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理工男,如何逆袭录取范德堡大学?

 PeerBang留学 2022-05-29 发布于广东
主题:

横扫物理奥赛全球金奖后,我为什么去美本前15读「无用」文科?


美本录取院校

#

范德堡大学U.S.News 综合大学#14

讲座回顾

大家好,我是来自山东省实验中学国际部的万同学,今年申请季我在ED1阶段被范德堡大学全美第一的Peabody教育学院录取。非常开心今天有机会跟大家分享我的录取心得,下面我的讲座就正式开始了~

我的标化成绩托福109分,无ACT成绩

主要课外活动有乐队演出,参加学校的舞龙舞狮社团,担任蒲公英公益社团社长。学术方向的活动有历史科研项目,参加MG20青年领袖峰会等。

主要获奖有英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全球金奖,美国AMC数学竞赛全国一等奖,DMM杜克数学大会个人三等奖,China To the World英语演讲与写作比赛全国金奖等。

今天受学姐邀请,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过去这个申请季的得失,希望可以帮助到学弟学妹。

1.为什么会选择申请教育这个专业呢?是一开始就计划好的吗?

其实申请教育并不是我一开始的方向,原本定下来的申请专业是历史加数学,而其实定下“历史”这个专业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本身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理科学生,当然这个是我自己想法。成长于山东这个高考大省,从小就知道“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个道理,我自己对自己其实除了理科背景以外也没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知。但是跟Roxy老师了解之后我发现,我的理科背景放在我们学校也许还算是比较优秀的,但是放在全国来看,其实是比较“普”的,去竞争前20 的学校难度还是相当大的。

后来在Roxy老师跟我聊了关于“学术兴趣”的话题以及了解到了美国比较自由的文理教育后,我发现,并非是我天生就是“理科生”,而是我只能大面积接触到这些领域。但实际上,经过跟老师的沟通,我发现并承认了自己长期对于历史的兴趣。我其实从小就很喜欢阅读有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也喜欢看历史方面的记录片。只是因为学校课程越来越紧,我自己也害怕看历史会耽误正常的学业,但我自己其实又是感兴趣的。

也是从这里我开始思考,也许在申请当中展现我的文理兼备不仅不会显得我的背景很“散”,也许反而会让我的形象更加饱满,而且也跟传统的理科生拉开距离。大概整个有大半年的时间,Roxy老师非常耐心的解决我内心的疑虑,我也逐渐到最后比较主动的接受了文理兼备去申请的策略。就是以历史为主,数学或者物理为辅。

但是在决定ED申请范德堡的前夕,Roxy老师又跟我分析了学校的特点,并且告诉了我范德堡非常优秀的教育学院。考虑到我本身也有不少支教的经历,且这个经历也写进了我的主文书里,Roxy老师说建议我考虑一下这个学院。

在我自己认真的考虑之后,我觉得范德堡大学本身以教育见长,如果能申请上也是很不错的选择;并且申请教育和申请历史并没有天差地别,首先两个都是人文方向的学科,我当时的背景以及我的申请形象都是很符合的;

同时我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构建批判性思维的过程,那么学习历史正好也是对批判性思维一个很好的锻炼。

我认为不论是在申请的理念上以及很多我的活动,在两者的领域里都能很好地匹配上。所以我及时的决定将申请专业从历史转到了教育。因为之前做过的活动比较充分也比较适配,所以最后申请成功就是比较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我最后想说的是,我认为申请是需要一定的“策略”的,而这个策略一定是要考虑到我自己跟学校具体资源的匹配度上,所以我也非常感谢Roxy老师总是可以非常及时的跟我去沟通具体的情况跟信息,给我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并且效率非常高。

2. 你参加的历史研究如何在申请中发挥作用?什么样的历史研究是有含金量的?

我参加的历史项目是CIS的一个由芝加哥大学教授带研讨并产出一个科研文章的项目。

我之前其实也从不同渠道听不少人对这个项目有过各种各样的评价,我自己其实也不是非常确定。但是Roxy老师跟我细心讲解了这个科研的内容,并且也如实告诉我,美国大学确实也有更加有含金量的人文类项目,比如像斯坦福暑期人文项目啊,TASS啊,或者一些写作营,但是以我当时没有任何科研经历的情况下申请基本无望。

而且这个项目她之前学生的反馈也都非常好,我也很看重这段能跟美国大学教授做科研的机会,它对于“我”来说已经是在我的能力以及资源范围内最适合我且最能提升我能力的项目。所以跟父母一起讨论了之后,就选择了这个“丝绸之路”的项目。

其实当时也有不少其他的项目可以选择,有聚焦中世纪欧洲的,还有美国历史,日本历史,古希腊历史,等等。但我个人比较熟悉的还是亚洲以及中国历史的部分,我成长与孔孟文化的山东,孔庙离我家也非常近,从小沐浴在这样的文化之下,我对于中国历史以及传统文化是抱着非常大的崇敬以及热爱的。

经过跟Roxy老师的沟通后,我们把我的历史方向就定在东亚这个地域,同时我的这段历史心路历程也写进了我范德堡的小文书里,并说了在申请其他大学的小文书里时,我更加畅快淋漓的去写到了我对东方历史的热爱,同时也跟小时候读的孔孟同时代的一些古希腊历史哲学人物的作品进行了对比,更加突出我的批判性思维为我的历史学习以及文理素养带来的影响。

我认为其实所谓“含金量”的项目是因人而异的,并不是因为人人趋之若鹜所以它就一定是最好的。相反,适合自己现阶段的情况,能真正学到东西,提升能力,其实就是对自己有含金量的项目。Roxy老师常常跟我说,what you take out of the program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就是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才最重要,而不是让别人定义这段经历对你的价值。

3. 了解你的人都知道你是一个很腼腆害羞的男孩,所以自己做乐队这件事, 是经历了怎样了心路历程才决定下来的呢, 都遇到过什么挑战和有意思的经历?做乐队的学生也不少,你觉得要怎么做,才能对美本申请有帮助?

做乐队这件事情确实是我高中生活里最有代表性的一项突破性尝试。

一开始和Roxy老师交流的时候,当她得知我坚持了很长时间在钢琴上,就很兴奋得建议我去组建一个乐队来进一步延申自己的音乐特长,并且可以锻炼其他的能力。她本人也有乐队的经历,所以一直跟我说这会是一件很“酷”的事。

我听到这个想法,内心一边是非常蠢蠢欲动,一边却对此比较纠结。

首先我对这个想法很感兴趣,我也想突破自己“理科生”的枷锁跟制式化的形象。但我的纠结来源于多方面,一方面是因为我对乐队的成功组建感到困难重重,可能会很难寻找到合适并且志同道合的同学共同去做这样一件事情。

另一方面因为我之前从未进行过这样的尝试,对于如何和队友磨合完全一无所知,也担心会因为自己拖了团队的后腿。

可是我内心有一个声音一直告诉我,我不想放弃这个机会,因为我对“未知”以及组乐队这个点子本身,有太多的好奇心了。同时,父母和Roxy老师都持续鼓励我要去试一试,也跟我一起排查了这个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比如说人员,场地,乐器,排练时间,等等,都跟我一起讨论了可能性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因为这确实是一次非常难得的锻炼机会和有个人特色的活动,而在我真的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碍,勇敢地迈出这一步之后,我发现其实乐队的工作也并非如我之前所想那样困难。

虽然从找寻我的同伴以及大家商量排练的地点跟时间,以及决定我们第一次表演的曲目,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这半年里我也曾有过“算了”的年头,可是每次都在我的不懈推进下问题得以解决,我们的乐队也得以存活。我们一起给乐队起了个名字叫:The Uncorker, 寓意就是我们是那个打开困境的人,让本来滞留不动的空气可以流动,为我们所处的这个环境带来新鲜的氧气与创新。随着我们排练的次数增多,我也发现我的队友们都非常包容,大家也都是齐心协力的去解决问题,享受做音乐的这个过程,大家的团队凝聚力明显增强。

我们不仅参加过学校里的表演,同时也在济南市里的高中生音乐节进行过表演。我现在真的觉得我自己非常酷,不仅因为我玩儿“乐队”,同时我也因为团队合作而成为一个更加成熟的人。 

虽然我当时组建乐队的时候,总是在思索这个事对我的申请有没有帮助,有没有意义,确定了它确实是可以帮助我申请大学的,我才决定去做这个事。但我一旦开始并爱上这个活动之后,我就再也不会去想怎么设计歌曲或者怎样对“大学”有意义,而是怎样做可以呈现更好的音乐,可以对我的支教团队有帮助,可以让身边的人更好的被音乐所感染。

我认为其实做什么样的活动 - 包括乐队 - 还是其他,这个活动本身对招生官来说都是没意义的,只有通过它可以结合自己的背景说出一个属于一个故事,并且这个故事可以充分展现出自己的一些特色,它不仅能打动自己,也最终会打动招生官的。

通过自己自主组建乐队并且进行表演的这个过程,我也真正明白了“不要害怕尝试,在跨出那一步后,未来尽是坦途”。我觉得乐队不仅为我的申请增加了很多亮点以及我个人独特性,同时这个非常宝贵的经历也让我更加勇敢跟自信,我觉得在大学里以后不管遇到怎样困难的事情,我都可以去战胜它。我建议学弟学妹们都可以多尝试突破自己,走出舒适圈,不仅招生官喜闻乐见这样的体验,它对我们自身成长也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4. 你在追寻音乐的过程当中有没有想过要放弃?内心的挣扎以及结果又是怎样的?

追寻音乐的过程中肯定是有一些内心波折的,在组建乐队初期困难尤其多。

从专业知识来说,因为我和其他队友的乐器技巧和乐理知识并不是特别专业,所以在和最好的呈现效果之间势必会有距离,这需要我们经过长时间的私下联系和集体磨合才能跨越。

从和队友的交流来说,因为大家都是第一次尝试这样一件事情,所以我们都对自己并不自信,尤其是在第一次演出报名前,看到其他非常有实力的同学,我们争执了一个晚上决定要不要报名,甚至产生了自我怀疑,就是我们做这件事情究竟会不会有结果。但从始至终我都坚持,虽然我也不确定未来我们乐队的发展走势会是怎样,但如果放弃是一定没有结果的。

最终我说服了其他的队友,一起勇敢地踏上了第一场演出的舞台,结果也是非常理想,自此我们就放下了心来,后续的排练和演出也就相对比较容易了。

5. 其实你本身的理科也不弱,有不少很有含金量的奖。你认为理科的奖项在你的人文类方向申请中占据了怎样的一个角色?

我热爱科学,我觉得“逻辑推理”是我这个人思考的一个核心,它甚至贯穿了我对人文以及艺术方向的思考。所以我觉得,其实理科的奖项在人文类的申请方向绝不是无用的东西,相反,雄厚的理科背景会为自己打造一个更加全面的形象,来直观的展现我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让招生官感知到我对不同学科的兴趣,而这恰恰就是美国博雅教育的理念

而且对于我而言,我也不是从一开始就决定要申请人文类专业,而参加竞赛这件事我甚至我小学就开始了,在高中初期我也一直都是在做理科相关的活动和竞赛,我并非为了“申请”而去参加的这些竞赛,这既是我的热爱,也是我的证明。

所以我建议大家可以先不用很早地定义自己,可以多尝试不同方向和领域的活动和竞赛,无论最终选择哪一条道路深究和申请,这样多元化的背景既能为招生官展示一个全面的自己,也能培养自己成为跨领域人才,对于未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

6. 你的文书把“理科+乐队+教育”这3件很不相关的事有机结合到了一起,是怎么做到的?可以分享一下文书的具体思路吗?以及决定这个思路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

其实在如何分配申请材料的上,Roxy老师一直跟我说的是,不需要一古脑把所以自己认为有价值可以展现的东西进行平均分配,要有重点的拎出自己的特色,剩下的东西只是用来扩充自己形象的。所以我的理科奖项只是在commonapp的奖项部分进行了展现,并没有在我的文书中进行特别的拓展。而且我自己也感觉,我虽然参加了比赛得了奖,但如果真的要说他们能展现我的那些科学探索精神,确实也没有足够的内容去展现,而过度去渲染“奖项”本身也有一种太夸夸其谈的感觉,所以我也赞同,让我的主文书以及小文书来诉说我的主要故事,而把理科背景就作为辅助来支持展现我的学习与逻辑思维能力。

然后就是申请中最重要的部分,文书。

对于“写文书”这件事,我其实一开始是比较迷茫也比较焦虑的。我曾经听过Roxy老师的一个有关于文书的讲座,里面的内容让我很早就清楚,文书包含的内容很多也很丰富,而且她里面列举的一些例子也让我叹为观止,我不知道文书还能写成这样!因为主文书是要送给所有大学的一篇文书,所以做事一向非常谨慎的我很纠结该以怎样的形象来呈现在主文书里。

为了确定主文书的思路,我也经历了很多的步骤。首先Roxy老师先给我们做了文书的培训,细致的分析了主文书的每一道题,也对一些案例文书进行了分析,大家一起去讨论,让我也对文书有了更加具体的理解。然后就是填写Roxy老师发放的调查问卷,我跟我的家长各有一份,然后我重新整理了自己的简历,把所有材料发了过去。之后我通过跟Roxy老师进行多次深入的头脑风暴,帮助我确定了以“音乐在我生命中的意义”这个主题作为主线,然后结合我自身的性格特点 - 极强的共情能力 - 来去展现我的个人成长。

具体说来,在文书里,我先以对钢琴的一段描写开启了我的文书,写了在音乐中我能够感知并体会到的故事与情绪。然后,为了展现我对自己的突破,我引入了“乐队”的这段经历,写我在乐团当中所感知到的人跟人之间的化学反应,以及学到的沟通与合作能力。最后,我联系了我的支教经历,写出了音乐对支教的影响,改变,以及意义。整个文书既体现了我对音乐的热爱,又突出了我对团队合作和社区服务的热情。

我对这个框架是非常满意的,因为我觉得它既个人,又符合美国大学要招的那种有想法有故事也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然后Roxy老师先通过自己身后的语言功底以及对于故事讲述的拿捏,在后期的修改部分极大地提升了我文书里的措辞,写法跟展现等,我看完之后感觉,基本这颗定心丸已经吃下了。

对于文书,我觉得焦虑是必然的,但是最终还是要学会享受这个过程,而且不要想着如何去“卷”,而是聚焦自己,真正把自己想说的东西展现出来。越是真实的东西,越让自己不焦虑,有脚踏实地的感觉,也越可以打动别人。

7. 你的标准化成绩一开始并不是非常理想,你是怎么看待标化成绩在申请中的角色呢又是如何对的的呢?你认为上美本前30,标化成绩到底有多重要?

一般来说当标化成绩能够超过某所申请大学的门槛后,招生官就不再过多关注标化成绩之间的差异,而是将注意力转移到更能体现个人特点的活动背景及文书上。

但这并不代表标化成绩的地位比活动及文书低,如果标化成绩没有达标的话,即使后续的活动和文书都非常出色,招生官也不会去看而是直接淘汰掉了这位申请者。美本前30肯定还是有标化门槛的,尤其是现在SAT optional的情况下,托福如果成绩再不达标,那确实是不太有说服力的。

当然,我放弃了考ACT这个选项,因为我希望我的时间可以更好的被利用,而不是都放在准备标化考试的过程当中。所以是否提交SAT/ACT, 在疫情影响的情况下,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不要顾此失彼,本末倒置。

8. 你觉得自己在这次的申请中能脱颖而出,一击即中的关键是什么?

从个人因素来说,首先我在高中三年里一直坚持“延续长板,补齐短板”的思路,在不断地追赶弥补我的标化成绩同时,我一直把自己的GPA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同时不断尝试新的事物,丰富自己的活动列表。其次我为申请季的准备其实是比较早的,在高一的暑假我就已经开始和Roxy老师的团队进行沟通交流,早早整理好自己的简历,商量文书的思路等,这让我在申请季前取得了一点领先。

在申请季前期,团队对我活动的规划非常的贴合我的实际情况,尤其在如何让理科生拥有与众不同的闪光点的时候,策略选的很准, 在我能力范围内将我的个性和特点突出了出来。所以我认为,“策略”一定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当然剩下的肯定还有比如说文书,选校,材料的整理,等等,我感觉每一个申请中的部分其实都非常重要。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非常高兴可以跟大家分享我的申请季心得,希望可以帮助得到大家。大家有什么问题的话我也可以在线回答~


互动问答

Q1:请问范德堡的教育专业具体怎么吸引了你?有什么特色课程或设置吗?

万同学:教育学院里的课程涉及人文方向比较多,也比较符合我的兴趣所在。

Roxy老师补充:我推荐万同学申请这个学院主要是因为他的经历跟这个申请方向很匹配,加上他的兴趣点也比较广。而且教育学院里面的课程细分很多,甚至有研究STEM教育的,而且万同学目前也对这个学院的一些具体专业比较感兴趣,所以应该是会想要以后好好探索一下这个领域的可能性。


Q2:万同学之后的学习和职业规划是怎么样打算的呢?

Roxy老师补充:至于职业规划这个方面,我感觉美国大学其实能给人很多空间来试错。小万前几周已经开始问我研究生的问题了,但其实现在还很早,还需要大学的经历来去具体确定以后的研究生方向。但有想法的孩子我认为在大学期间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建议还是要多探索,进行实习,寻找适合自己兴趣以及优势的职业方向。

Q3:请问到了大学,你还会转理工专业吗?好转吗?学分能转多少,如果不能全部转,是不是意味着要延期毕业?
万同学:暂时没有考虑转,学分的问题具体我还暂时了解不多 但延期毕业的情况相对较少
 
Roxy老师补充:我再来补充一下家长的问题。如果专业都是在同一个学院的话就不需要转,都是大二下学期才定专业。如果在不同学院,你想要去读一个不在你学院的专业的话就需要申请转学院。但这个时候转学院就远比直申要容易得多,保证GPA以及上一些relevant 相关的课程,其实转学院并不是特别的难。
 
一般同一个学校不存在“转学分“的问题,基础要求都比较一致,转学院之后只要按规定修完专业课就可以拿专业了。一般转院不大接受大三之后转,也是因为学分的问题。所以要转院的换,一般都是大一/大二考虑。
 
学姐补充:大学认自己的成绩单,也认自己的课程,而且在校期间更多机会去跟意向学院/教授“套瓷”,所以比你在外校申请进去容易

Q4:


万同学:还是要多尝试 没有人能一开始就找到适合自己的竞赛 在经过尝试后才能对难度有相对清晰的感知。

上不上培训班其实并不决定在竞赛中的表现 更多的还是看自己的兴趣和准备时间的长短 。

Q5:


万同学:这个我也没有办法做很准确评价 因为每个竞赛的侧重点不同 考察的知识范围也不同 所以难度每个人见仁见智 。

Roxy老师补充:而且竞赛是否拿奖也跟每个人的能力以及准备有关,比如AMC,想参加是没什么门槛的,但能拿个好的名次甚至晋级AIME难度就会非常大了。建议家长观察自己孩子的优点,有个性化的问题的话可以我们之后根据孩子进行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