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基础之药方的加减化裁:药方没效果,先别怪病难治和药材劣质

 幽默的数据线 2022-05-28 发布于上海

古人制定药方的精义,细致高妙、精致详尽,不可思议。因为他们会仔细地观察疾病的情况,辨别经络走向,参考药性,斟酌轻重。他们对于自己所治疗的疾病,不会出现丝毫的差错。所以不需要使用奇特的药品和与众不同的技术,对于日久顽固难治以及艰难危险的疾病,一旦用药就会有神妙的效果,这已经是汉代以前的情况了。

然而老百姓的疾病,不可胜数,如果给每个病人都制定一个药方,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呢?所以古人就发明了加减的法则,病大致相同,只是表现出来的症状可能有所不同,就没必要另外制定一个药方了,只要在原来药方的基础上,按照病人当时症状的不同来进行加减即可。

像《伤寒论》里面,治疗太阳病用桂枝汤,如果出现项背强,就用桂枝加葛根汤;出现喘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服药后脉促胞满,用桂枝去白芍汤;变成恶寒,用去白芍加附子汤。这是按照每味药的特性来加减药方。

如果用的是桂枝汤和麻黄汤的各一半,则是用两个药方来进行加减。

如果用奔豚(气从少腹上冲至胸)汤加桂枝,就叫做加桂枝汤,这是按照药量的轻重来加减。然而一两味药的加减,虽然不改变原方的名字,但一定会明示其中加减的药。

如果桂枝汤用两倍的芍药,再加饴糖,那就不叫桂枝加饴糖汤,而是叫建中汤。方中的药虽然基本相同,但药义已经有所区别,那么确立的名字也会不同。

古代制定药方的方法这么严谨,后世的医生不知道其中精义,却又想假借用古的名义,只取用古方中的一两味药,就说成是古代的某个药方了。

就像用了柴胡,就把药方叫做小柴胡汤,却不知小柴胡的力量,其实全在于人参。

用了猪苓、泽泻,就把药方叫做五苓散,却不知五苓的妙处,其实专门在桂枝。

去掉古方中重要的成分,然后掺杂其他成分,却仍然按照原方来看待。用了没有效果,还不知道自我反省,有的医生归咎于病,有的医生归咎于药,认为古方不能治好现在的疾病,悲哀啊!

即使真的知道疾病的来源,用的也是对应的古方,但搭配支离零乱,怎么会有效果呢?他们于是互相告诫,说古方不好用,却不知是因自己完全没有领悟到古方的精义。所以用这样的药方来治病,非但毫无益处,反而有害处。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说:要是认识的病情与古方相合,就按照古方的搭配和分量来使用;有其他症状,就根据古法来加减;如果不能完全相合,就根据古方的方法,将古方中用到的药,取用对症状有好处的,去掉对症状有坏处的。一定要使得每一味药都对症,自然就不会违背古人的方法,所用的药方也一定有比较好的效果!

资料来源:《医学源流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