈。此姿势称为“太极功起势”,胸式动作即白此式做起。 3、两臂一面翻腕、使两手心相对,一面微屈肘缓缓稍前仲,高与肩齐,与此同时两膝也随之微微升起,但不要伸直,上体也缓缓升起(图5)。 4、伸举毕即徐徐缩降,恢复原来姿势。但在缩降时两臂必须适当将两侧胸膛夹住徐徐放松,放宽而下(图6)。夹紧程度视胸膛丰满程度而定。 5、如上反复进行,一起一落为一回合,每次可练50回合左右。 6、两臂前伸,身体升起时,两手心相对,缩降时两手 图5 伸臂升体 图4 四掌内八字桩 图6 缩降时夹住胸膛 心则向下,指根着力,这也是不同于一般太极拳起势的地方。 7.胸息就是抑掌动作,像抑着有弹性的肋弓一样(身体饱满者就不必夹着胸膛缩降,只是收功必要时用它一下)。 8.肩息为初步功,练若干日(一般两星期为一单元,以下同),如果得法,顺利转入"四八桩".沉腰坐胯的时候就会略觉有气贴背,上肢已可微动,但毕竟微弱。此时还必须接着练胸息。胸息既能在初期起发动动功的作用,又能在后期起平息收功的作用。 五、腹息 口诀∶四掌上下内八字,沉腰坐跨若有是。 若有若无且莫亟,站桩运手起腹息。 1。腹息动作即太极拳的定步云手,两腿不离原地做云手动作。 2.接前式两脚分立如肩宽,脚尖改为向前,恢复原来的太极势桩步,详见本文二的准备姿势。 3.左脚向右脚靠拢一些,靠拢后两脚相距约半市尺,同时两腕十字交叉于胸前。 4。右臂转向侧后方,左臂平举于胸前,手心向胸,开始做这样的太极拳云手动作(图7),即用腰腹带动头肩背臂手左. 右运转,头肩背臂手本身都不动,保持笔直;两臂微屈前举,左转时左掌在下,右转时右掌在下,臀部尽量保持稳定。这样运转"绞腹",就容易触动神经,激化腹肌运动。 5.两足直立如肩宽,称为桩步。不及肩宽(约为肩宽的三分之二),称为便桩步。云手以便桩步定位进行,也可以移步进行(图7)。 6.本来膈肌运动就能牵动腹壁,但幅度不大,强 度不足。站桩与定步云手则能充分锻炼腹肌。如 能 把 肩息,胸息、腹息坚持下去,不久就会感到腹壁发生颤动,四肢摇战。因为胸腔腹腔的阴压增高,好像风箱打风一样边 抽 边添,使呼吸发生变化,成为逆腹式呼吸了。 7。肩息、胸息可以在平坐时进行,而腹息则必须以"四八桩"姿势进行。两臂一左一右运送一次为一回合,每次可做50-100回合。 六、配套练习 口诀∶ 套路十三势,势势可成功,单演与合成,左右无不通。手眼身腿步,一般略不同;沉腰贵背直,胯正处处神。 1。所谓配套练习,是指在肩息、胸息或腹息动作中任何一息引起内动时就可以结合着练太极拳 (任 何一种太 极拳)。 2.既动之后,每次站桩或练架,必然再动。这时每天或两天可配合选练太极拳的一个或两个单势动作,带气练功。这时会感到内气鼓荡,四肢颤动,功夫很快提高。 3.太极拳动作柔和匀缓,很适于练太极功。任何一种太极拳,全套练熟后也可练全套的反架(即左右颠倒过来,向左变成向右,方向改变,动作不变)。 4.配合行功至相当时,僵劲渐除,动作驯和,这时可集中意念于腹腔动荡。这样久久练习,纯熟后,机 能 变得 灵敏,便可听凭意念指挥,要动就动,要静就静,动静自由,随心所欲。 5.配套就是贯彻气机流畅问题,也不无一些技巧。现在全国流行的太极拳架式都可以成为练功的套路,不过应注意几点;①不作仰头、俯首、驼背、折腰动作;②五指平伸紧靠,出步齐肩裆;③下势不宜低,蹬脚拍脚不可强使劲。动作特别强调背直,胯正。背直则顶、项、腰脊骨节若柱,上身不至倾斜,偃仰,再加胯正,好像一根横档, 尤 便于平进,平转。两胯排正,吃进,就容易得气;越正,越进,则得气越大。 6.练功时动作如何配合呼吸,这是一个大问题。现在,太极拳国内外盛行,多以为练拳动作要配合呼吸。我认为这是多年来一个大错误,应该纠正。动作尽管有开合,但人为的呼吸也不可能完全会跟动作合拍。这道理本文不拟详说,本功只要求做到下列几点∶ ①呼吸一任自然,到时候会自然发生变化,变为逆腹式呼吸; ②其次要求在一式一式动作中,上步、出步都严格凭肩裆;可以采取桩步(有时用便桩步)、马步、拗步(即弓箭步),以便做到定胯,落胯,带胯,但半弓半马步则不相宜;③要避免两足双重,弓步应注意"攻足",宁可膝过足趾。另外,还要做到“足实手低,足浮(略浮)手高。” 7.胸腔、腹腔阴压高时会引起四肢动起来。胸腔阴压偏高,上肢就动得比较剧烈。腹腔阴压偏高,下肢就动得比较剧烈。下肢有负荷(负荷着躯体),初学的人不习惯,不灵活;或练得不得法,都会引起挥拳奔窜,甚至绞脚跌跤。这时不必惊慌,只要保持胯正,轮流虚着一脚,便可安然。内动时腹腔阴压渐高,小腹会产生吸引力,把虚着的腿脚吊起,或吊紧良久始放,或亦吊亦放不停,引起踵息————即劈劈拍拍两脚不停踏地有声。腹力再大时,一不留心,两脚双重(即两脚未分虚实),说不定也会被全身吊起(即从内部来看好像全身被气吊起来,从身体外形来看就是腾跃起来)。但也不必张惶,只要保持胯正,便可整体轻腾,跃进跃退自如。两脚不双重时,引起踵息的可能性大,引起独足腾跃的可能性小。 8∶本文沿用针灸穴位的名称有二∶一是指人体外表的部位,二是指各该部的皮肤与肌肉(肌腱)的末梢神经。 七、结论 动功是借外面动作激惹膈肌、肋间肌和腹肌有节律地扑动,从而促进呼吸发生变化。变化后的呼吸成为真正的逆腹式呼吸,性质既属不同,而其气体代谢功能自亦优异,很有保健、治疗价值。 三息动作都是许多先辈在实践中累积的经验,是行之有效的基本动作,看似平凡,不可轻视。腹息修习若干日后,四肢如仍未抖动,或抖动轻微,可在心身松静地练习套路或站桩姿势中采取下列措施之一增强引动。 1.将手指头仰高,这样收紧两侧胸膈以上心、肺、心包的手三阴,尤其手厥阴经络,可使气贯指端轧轧作响,上肢也就动了。膈肌先动,徐徐推动腹肌,对进行配套功夫比较有利。 2.端正两胯,坐实,吃牢,这样也就收紧腹腔以上足三阴尤其是足少阴经络(旧说下丹田范围),恰到好处,脐腹无不扑动,甚至下肢也要跳跃轻腾起来。 3.逆腹式呼吸开始,膈肌、腹肌扑动初期,可能出汗,嗳气,放屁或呻或吟,若笑若啼,出现鼻搐身踊、手舞足蹈或双跃或趺踟等外动表现,花样不同,或多或少因人而异。这是生理上呼吸节律改变引起的,称为呼吸性四肢运动,都是必然的现象。思想上有了准备,在配套循轨进行中就不难予以适当排除与控制。八、收功 1.通常配套结束,一般收功后再退一步,两足靠拢直立,拇指横掐劳宫穴,握拳垂臂,吞咽口津一口(或不吞咽),便可收功。纯熟以后,随时稍稍示意,不用动作便能很快收功。 2.万一扑动不止,跄跄窜撞,可分别采取下列一种或两种措施∶①进行胸息动作,或哈哈大笑连笑几声;②两手握拳分别贴在背后三角肌上进行蹭蹈挞跳,一面引吭高歌;严重者话多心烦,务由两人挟同踏哒谈笑,亦不难平息下来。 (1983年10月写于上海雁荡路31号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