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与解析 正常P波在多数导联呈钝圆形,有时可有切迹,但切迹双峰之间的距离<0.04s。窦性P波在aVR导联倒置,Ⅰ、Ⅱ、aVF、V3~V6导联直立,其余导联(Ⅲ、aVL、V1、V2)可直立、低平、双向或倒置。正常P波的时间≤0.11s;电压在肢导联<0.25mV,胸导联<0.2mV。 P波在aVR导联直立,II、Ⅲ、aVF导联倒置时,称为逆行型P'波,表示激动起源于房室交界区或心房下部。P波时间>0.11s,有切迹,且切迹双峰间的距离≥0.04s,提示左心房异常;P波电压在肢导联≥0.25mV、胸导联≥0.2mV,常表示右心房异常;P波低平无病理意义。 成年人心率在正常范围时,PR间期为0.12~0.20s。PR间期受年龄和心率的影响,年龄小或心率快时PR间期较短,老年人或心动过缓时较长,但一般不超过0.22s。 3.QRS波群 正常成人QRS波群时间为0.06~0.10s,V1导联R峰时间≤0.03s,V5导联R峰时间≤0.05s。QRS波群时间或R峰时间延长,见于心室肥大、心室内传导阻及预激综合征。 正常人V1、V2导联为rS型,R/S<1、Rv1<1.0mV,如超过此值提示右心室肥大。V3、V4导联为过渡区图形,呈RS型,R/S比值接近于1。V5、V6导联呈qR、qRs、Rs型,R/S>1、Rv5<2.5mV,如超过这些值提示左心室肥大。正常人的胸导联,自V1至V5,R波逐渐增高至最大,S波逐渐变小。如果过渡区图形出现于V1、V2导联,表示心脏有逆钟向转位;如果过渡区图形出现在V5、V6导联,表示心脏有顺钟向转位。 如果6个肢体导联中,每个QRS波群中向上及向下波电压的绝对值之和都小于0.5mV或(和)每个胸导联QRS波群中向上及向下波电压的绝对值之和都小于0.8mV称为低电压,多见于肺气肿、心包积液、全身水肿、心肌梗死、心肌病、黏液性水肿、缩窄性心包炎等,也见于少数正常人。个别导联的QRS波群振幅很小,无病理意义。 正常人除aVR导联可呈QS或Qr型外,其他导联Q波的振幅不得超过同导联R波的1/4,时间<0.04s。正常情况下,V1、V2导联不应有q波,但可呈QS型,V3导联极少有q波。超过正常范围的Q波称为异常Q波,常见于心肌梗死。 QRS波群的终末与ST段起始的交接点称为J点。J点大多在等电位线上,通常随着ST段的偏移而发生移位。 正常T波是一个不对称的宽大而光滑的波,前支较长,后支较短;T波的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在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电压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 QT间期的正常范围为0.32~0.44s。通常情况下,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越长。QT间期延长见于心肌损害、心肌缺血、心室肥大、心室内传导阻滞、心肌炎、心肌病、低血钙、低血钾、QT间期延长综合征以及药物(如奎尼丁、胺腆酮)作用等;QT间期缩短见于高血钙、高血钾、洋地黄效应。 正常P波的前1/3为右房除极,中1/3为左、右心房同除极,后1/3为左房除极。在V1导联上,首先见到右房除极的低幅度的正向波,其高度与宽度的乘积称为起始P波指数(IPI),正常<0.03mm·s;随后见到左房除极的负向波,其深度与宽度的乘积称为P波终末电势(Ptf),正常≥-0.02mm·s。 心电图表现为P波增宽,时间>0.11s,常呈双峰型,双峰间期≥0.04s,以Ⅰ、Ⅱ、aVL导联上最为显著;在V1导联上,Ptf≤-0.04mm.s。上述P波改变多见于二尖瓣狭窄,故称“二尖瓣型P波',也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左心衰竭、心房内传导阻滞等。 心电图表现为P波高尖,其幅度≥0.25mV,以II、Ⅲ、aVF导联表现最为明显。常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故称“肺型P波',也可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 2.心室肥大的心电图表现 左心室肥大常见于高血压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病变、心肌病等。上述左心室肥大的指标中,以QRS波群高电压最为重要,是诊断左心室肥大的基本条件。若仅有QRS波群电压增高表现而无其他阳性指标者,称为左室高电压,可见于左心室肥大或经常进行体力锻炼者;而仅有V5导联或以R波为主的导联ST段下移>0.05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者,为左心室劳损;同时有QRS波群电压增高及ST-T改变者,称为左室肥大伴劳损。 (一)心肌梗死 1.基本图形 缺血发生于心内膜面,T波高而直立;若发生于心外膜面,出现对称性T波倒置,称“冠状T波'。 (2)损伤型ST段改变面 向损伤心肌的导联出现ST段明显抬高,可形成单相曲线。 (3)坏死型Q波 出现面向坏死区的导联出现异常Q波(宽度≥0.04s,深度≥1/4R)或者呈QS波。 2.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及分期 心肌梗死数分钟后出现T波高耸,ST段斜行上移或弓背向上抬高,时间在6小时以内。 心肌梗死后数小时或数日,可持续6小时至7天。ST段逐渐升高呈弓背型,并可与T波融合成单向曲线,此时可出现异常Q波,继而ST段逐渐下降至等电位线,直立的T波开始倒置,并逐渐加深。此期坏死型Q波、损伤型ST段拾高及缺血性T波倒置可同时并存。 心肌梗死后7~28天,拾高的ST段基本恢复至基线,坏死型Q波持续存在,缺血型T波由倒置较深逐渐变浅,直到恢复正常或趋于恒定不变的T波倒置。 (4)陈旧期 急性心肌梗死后数月或数年。以异常图形稳定不变为进人陈旧期的标志。ST段和T波不再变化,常遗留下坏死的Q波持续存在终生,亦可能逐渐缩小。 常见于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小灶性心肌梗死等。心电图常表现为只有ST段压低和(或)T波倒置或无ST-T异常。 (三)心肌缺血 面对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下移≥0.1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时间一般小于15分钟。 常于休息或安静时发病,心电图可见ST段抬高,常伴有T波高耸,对应导联ST段下移。 1.房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表现 (1)提前出现的异位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2)P'R间期≥0.12s。 (3)异位P'波后有正常形态的QRS波群。 (4)代偿间歇不完全。 2.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表现 (1)提前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其前无相关的P波或P'波。 (2)QRS波群时限常≥0.12s。 (3)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4)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3.交界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表现 (1)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基本正常。 4.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 (1)相当于一系列连续出现的房性或交界性期间收缩,QRS波频率为150~250次/分,节律规则。 (2)ST-T可无变化,或呈继发性ST段下移和T波倒置。 5.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表现 (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间距不均、形状各异的心房颤动波(f波),频率为350~600次/分,以V1导联最为明显。 (2)RR间距绝对不匀齐,即心室律绝对不规则。 6.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表现 ②PR间期延长≥0.21s(老年人>0.22s)。 ④QRS波群时间、形态大多正常。 ③房室传导比例一般为3:2、4:3等。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③QRS波群形态正常或宽大畸形。 1.高钾血症的心电图表现 (1)早期出现QT时间缩短,T波高尖,双支对称,基底部变窄,即“帐篷状”T波。 (2)随着高钾血症的加重,可出现QRS波增宽,幅度下降,P波形态逐渐消失,可出现“窦性传导”。 (3)ST段下降≥0.05mV。 (4)严重高血钾时,可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窦性停搏、室速、室扑、室颤及心脏停搏等。 2.低钾血症的心电图表现 (1)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 (2)U波增高,以V2、V3导联上最明显,可>0.1mV。U波振幅可与T波等高,呈驼峰状,或U>T或T、U波融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