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忠勇而取信,以孤直而授用,闲话大明重臣——杨溥

 梦想童年594 2022-05-27 发布于江西

大明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学士,领礼部尚书衔,赠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明初内阁重臣——杨溥。

文章图片1

杨溥

杨溥是明初“三杨”中以品性而著称的贤臣。如果说杨士奇侧重行政能力,杨荣偏向战略谋断,那么杨溥则是三人中典型的老好人。一般史书夸人,实在没什么可以夸奖的时候,便会拿品德说事,这也侧面说明了“三杨”中杨溥的政务能力,属实一般。

但是杨溥之所以能够进入“三杨”,原因就是君主需要杨溥这样的人存在。除了杨溥有所谓的“雅操”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杨溥的绝对忠诚。因为忠诚,皇帝需要杨溥在核心决策圈里有话语权;也因为脾气好,皇帝需要杨溥在牛人汇集的内阁中充当润滑剂,保证大明的决策机器通畅运转。

品学兼优,却看似出头无望

杨溥出生于洪武五年,湖北石首人。杨家是当地的大家族,亦农亦商,家境还算殷实。据说杨溥的祖父曾先后收养了十几个流浪儿童,并且都养育成人,助其成家立业。这么说来,杨家素有行善之风。

到了杨溥父亲时期,家族产业进一步扩大,人丁也越发兴旺,这在元末乱世时,其实是非常不易的。据说杨溥父亲曾经替一个商人保管千金,后商人亡故,杨溥之父主动找到商人遗孀,将银两还回。

文章图片2

明代市井

这件事说明两点:第一,杨家人很有契约精神;第二,杨家人不差钱。史书常赞杨溥廉洁奉公,孰不知就是得益于这样的物质基础和优良门风的熏陶。毕竟老话说的好:仓禀实而知廉礼。

杨溥书读得很好,26岁的时候就是湖广乡试的解元,次年便考中了进士,二甲第三,全国第六。这个成绩是相当好了,因为客观来说,科举考试全国前十名,其实力相差得都不大,最终排名往往有政治因素和运气成份的影响。

对了,这一年是建文二年,“三杨”中的杨荣也是这一年的进士,杨荣的成绩是全国第五。所以严格来说,杨溥和杨荣是有同年之谊的,并且二人还是同岁,还一起进了翰林院做编修,当然杨士奇也是他们在翰林院的同僚。

文章图片3

科举榜文(清)

封建王朝时期的官员是讲派属的,尤其以师门,乡谊和科考年份来拉关系套近乎。所以杨溥,杨荣,杨士奇的这层关系,为以后三人一同在内阁效力,奠定了良好的人际基础。

朱棣的“靖难”成功后,翰林院的这群年轻官员们,几乎是第一批向朱棣表示归顺的。年轻人嘛,有理想有激情,做官时间也短,对建文帝朱允炆自然不会尽愚忠。当时翰林院一大批人得到了朱棣的重用,比如杨士奇,杨荣,解缙等人,都被朱棣选为了自己的政务顾问,也就是后来内阁的雏形。当时一共有七个人入阁,却单单没有杨溥。

因为杨溥走了一条和其他人都不一样的道路:服侍东宫。永乐初年,朱棣任命杨溥为太子洗马,侍奉东宫太子朱高炽。

文章图片4

朱棣

到底是成为现任君主的幕僚好,还是成为太子的心腹好?这个答案不一定。但放在永乐初年的时候,我相信你一定会希望自己能待在朱棣身边。因为太子朱高炽的储君之位并不牢靠。更何况朱棣刚刚即位,身体看起来孔武有力,而朱高炽却身材臃肿,体弱多病。

有时候不得不佩服朱棣的识人之术,你看朱棣挑选的入阁七人名单,要么有才学,要么能干活,成材率都极高。这也再次证明了,杨溥的能力,确实不算出众,不然以朱棣的脾气是绝不会屈才的。

永乐时期杨溥的事情,确实乏善可陈。因为即便是朱棣离开京城让朱高炽监国,决策团队也仍旧是朱棣身边的那几个人,太子的幕僚实在是插不上话。杨溥虽不能说是默默无闻,但比起这时杨士奇的指点江山,比起杨荣的随驾出征,确实是暗淡很多。

文章图片5

明代官员

但杨溥有自己的路要走,因为很快他就会遇到自己仕途上最大的一次磨练,而这次磨练也将成为他日后入阁成为几代君主近臣的重要政治资本。

十年一剑,用苦难搏出未来

永乐十二年,朱棣北伐归来,朱高炽因为迎驾迟缓,惹怒了朱棣,再加上汉王朱高煦的煽风点火,朱棣决定好好敲打一下太子朱高炽。最直接的法子,就是对东宫的人下手。杨溥被关进了锦衣卫的诏狱。

朱棣的发火不是没由来,因为他最大的顾虑就是怕有人架空他的权力。朱高炽常年监国,又有东宫之名,朱棣其实是忌讳的。朱棣要敲打儿子朱高炽,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在找茬,可偏偏这种事情谁都不能说破。朱高炽本来就对自己老爹有心理阴影,现在东宫的幕僚被问罪,朱高炽更是一句求情的话都不敢说。

文章图片6

朱高炽

从永乐十二年入狱,到永乐二十二年朱高炽登基被赦免,杨溥在诏狱待了整整十年。锦衣卫诏狱,明代无数朝臣的梦魇,杨溥又是因为皇帝的震怒而进去的,其待遇是可想而知的。

这十年,对杨溥来说,是失去的十年。十年间,杨溥的长子,两个弟弟相继去世,家中产业凋零,孤儿寡母难以为继。杨溥仕途中断,前途未卜,朝不保夕。这十年,也是杨溥收获的十年。因为杨溥在狱中仍然刻苦读书,不孜不倦,把经书典籍都通读了数遍。

在监狱里读书,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在能够放下对第二天命运未知的恐惧,全神贯注到阅读之中,并且钻研有悟,这样的心态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了。以致于当时诏狱里的狱卒和犯人,一度以为杨溥精神不正常,而杨溥却总乐呵呵地劝狱友们要平常心。

文章图片7

古代牢房

杨溥是怎么做到的?我的理解是因为他对太子朱高炽的忠诚。与当建文帝朱允炆的臣子不同,杨溥从永乐初年就来到了朱高炽的身边,陪伴了朱高炽十余个年头,二人建立了深厚的主仆之情。此为义。朱高炽虽然地位不稳,但毕竟有太子之名。太子是什么?是国本。服侍国本就是对朝廷尽心,对百姓尽职。此为忠。

杨溥心里一定是有一份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是在替太子受过,是忠义之举,并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儒家士大夫的文化信仰,有时候是可以给人无比勇气的。

对于杨溥而言,他进了诏狱只有两个结果:要么生,要么死。如果身死,一切无须再提;如果是生,不论是官复原职还是罢官充军,只要朱高炽还是太子,杨溥知道自己终会再度被启用。而是生是死,其最后的结果全在朱棣的一念之间,杨溥和朱高炽都无法左右,既然如此与其惶惶不可终日地等待,倒不如为了以后再度启用而做准备。

文章图片8

故宫

那么就读书吧,唯有读书,既能安定杂乱的心绪,又能提升自身的素养,赌一个来日可期。

我相信朱棣一开始肯定有杀杨溥之心,因为他连大才子解缙都能杀,杨溥的才学比之解缙又如何?说到底,杨溥在朱棣眼里终究只是儿子身边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但当他听说杨溥在狱中勤勉读书的时候,朱棣开始陷入了沉思。他发出了两道旨意:继续关押杨溥,善待杨溥。

这个时候的杨溥是不幸的,因为在朱棣的有生之年,他将要把牢底坐穿,难有出头之日;同样他也是幸运的,因为朱棣读懂了他的忠义,并决定把他留给自己的太子。至于其他的事情,就看杨溥自己的造化了。

文章图片9

明代皇帝出巡

同样读懂杨溥的,还有太子朱高炽和皇长孙朱瞻基。杨溥用十年的囚徒生涯,换来了父子两代君主的投桃报李。

苦尽甘来,以时间来证其才

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在北伐归途中驾崩,同年八月太子朱高炽登基即位,是为明仁宗。杨溥也终于迎来了人生转折点。

朱高炽一登基,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杨溥放了出来,登基第三天便授予杨溥翰林学士的官职。这个时期,杨士奇,杨荣等人已经久在内阁,论资历经验,杨溥是远逊他俩。但朱高炽是念着杨溥好的,创建了一个弘文阁,让杨溥来主导阁事。

文章图片10

朱高炽

弘文阁是明初存在时间非常短的一个机构,甚至我们在正史里没有找到这个机构的明确职能。从实录中朱高炽和杨溥的一些谈话中,我们才隐隐知道弘文阁大概有两项特定的职责:负责经筵搜集民间情报

所谓的经筵,你可以理解为皇帝和大臣的政治学习会议,明代相当长一段时间,经筵都是由内阁阁臣和翰林院主持的,研讨的东西往往都是切合时局的。而搜集民间情报,似乎又有点谍报性质。

那我再告诉你,弘文阁的成员,包括杨溥,很多人是持有密章的。所谓的密章就是能够直接给皇帝上密疏,除皇帝之外其他人都不得打开。

说白了,弘文阁在职权上,和内阁,锦衣卫是有部分重合的。

文章图片11

故宫

朱高炽为什么要创立弘文阁?我觉得皇帝是想组建一个独立的系统,独立于现有的官员和机构,一个完全听命于他的班底。因为即便朱高炽监国多年,朝堂上留下来的也基本是朱棣的老人,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朱高炽在“去朱棣化”。而为朱高炽坐了十年牢的杨溥,无疑是朱高炽最放心的主事人选。

如果不出意外,假以时日,弘文阁很可能会发展成一个庞然大物,甚至能够与内阁分庭抗礼也未可知。可惜朱高炽天不假年,在位仅仅一年便驾崩了,而继任者显然并不看好弘文阁。

洪熙元年,明仁宗朱高炽驾崩,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同年,罢设弘文阁,杨溥升为太常寺卿,被朱瞻基纳入了内阁。

文章图片12

朱瞻基

朱瞻基撤销了弘文阁的理由也很简单,老爸朱高炽走得太突然,自己还没有组建成熟的班底,不管是弘文阁还是内阁,都是老爸和爷爷的人,用起来没什么区别,就不用多此一举弄个弘文阁这么“不伦不类”的机构出来。

但内阁里又都是爷爷辈的老人,那所幸把杨溥放进内阁里去,起码杨溥为父亲坐过牢不是,是值得信任的。这么说来,杨溥的一场牢狱之灾,的确为他日后的政治前途,助益良多。

但即便在宣德初年杨溥入了阁,在官职上依旧属于后起之秀,在内阁也没什么话语权。再加上中间杨溥因丧母回家守制四年,所以我们在宣德年几乎没有看到杨溥有什么作为。

文章图片13

明代官员

到了宣德九年,杨溥由太常寺卿升为了礼部尚书,仍以学士身份在内阁当值。当然,这个礼部尚书是虚职,有头衔有俸禄,但没实权。第二年,朱瞻基驾崩,九岁的明英宗朱祁镇即位。

朱瞻基是在宣德十年正月初驾崩的,同月十五日,内阁的老前辈蹇义病故,此时内阁只剩下了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

到这个时候,“三杨”内阁正式成型,杨溥也终于和杨士奇,杨荣并驾齐驱了。为了走到这一步,杨溥比其他两个人多花了整整二十年。

忠孤廉洁,其地位无人可撼

三杨的分工其实很明确,杨士奇总领全局,杨荣主打军政要务,杨溥主要是抓文化工作。 杨士奇后来是变得越来越油腻,越来越老油条;杨荣能干活,但脾气也大,直来直去容易得罪人;偏偏是杨溥,性格好,脾气也能忍,有时候下面的官员冲撞了杨溥几句,杨溥也是一笑置之,并不介意。

史书说杨溥走路的时候都低着头沿着马路牙子走,平时也没什么社交活动,还特别强调一句杨溥这个人没城府。

文章图片14

明代官员

一个官居正二品的大学士,在内阁当值的礼部尚书,要是说没城府,我是不信的。不管“三杨”如何能干,如何有威望,毕竟是牢牢控制着内阁,总有眼红的人。要是没城府,早不知道死多少回了。

杨溥的所谓没城府,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政治姿态。杨溥只传达一个意思:我是皇帝的臣子,除此之外,不是你们的朋友,更不是你们的派系领袖。这个姿态是要传达出去的,当时英宗年纪小,那么只能传达给一个人——太皇太后张氏。

老太后是个洞察世事的老太太,毕竟是朱棣的儿媳妇,现在她的孙子做了皇帝,老太后的政治份量可想而知。当时宣宗驾崩后,内阁其实是希望老太后出来“垂帘听政”的。但老太后以后宫不得干政为由,婉拒了,一心一意扶持自己的孙子。

文章图片15

太皇太后 张氏

但老太后真的就不干政?并不是。

当时朝廷的大事小情,都是由内阁拟好建议,然后统一转呈给老太后过目,老太后这说没问题,政务才能具体交给六部施行下去。

如果你仔细看史书里描述,你会发现老太后经常找“三杨”谈话,但和杨溥聊天的时候,内容总是回顾永乐年的革命友谊。老太后是朱高炽的媳妇,自然知道杨溥当时为自己丈夫受了多少委屈,两个老人总是聊着聊着就一起抹眼泪。

这是真正对自己人说的话。对于老太后而言,皇帝年幼,她需要杨士奇的政务能力,需要杨荣的判断力,更需要杨溥这样的绝对忠诚。

文章图片16

故宫

杨溥的没城府,老太后看懂了,杨士奇和杨荣也读懂了。所以即使在“三杨”内阁中杨溥的存在感并没有这么高,即使杨溥在政务上并不时常发表见解,更多的是默默做事,但谁都不敢轻易得罪杨溥,因为说白了杨溥是皇室在内阁的线人,是皇室最信任的人。

而杨溥除了对皇帝的绝对忠诚外,偏偏个人品德也非常高尚。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杨溥的儿子向杨溥告状,说自己路过江陵时,江陵知县范理对自己招待不周。之后杨溥暗中考察了范理,发现其品行皆佳,居然推荐其升任为德安知府,之后是福建右布政使,贵州左布政使,甚至是南京工部侍郎。

而范理在杨溥为官之时,从不向杨溥登门拜谢,直到杨溥去世后,才悲痛大哭。此事一时传为佳话。

文章图片17

朱祁镇

一般来说,官做到杨溥这个份上,多少总有些把柄在,摊子毕竟大了,不可能面面俱到。后来王振要打压“三杨”,就是从三人的亲朋好友中去找突破口。杨士奇,杨荣多少都受到了影响,杨士奇更因为儿子犯法的事情威望尽失。

可偏偏就是杨溥,王振费尽心思,就是找不到突破口。后来杨溥更绝,直接让自己的儿子辞官回乡,自己只身留在朝堂之上,为的就是堵住世人的嘴。

我们在发掘杨溥墓的时候,打开棺椁,最后只发现了杨溥的随身衣物以及一个锦袋。当考古人员兴奋地打开锦袋时,却只发现了杨溥老年时掉落的六颗牙齿。

封建王朝位极人臣的官员,能够简朴如此,确实令人感慨颇深。

结言

正统五年,杨荣病故;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张氏薨;正统九年,杨士奇离世。从正统十年开始,随着英宗的长大和王振的跋扈,杨溥其实已经渐渐独木难支了。最明显的就是皇帝有时候召开内阁会议,却独独不让内阁首辅杨溥参与,并美其名曰照顾其年迈。

文章图片18

三杨

正统十一年,几次主动提出辞呈而未获准的杨溥,终于病逝在任上,享年七十五岁。随着杨溥的驾鹤西去,也宣告了大明一个时代的完结。从此以后,我们很难再看到明初君臣一心的和睦场景,取而代之的是皇帝和大臣,宦官与大臣,大臣与大臣,永无休止的政治斗争。

也就在杨溥逝世后的第三年,“土木之变”爆发了。从某种角度来说,这里面也许真的存在某些因果之说吧。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朝史暮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