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端午节能不能快乐

 一叶知秋9818 2022-05-29 发布于广西
往期回顾(↓  
『旧文回放』月夜漓江(散文)

图片


【作者简介】

     蒋淑玉,网名素心如莲。作品散见《散文选刊》《美文》《诗刊 》《天津文学》《广西文学》《红豆》《中华辞赋》等刊物。




图片

     谁赢谁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增进邻里团结,弘扬民俗文化,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风尚。


图片

    (本期图片提供:蒋咸喜,摄影地:桂海晴岚)

附:蒋淑玉端午古诗小辑

乡趣

蒲艾挂前堂,榴花暗自香。

风和麦初熟,雨细燕双翔。

赤脚搔泥痒,嗔声笑步跄。

满眸禾稻绿,此处是吾乡。

父亲节逢日全食 

金环迎夏至,山雨孕端阳。

蒲艾千年草,诗魂独一湘。

敦风无国界,避疫有香囊。

榴月随身佩,天师送吉祥。

端午有感 

游迹千踪看麦黄,艾人驱疫挂前堂。

一池新碧荷风净,读破离骚怨楚湘。 

怀屈原(新韵) 

角黍菖蒲满院香,洪灾过后又端阳。

直臣冤债龙舟纪,千古诗潮涌一江。 

端午杂感 

琴心百寸绕三乡,棋奕难平梦一场。

书册千桢穷皓首,画帘半卷泪潇湘。

诗吟块垒蓝图渺,酒慰愁思艾草香。

花似琼霞红似火,茶仙妙理欲评章。

端阳节感怀 

霞映榴花火样红,喧天锣鼓在江东。

寻声凑趣龙舟渡,鉴古余思荆楚风。

屈子诗魂犹未老,艾蒲香气至今同。

千年遗恨凭谁吊,黄酒一樽酹碧空。

端午抒怀 

雨过天晴弦月初,青山如黛暮云舒。

江滨彩帛排排璀,湖里新荷朵朵疏。

香艾含情悲屈子,孤星蘸泪坠蒿庐。

轻舟已至笛声远,一曲渔歌唱楚书。

庚子父亲节看包棕子(新韵) 

三时日巧遇唯一,百载难逢律令奇。

天地浑融循紫气,中西合璧记情期。

筠笼白玉拳拳爱,蒲叶吴刀翠翠衣。

彩线轻缠香黍软,诗心孝悌共湘漓。

图片

端午节能不能快乐

文/蒋淑玉

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清明节,朋友间一般会互祝“快乐”以示问候,但近几年,端午节特让人“心堵”,因为不能再“快乐”了,一“快乐”就成了“文盲”。
端午节是不能互祝快乐的!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这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汩罗水。五月初五是毒日,是个悲壮的日子,是祭祀日子。所以,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说,要扫扫盲了,不是所有节日都能互祝快乐,如淸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
当今的社会,读书的人不多,读微信的人多。这条“科普”微信在网络上一出,便迅速走红和普及。试想想,谁愿意把自己纳入“没有文化”的行列?居然“专家”都说端午节不能“快乐”,那就当然不能“快乐”了。中国人有强烈的从众心理,于是乎,朋友圈中一片“安康”之声,俨然复古。
对杨广宇教授的“博大精深”我没有丝毫怀疑,但对他端着架子上纲上线、危言耸听的行为不敢苟同。打从记事的时候起,端午节就一直是个快乐的节日。包粽子、赛龙舟、走亲访友,哪一个不是其乐融融?

图片

我至今还记得童年时代看龙舟赛的盛况。端午节那天,村里的小朋友个个换上干净整洁的衣服,相邀着有说有笑地赶往一个叫黄沙河的小镇。各个村子的人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两岸上尽是黑压压的人头,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数不清有多少队参赛,看不到比赛前祭祀龙神的场面,只看到装饰得很漂亮的龙舟上赤着胳膊的壮小伙在拼命地划船,汗流浃背。岸上的啦啦队不停地喊“加油”,比赛的船你追我赶,谁也不肯示弱。浪花飞溅,锣鼓喧天……谁赢谁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增进邻里团结,弘扬民俗文化,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风尚。看完龙舟赛回家,村子里已是角黍飘香,艾蒲挂堂。剥开一个香糯糯的粽子放进口里,那种喜悦和快乐真是无法形容。
如今,这种沿袭了一千多年的快乐,忽然间被人扫了“盲”,心头就像落了一个苍蝇,横竖不舒服。
也许有文化的人会告诉我说,赛龙舟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不要庸俗地把它变成“粽子节”。好吧,既然“文化人”要追溯端午的来历,我们也不妨来掉掉书袋。
端午节又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对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一是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人们纷纷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汨罗江,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为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图片

二是纪念伍子胥。这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图片

三是纪念孝女曹娥。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四是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吴越百姓现在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此外,还有“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最有据可考的是“图腾说”。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即使明明知道这个传说不可信,也愿意在这个盛大的节日里注入一些凄美的浪漫的元素,以慰藉千百来的爱国情结和忠君情结。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图片

然而,不论是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曹娥,抑或是恶日驱避、夏至斗草,古人从来没有说过端午节不让“快乐”。唐玄宗诗作《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有“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的句子;晏殊作品“宫闱百福逢嘉序,万户千门喜气多”以明快的语言写出了端午的喜庆与快乐。宋代诗人张榘在《念奴娇》一词中写道:“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其中“争似年时娱悦”就表明古代的端午节和过年一样热闹。清代昆明文人也有诗云:“两岸人声笑不休,满河箫鼓闹龙舟。日斜画舫归何处,撑过官庄古渡头。”……从古人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出,端午节从来就是一个欢乐的节日。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的习俗,其主题一是为了趋利避害,消灾减难,二是为了欢庆快乐,增进和谐。
正是基于这样的传统,国务院规定,从2008年开始,端午节放假一天,让在工作中忙碌的人们能有一些闲暇走亲访友,放松心情。如果硬是要让大家在端午节都“沉重”起来,恐怕全国人民都不会答应。
最后,让我们又回到祭祀爱国诗人屈原的问题上来。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忧国忧民的典范,始终以国家的兴亡、黎民的疾苦为念,终身追逐“美政”理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就是他出自肺腑的呐喊。如果他知道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为了祭祀他而不能“互祝快乐”,他九天之上的英魂也不会安息的。
所以,端午节还是让我们“快乐”起来吧。“快乐”是最美好的祝福,无人能够拒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