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振华 | 华灵中学背后的故事

 天下孝义人 2022-05-28 发布于北京

往期回顾 

·  李家庄席子销路宽

·  我的父亲马玉芝

作者:薛振华
老实说,我对华灵中学的情况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为了弄清真相,连日来,我冒严寒、掠霜雾,穿背巷、进社区、拾台阶、登高楼,先后访问了靳荣焕、郭崇祥、王杰、冯法英等几位老“华灵”毕业生。他们年龄最小的90岁,最大的94岁,都是步履艰难、耳聋眼花、记忆力衰退的老人,好在有他们儿女的热情帮忙。一日,郭崇祥的大女儿打来电话说:“我妈写下半页稿纸,有几位华灵老同学和《华灵庙战歌》的歌词'高山青青麦穗黄,山上山下运军粮,有的借给没的用,秋后给你还二成’,还有几句想不起来了。”据此,我只有依据张定宇、张鸣和二位先生提供的资料,编写了此文。

华灵中学概况述略




山西省立华灵中学,于1942年秋,国民党山西省政府为了纪念24烈士的英雄壮举,投资10万元,在孝义旧城仓巷的文庙、城内完小建造、成立的。它是一所全公费的正规中学。先后招收了13个班,每班50人,共650余人。学生来自山东、湖北、安徽、大同、五台、定襄、绛县、河津、孝义、汾阳、文水、交城等地。

学生相当于二战区士兵的待遇。穿军衣、吃军粮、一切生活用具均由学校供给。学生以学文化为主。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史地等基础课,兼有几门副科。教师质量较高,百分之九十是大专毕业生,来自北大、北师大、清华、金陵、同济、复旦、辅仁和山西政法学校等名牌大学。第一任校长杨怀丰,第二任校长是彭阶平(亦名彭兆泰)雁北广灵人。曾任二战区长官司令部秘书。
学校条件十分简陋、艰苦,设备没有图表、仪器,更没有桌凳。学校给学生每人发一个小马扎、一个图板,上课时,学生把图板搁在大腿上,就顶桌凳。住宿是在文庙的爷爷殿里打通铺。吃饭一般是小米焖饭,每星期改善一顿伙食,吃一顿白面“河捞”。
华灵校友栗如椿生前手绘学校原址印象图
华灵中学办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有严格、完善的规章制度。学校设校长办公室,主管学校重大事宜。下设教务处、军训处、训育处、事务处、医务室、马车队等。
教务处主管教学和学生学习。另有一节政治课,除讲一般政策外,还有《物产证券按劳分配》、《兵农合一》等。
军训处,设军训主任、军训教官。军训课程有队列、射击、战斗、野战、挖战壕、做掩体等训练。有步枪400支、机枪5挺、掷弹筒10个,专供训练用。学生还要协助地方政府征粮、站岗放哨、背运粮食、夜间突查户口等。据下令狐村退休老教师张象棠讲:“华灵中学为躲避日军的干扰,曾有一度迁至下令狐的羽沟,道教元兴观庙内。每天早晨能听见滴滴滴、哒哒哒的起床吹号声,在打谷场上一二三四的跑步操练声,有时还听到巴巴巴哒哒哒的步枪、机枪打靶射击声。”
训育处。有训育主任,着重抓学生的品德教育,处理有关伤风败俗、破坏道德的不良行为。重点还抓行动纪律,严惩破坏校规、校纪、校风和粗野不服管教的人和事。
学生自治会。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组织各种课外活动,有课余剧团、歌咏队、篮球队等。演出戏剧、话剧、大合唱、诗歌朗诵等。
马车队有骡马30头、铁轮车2辆。分编三组:搞运输、驮柴炭、推米磨面等。
学生每天出早操,还要开“朝会”,背诵孙总理的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自由平等。积四十年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 ,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

华灵中学人才济济




山西省立华灵中学,1942年至1945年在孝义,后迁至平遥、榆次。1948年和太原中学合并(现在的太原五中)。
在孝义的四年间,为孝义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解放初期,用人多、人才缺。华灵中学的毕业生和肄业生,一度成为香饽饽。1950年全县11名联合校长中就有7人,480名教师中就有近400人,占全县教师的80%,是华灵毕业生为恢复孝义的教育工作,起了积极作用。在孝义的教育界、科技界、工商界、农业界、医卫界等。有工程师、农艺师、技术员、讲师、医师、副教授、教授(包括在台湾、日本、美国的)就有220余名。有地师级、县处级、科局级领导干部80余人(大部分被吸收为共产党员),如家在旧城的樊明德,华灵中学毕业后,又考入唐山铁道学院,25岁就担任了太原铁路局临汾工务段段长,是国家级铁路工程监理工程师,1953年入党,曾参加过“介西线”白壁关大桥的设计,担任副总后,于1988年领导建设了“孝柳铁路”,被命为省级司法技术监理专家,是楼东集团6公里铁路专用线和4个800米长的上货站台设计者。有曾任过初、高中教师、孝义中学副校长、市政协副主席郭锡麟;有任过小学教师、担任过孝义跃进剧团导演、编剧、县政协副主席张思聪;有参加过抗美援朝,转业至大连市金州区党委宣传部的苏尚彬;有华中毕业又考上太原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分配到河南省冶金设计院的黄斌等等。他们在各条战线上,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华灵中学的由来




华林庙在我省乡宁县以北,12里的店儿山上。山高地险,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是晋南运城大地通往晋西南的重要关隘。国民党山西省政府西迁至吉县克难坡后,机关、学校、部队都集中在吉县、乡宁两县,所需粮食都要从山下的新绛、稷山县供给。所以这又是一条重要的运粮通道。驻扎在汾河谷地的日军,深知华林庙位置之重要,多次派兵进攻和偷袭。
华林庙战役纪念碑
1941年12月,天降鹅毛大雪,在日寇北支队派遣部队,铃木大队长的率领下,近400名日军,翻穿羊皮大衣,以白雪为掩护,于9日凌晨偷袭华林庙,他们像蝗蜂一样向华林庙阵地扑来。早有准备的某部8连24名勇士,每人腰缠10颗手榴弹,把拉线连在一起,制成“人体活炸弹”。待敌人逼近阵地时,24名勇士分成三组,奋勇冲向敌群中,在彭连长高呼“拉火活炸弹”的令下,顿时一连串的活炸弹轰然齐发,响声如雷,火光冲天,映红了华林庙的山山岭岭,上百名敌人血肉横飞,我24勇士与敌人同归于尽。敌军以400人的代价结束了此次华林庙偷袭,从此再不敢上华林庙。为了纪念24壮士“汤火 可蹈、白刀可履”的英雄壮举,国民党中央向全军发出了嘉奖令,阎锡山亲自撰文和书写在纪念碑上。
战斗的第二年,国民党山西省政府将华“林”庙改为华“灵”庙。林字改灵字,是因“灵”字有国之灵魂之意。文艺团体还编演了戏剧《彭永祥死守华灵庙》,大合唱《华灵庙战歌》、《华灵中学校歌》唱响三晋,传遍全国,极大的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斗志。

不朽功勋永远铭记




这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一曲惨烈悲壮的战歌,一座民族精神的丰碑。为了铭记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勋,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2005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中,将24壮士也列入其中。他们是:彭永祥、郭文光、李树屏、牛苗荣、葛志义、王振全、景新吉、陈元海、李贵生、吴庆州、王福祀、杜锡山、邵君山、周家宽、罗华周、李发成、张鉴、康三保、张三娃、胡孝成、徐顺德、周秀恒、赵卯娃、梁德昌。
为了教育广大青年,牢固树立“不忘国耻,立志报国”的信念。各级政府投资600万元,于2007年建成一座占地15000平方米的《抗日纪念馆》,馆内青石铺地,汉白玉围栏,周边松柏长青,花草茂盛。中央平台上矗立着高18.8米的汉白玉石雕抗日纪念碑。陈列厅内保存有抗战时期的武器和战利品,以及有关历史图片和原纪念碑。后面的山墙上两边嵌着“抗日英雄气,爱国民族魂”的巨幅标语。标语下有24壮士的威武肖像和抗战战场浮雕。馆门上的对联是:金鼓刀枪铸壮志马首山常伴千年英烈,山川日月留美名华灵庙永怀万古忠魂,横批:正气永存。2007年9月18日,中央、省、地、县各级领导,台湾山西同乡会代表,还有原8连指导员85岁的郝端温(文水人)等,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开馆公祭仪式,并确定为省级“爱国教育基地”。
更多人在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