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袭之藏——马钱特九秩晋三甄选清瓷御窑隽品
预展:6月14-19日 凯宾斯基饭店一层
拍卖:6月20日18:00顺延 北京四季酒店B厅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2/05/3009/246007927_3_20220530093945333.jpg)
Mr. Sydney Marchant
从1980年伊始,S. Marchant & Son开始以进行展览的形式,反映一个特定的收藏主题,如Blanc de Chine(德化窑);明代瓷器;清代转型时期瓷器;康熙、雍正和乾隆的宫廷御窑瓷器等等,以及一些私人收藏。这些收藏中,有众多是由伦敦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远东部的前馆长John Ayers介绍的。1995年,在Marchant公司第七十周年纪念日,他们首次举办古玉器展览,并开始了每五年举行一次玉器特别展览的传统,最后一次为庆祝Marchant公司九十周年纪念,于2015年。2009年,在肯辛顿教堂街的商店改建后,公司名称恢复到了创始名称Marchant。从那时起,Marchant家族的另外两个成员亦加入了这项公司,斯图亚特的女儿娜塔利。2011年,她专任驻地摄影师,和他的儿子塞缪尔。在2015年,随着Marchant家族第四代人的加入,回望公司创始人Sydney Marchant先生在1925年首次开业时的愿景依然矗立眼前,善善从长。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22/05/3009/246007927_6_20220530093946161.jpg)
5895
清雍正 黄釉暗刻八吉祥高足碗
“大清雍正年制”款
D18.5cm
RMB: 1,000,000 - 1,500,000
备注:1. 1990年10月5日,购自香港Alvin Lo & Co. 公司
2. Rolf Heiniger先生旧藏
3. 1992年1月13日,购自Marchant
4. Dr. Lowell Young医生旧藏
5. 保罗兰德先生收藏
出版:1. 《十九世纪清代御窑瓷器》,Marchant,2012年,编号52,页52
2. 《Dr. Lowell Young 收藏明清青花御瓷》,Marchant,2012年,编号38,页32-33
本品敞口,弧腹,高足。内外通施柠檬黄釉,施釉均匀,色泽纯净,釉色亮丽可人。此釉碗之形,高足鼓腹,碗壁逐渐外撇,器形华贵典雅;其通体匀净鲜亮的黄釉,釉质温润,纯净无瑕,内壁釉下暗刻可见莲花托八吉祥纹。其高足内白釉微微闪青,碗口沿及高足底部留一浅白釉,黄白过渡晕染,极富韵味,甚为少见。底部施白釉,落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此类高足碗,于清代时被称作“高足靶碗”,《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记载,雍正十年(1733)“二月二十二日,内大臣海望奉上谕:可将霁红、霁青、黄色、白色高足靶碗每样烧造些,厚些的亦烧造些,以备用赏蒙古王用。钦此。”由是可知,清代雍正朝官窑曾烧造各色高足碗用以赏赐少数民族上层统治者。而本品高足碗传世极为罕有,雍正黄釉暗刻八吉祥瓷,传世可见一对盘,录于仇焱之、F.S. Drake合着,载于《Archives of the Chinese Art Society of America》,1959年第13期,图版14号之图2。而与本品一致者之高足碗,仅见一例,香港佳士得,2004年11月1日,编号1139。
5901
清雍正 青花釉里红三果纹高足碗
“大清雍正年制”款
D16.6cm
RMB: 800,000 - 1,300,000
备注:1. Ho-Ching Yang博士(1900-1964)夫妇旧藏
2. 纽约苏富比,2009年9月16日,编号211
3. 柏知尼先生收藏
出版:《Recent Acquisitions》,Marchant,2010年,编号35,页60-61(封面)
本品口沿外撇,深弧腹,高足,极具雍正御瓷纤柔。胎骨细腻,轻盈坚薄,通体施白釉。外壁绘青花釉里红折枝石榴、蟠桃、荔枝三果纹,三果纹寓有“多子、多福、多寿”之意,为清代御窑瓷器流行的吉祥图案。瑞果饱硕红润,枝叶纤细多姿,青叶红实,二色映衬对比之美,俱收眼前。此乃雍正御窑设计之巧,彰显其品味之逸雅绝尘。高足内施白釉,近足内墙以青花落“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单行楷书款。
5896
清康熙 黄地绿彩云龙纹碗一对
“大清康熙年制”款
D14.6cm
RMB: 700,000 - 1,000,000
备注:1. 荷兰私人藏家旧藏
2. 阿姆斯特丹苏富比,2009年12月15日,编号166
3. 柏知尼先生收藏
出版:《Recent Acquisitions》,Marchant,2010年,编号24,页40-41
本品碗口外撇,深腹弧壁,圈足,整体造型规整,整器以黄釉地绿彩进行装饰纹样,外壁近足处饰海水江牙,主体通景装饰两条行龙于云火间追逐火珠,二龙张牙舞爪。整器黄绿两色发色良好,格调明快,纹饰镌刻流畅生动,二龙神态凶猛,动感十足,颇具皇家威严之气。碗底施白釉,以双圈内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传世同类器,可见上海文物商店旧藏一例,录于《清代瓷器赏鉴》,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第62页,图61。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例,录于《孙瀛洲的陶瓷世界》,紫禁城出版社,页228。此类纹饰碗,康熙朝亦有绿地茄皮紫烧造传世,可见一例,为香港徐展堂先生旧藏,录于《徐氏艺术馆—陶瓷Ⅵ·清代》,徐氏艺术馆,1995年,编号114号。
5909
清康熙 黄地绿彩云龙赶珠寿字纹碗一对
“大清康熙年制”款
D10.2 cm
RMB: 360,000 - 560,000
备注:欧洲重要私人藏家收藏
本品撇口、深腹、圈足、内外通体施黄釉,碗心于绿彩双圈内楷书寿字,碗外口沿刻绘卷草纹与胫部的如意纹相互呼应,腹部饰以赶珠龙纹两组,间以“壬”字纹云角,寓意万寿齐天,行龙生动威猛,具有康熙朝龙纹的典型特征,底施白釉,正中落“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黄地绿彩最早出现于明初永乐年间,清康熙朝恢复前代诸多品种。其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需先在瓷胎上锥刻纹饰,入窑高温烧成涩胎后,施加黄绿彩釉,再于低温烤花炉内二次烧成,因而品质精良者极为难得。据《国朝宫史》记载,清宫中皇帝、皇太后、皇后使用里外黄釉的瓷器;皇贵妃用外黄里白的瓷器;贵妃、妃使用黄地绿龙瓷器;其余偏妃贵人皆用黄地紫龙的瓷器。因为需求量较少,所以生产数量便不及其他种类。清代康熙朝之遗存更属少见。黄地绿彩为明清官窑的名贵品种,历来尤受鉴赏家青睐。与上海文物商店藏品相类,见《清代瓷器赏鉴》,页62,图61,为清宫祝贺寿诞之器。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5910
清康熙 豇豆红釉太白尊
“大清康熙年制”款
D12.6cm
RMB: 1,300,000 - 2,300,000
备注:
1. 中国重要私人家族旧藏,1930年代移居日本
2. 日本茧山龙泉堂,1940年代
本品侈口小巧,外翻如唇,口部留白呈灯草边;短颈溜肩,鼓腹呈半球形,腹部暗刻三团螭龙暗纹,龙纹清晰。底部浅圈足修整圆润,胎质润白坚致,以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太白尊”因形似唐代诗人李太白饮酒的酒坛而得名。豇豆红是康熙朝特有的釉色,非常名贵。外壁铜红釉分若干次吹釉而成,烧制难度比郎窑红更高,所以产量很少,多为文房用具,供皇帝内廷赏用。康熙以后,豇豆红釉烧制技艺失传。《陶雅》言:“太白尊惟康窑有之,各色俱备,惟红独多”,《饮流斋说瓷》亦载:“此等尊无巨大者,通体不过数寸耳,以豇豆红色或带苹果绿、苹果青色为多,腹有三团螭暗花,乃浅凹雕也,除康窑外历朝甚罕仿制,故价值之昂等于拱璧。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康熙豇豆红太白尊,载于《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御窑瓷器》卷一上册,页292、293,图106。藏于上海博物馆之例,刊于汪庆正编,《上海博物馆藏康熙瓷图录》,香港,1998年,图版206。又一例,原属大维德爵士雅蓄,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录于 Margaret Medley,《Ming and Qing Monochrome Wares in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伦敦,1989年,图版580。还有一例,略小,为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见 Suzanne G. Valenstein,《A Handbook of Chinese Ceramics》,纽约,1989年,图版234。美国贝莱尔收藏一例,曾著录于1925 年纽约出版《The J. Insley Blair Collection of Chinese Porcelain》(贝莱尔藏中国瓷器),图版IV,编号110。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5894
清雍正 胭脂粉釉菊瓣盘
“大清雍正年制”款
D16.1cm
RMB: 800,000 - 1,200,000
备注:1. 托马斯科迪Thomas English Cody (1889-1948)旧藏
2. 柏知尼先生收藏
本品器形优雅,胎薄体轻,直口,弧腹,圈足,整体呈菊花花朵造型,盘心略下陷,盘壁弧形并模印二十四瓣菊瓣纹,外罩嫩艳的胭脂水釉,圈足上露出细润洁白瓷胎。底施白釉,正中双圈内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雍正皇帝拟取菊之形态美感凝练于瓷艺造型之中。予菊花之形化之于器物之上始于宋代金银器和漆器,后为瓷器所摹仿,此法彰显宋人至为高雅恬静之审美情趣,让生活四季都有菊之倩影,居室周围皆生隐逸之气。雍正皇帝深谙此道,在宋人创意的基础上,他引领艺匠们创制出紫砂和诸色釉菊瓣壶以及各式菊瓣装饰元素的陈设琢器,造型丰富,品类齐全,较前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雍正十一年御窑厂精心制作的十二色菊瓣盘更将胤禛对菊花的喜爱表露无遗,此套菊瓣盘取秋菊之形,隽美佳妙,配以十二道匀净莹润的釉色,彰显出清新脱俗的艺术魅力,将文人的意趣融入其中,遂成旷世名品,独步古今。
深者为红,浅者为水。胭脂水釉为清宫色釉中最尊贵的品类之一,是瓷胎画珐琅的重要基本彩料,创烧于清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期盛行,其以金为着色剂,用吹釉之法施釉,经800℃低温烘烧而成,其色如仕女化妆所用之胭脂,故名。因其配方为欧洲传入,故唐英《陶成纪事碑记》称其为“西洋红色器皿”,又因其釉色似盛开之玫瑰花、蔷薇花,因此又有“玫瑰红”、“蔷薇红”之称。
传世所见,雍正御制诸色菊瓣盘的型式有二款,一款作四十四瓣,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套十二色菊瓣盘,载于《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御窑瓷器》,卷一(下册),北京,2005年,页414-415,图版194号;另一款作二十四瓣者,数量及釉色皆较少。目前所见有柠檬黄釉、粉青釉、甜白釉、松石绿釉、胭脂红釉等五种色釉,总数量不过数例。传世仅见一对,为美国新泽西州RANNY SCHOOL旧藏,后于纽约佳士得售出,1989年6月2日,编号206。故本品属传世极罕之物,堪称清代御窑美学典雅,弥足珍贵。
5889
清雍正 霁红釉茶钟一对
“大清雍正年制”款
D7.7cm
RMB: 450,000 - 650,000
备注:1. 广东黄埔重要私人藏家旧藏,约1890-1920年代,后代递藏
2. 柏知尼先生收藏
本品直口,深腹,圈足内收,造型饱满规整,圈足所见胎骨致密,外壁施红釉,釉色莹澈浓艳,如初凝之牛血,口沿处及圈足外壁有微流釉现象,有康熙郎窑红之遗韵,内壁及底施白釉,釉质肥腴坚致,光润均净。杯底落青花“大清雍正年制” 六字二行楷书款。
仿制永宣宝石红釉器之品,于彼时当可谓雍正孜孜以求之情,而自康熙景德镇御窑厂复烧此品后,雍正时烧制工艺渐趋成熟,可谓达到顶峰。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雍正行乐图·围炉观书》及《雍亲王十二美人图》中都有此种红釉小杯出现,由此可推断本品应是雍正皇帝御用心赏之物。
雍正茶钟,造型似本品之浅墩式者,最为珍贵。本品近口沿处釉层较薄,隐现白色胎骨,以下渐形肥润,至足端截然而止,颇具康熙郎窑红釉特征,乃景德镇御窑厂刻意为之,传世极为少见。香港松竹堂收藏一例,录于《琅环琳琅-松竹堂中国御窑瓷器珍藏》2016年01月,页138,图54。上海文物商店旧藏之例,见于《清代瓷器赏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09月,页108,图133。另有一例,着于《中国古代陶瓷艺术 明清彩瓷与颜色釉》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01月,页208-209,图86。纽约E.T.HALL旧藏一例,于纽约佳士得2004年售出。瑞士玫茵堂亦藏有一例,与本品造型一致。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5897
清雍正 粉青釉浅浮雕花卉纹碗
“大清雍正年制”款
D22.2cm
RMB: 650,000 - 850,000
备注:1. 1980年代购自Marchant
2. Ira and Nancy Koger伉俪旧藏
3. 纽约苏富比,1990年11月27日,编号29
4. 纽约佳士得,2007年9月19日,编号369
5. 柏知尼先生收藏
出版:《Recent Acquisitions》,Marchant,2008年,编号35
本品撇口,垂腹,圈足,修胎规整,尽显雍正之器轻巧俊秀、工丽妩媚之貌。全器内外满施粉青釉,釉面匀净光泽,釉汁肥腴,釉质细腻,与玉质之莹润如脂殊无二致,光华内蕴,臻于纯美,展现了极为高超的制作技巧。外壁腹部模印浅浮雕一周缠枝花卉纹,为浅浮雕技法精制而成。其花饰疏朗有致,布局之妙,独见匠心。剔刻精湛细致,富具立体感,所施粉青一色,温润厚腴,秀美天成,淡淡的嫩翠色,予人无限娇美之感。碗底正中双圈内,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5898
清雍正 仿汝釉小花盆及盆奁
“雍正年制”款
盆D13.9cm,托D14.3cm
RMB: 1,300,000 - 2,300,000
备注:
· 花盆:
1. 1940年代购自山中商会,东京
2. 欧洲重要私人藏家旧藏
3. 纽约重要私人藏家旧藏
4. 纽约佳士得,2008年3月19日,编号655
5. 2008年5月4日,购自Marchant
6. 柏知尼先生收藏
· 盆托:
1. Goldschmidt先生旧藏
2. 香港苏富比,1987年5月20日,编号490
3. 香港苏富比,1990年11月,编号70
4. 柏知尼先生收藏
花盆折沿,深腹,圈足,通体施仿汝釉,圆足无釉,此盆素面无纹,冰裂开片自然,釉色宁静纯美,气息柔和,以媚人之釉色取胜,给人以温润之感,仿汝达到如玉般的质感。底心处有一出水孔,在出水孔四周等距落青花”雍正年制”篆书款。盆奁亦折沿,圈足,腹壁出弦纹一周,优雅至极,底亦署”雍正年制”款。
本品最所落款识与常见雍正同类所用双圈楷书款不同,为极为少见之雍正篆书款。与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所藏”清雍正 斗彩岁寒三友图执壶”所书款识一致,故,此类款识书写,应用于雍正御窑少量且等级极高器物之上,且烧制数量极少。
据《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记载,雍正十年(1732)九月十三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本日司库常保、首领萨木哈奉上谕:着寄信与年希尧,将霁红、霁青、均窑、汝窑小花盆、水连烧造些来。先做木样呈览,朕看准时再发去烧造。”拍品即为此类花盆中的仿汝釉品种,由皇帝亲自选样看准,足见其烧造极受重视。本品与两岸故宫博物院藏品,同属前述清档记载奉上谕烧造的品种,胎体较厚,通体施仿汝釉,釉面肥腴温润,呈色匀净淡雅,与小巧简美的器形相称,体现了雍正单色釉瓷追求形色相合、以雅为尚的艺术造诣。台北故宫藏品,录于《清康雍干名瓷》,台北故宫博物院,1986年,页72,图35。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一例,可见《故宫博物院藏古陶瓷资料选萃》卷二,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页192,图168。香港胡惠春先生旧藏一例,录于《暂得楼清代官窑单色釉瓷器》,2005年,页52,图9。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5904
清乾隆 窑变釉双耳盖碗尊
“大清乾隆年制”款
H21.7cm
RMB: 850,000 - 1,250,000
备注:1. 日本大阪工业大学主席,Masataka Inoue教授旧藏
2. 1975年代,购自Seigando & Co., ,东京,日本
3. 柏知尼先生收藏
本品瓶唇口,长颈,颈饰双云耳,折肩收腹、圈足,因其从腹部分开,上下扣合而成一体,形似盖碗,故称”盖碗尊”,是清代官窑的典型器。全器通体施红、蓝、白相间的窑变釉,红紫交融于身,口、耳等处因釉汁流淌而呈现特有的月白色与蓝色,斑斓无比,纵横变化,颇有意蕴。足底为酱黄色釉,落”大清乾隆年制”篆书刻款。
据《清文件》记载,清雍正六年(1728)皇室派驻景德镇御窑厂的内府员外郎、陶务佐理唐英协理景德镇御窑厂窑务,七年(1729)会同幕友吴尧圃“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其食息”,终于熟知了“物料、火候生克变化之理”,经反复实验,雍正十三年(1735)“新得窑变”。由此,仿古的铜红窑变釉,从造型、装饰到釉色各方面获得可控的突破,制器烧窑渐趋完美。清雍正、乾隆时期,窑变被视为一种祥瑞的象征。
首都博物馆藏之例,见《官窑名瓷》,台北,1993年,147页。著名颜色釉收藏家,美国E.T.HALL家族珍藏之另一件作例,售于伦敦苏富比2006年7月12日,编号150。日本茧山龙泉堂,与日本细川家族旧藏一例,展览于《细川护贞コレクション展 II:清の磁器.波斯の陶器》,熊本县立美术馆,熊本市,1993年,编号53,后售于香港苏富比,2014年10月8日,编号3111。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5905
清乾隆 炉钧釉灯笼瓶
“大清乾隆年制”款
H23.5cm
RMB: 800,000 - 1,200,000
备注:1. 日本私人藏家旧藏
2. Dr. Lowell S. Young先生旧藏
3. 1997年6月16日,购自Marchant
4. 柏知尼先生收藏
本品口外撇,短颈,筒形腹,下承圈足,因形似灯笼而得名。瓶腹部两侧堆贴瓶状双耳,瓶上加瓶,寓意“平上生平”,构思新颖,别出心裁。通体施炉钧釉,釉彩自然流淌,蓝、紫等色交织熔融,极尽变幻之能事,足内釉底浅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乃先钤章后上釉而成。
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瑞士玫茵堂等文物机构和,私人收藏均有与本品类似之乾隆朝炉钧釉灯笼瓶珍藏,足见其备受青睐。本品呈色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类似,红彩泛紫,尚存雍正遗风,在乾隆朝以后的炉钧釉中殊为少见。乾隆炉钧釉灯笼瓶传世较为稀有;可见一例嘉庆者,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著录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颜色釉》,页211,图190。一件乾隆者,于本品尺寸、形制、釉色极为相似,可见香港佳士得2000年10月31日,lot 870。瑞士玫茵堂亦旧藏一例,售于香港苏富比2012年4月4日,玫茵堂珍藏──重要中国御瓷选萃之三,lot 6。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5906
清乾隆 仿官釉贯耳八方瓶
“大清乾隆年制”款
H14.6cm
RMB: 600,000 - 800,000
备注:1. 日本私人藏家旧藏
2. 购自茧山龙泉堂,东京
3. 柏知尼先生收藏
本品呈八方形,两侧各饰一贯耳,腹部微鼓,下承圈足。瓶内外壁通施仿官釉,釉色天青,釉面肥厚,其上散落空灵开片,器物足端平切,涂褐色护胎釉,以仿宋器”铁足”之意,底心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配日本旧双层木盒。
此类于《清档》中称之为”八方双管瓶”,制作静雅。清代贯耳瓶器形多样,有圆、方之分、大小之别。如本品式样八方贯耳瓶,常见有两种,一类高度为十四公分的小尺寸贯耳瓶,一类高度为三十至四十公分的杏圆贯耳方瓶,本品即为小尺寸者,手可盈握把玩。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两件造型及尺寸相若之仿汝釉与仿官釉制品,分别于器底题刻乾隆皇帝御题诗,其中”簪花胜酒斟”、”撷芳携取供吟兴”两句,表明是为花器之用,可见于《得佳趣—乾隆皇帝的陶瓷品味》,台北,2012,页188、189,图85、86。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件尺寸较小的同类例子(13.9公分),见《清代单色釉瓷器》,台北,1981年,页149,图89。香港胡惠春先生暂得楼旧藏一例,录于《暂得楼清代官窑单色釉瓷器》,上海、北京、香港,2005年,图版32号。
5881
清咸丰 青花云龙赶珠纹碗
“大清咸丰年制”款
D11.1cm
RMB: 120,000 - 180,000
备注:1. 1990年10月5日,购自香港Alvin Lo & Co. 公司
2. Rolf Heiniger先生旧藏
3. 1992年1月13日,购自Marchant
4. Dr. Lowell Young医生旧藏
5. 保罗兰德先生收藏
出版:1. 《十九世纪清代御窑瓷器》,Marchant,2012年,编号52,页52
2. 《Dr. Lowell Young 收藏明清青花御瓷》,Marchant,2012年,编号38,页32-33
本品口微外撇,深腹,底部圈足。胎质坚实,釉色光洁。器内壁口沿饰一圈双弦纹,壁身光素无纹,底心绘有龙纹和海水纹,龙利爪张开,唇齿相抵,瞪眼鼓鼻,十分威武,海水相伴期间,烘托气氛。器外壁绘有双龙赶珠,一条回首张嘴吐舌,另一条瞪眼抿嘴,作追赶状。龙纹绘制形象极近乾隆之风骨,内外壁主图一致,相互呼应,深浅有致。底施白釉,正中落“大清咸丰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咸丰朝为清代官窑瓷器史上,生产数量和品种最为稀少时期。据《清文件》记载,咸丰帝即位后削减官窑瓷器生产数量和品种,前期仅生产了五千余件瓷器,其中祭器逾半,而品种除祭器外仅有盘、碗等圆器四十二种,其中品种最多的才有二百余件,最少的更仅有十二件,故咸丰官窑器物历来即被视为珍品。此类咸丰青花龙纹碗例,传世极为罕有,仅见北京瀚海,1997年6月1日,编号1060售出一例,另有一例青花地黄彩龙纹例,售于香港苏富比1985年5月,编号178。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5883
清乾隆 青花矾红海浪龙纹盘
“大清乾隆年制”款
D17.5cm
RMB: 150,000 - 200,000
备注:1. 购自Kunryudo & Co.,东 京,日本
2. 日本大阪工业大学主席,Masataka Inoue教授旧藏
3. 保罗兰德先生收藏
出版:《Recent Acquisitions》,Marchant,2011年,编号39
本品敞口,浅弧腹,圈足,以青花红彩装饰。其形轻盈隽美,胎质细密,莹洁如玉,盘心绘海水侧面立龙图,外壁饰绘九龙。以青花线描绘画海水纹,虽繁密而清晰。以矾红装饰龙纹,色泽鲜妍厚润,腾龙矫健有神,气势非凡。青花与红彩相互辉映,对比鲜明,以表现纹饰的立体效果,盘底亦施白釉,正中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书款。
将釉下青花和釉上红彩相结合的装饰工艺,始创于明宣德时期。有清一代,景德镇御窑厂以清宫旧藏明代官窑器为范本,烧造御用瓷器,乾隆朝官窑则更盛仿古之风,前朝的诸多佳作名品皆成为其追摹的对象,本品即为其摹古情怀之代表。青花加矾红龙纹盘始见于明代宣德官窑,后成化官窑继之,本品所摹之原器应为成化官窑佳作,颇可珍之。同类器,可见《江西藏瓷全集-清代》(上),朝华出版社,2005年,页223;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例,录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杂釉彩 素三彩》,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页190,P150。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5884
清乾隆 黄釉暗刻龙纹碗
“大清乾隆年制”款
D12.5cm
RMB: 200,000 - 300,000
备注:1. 美国重要私人藏家旧藏
2. J. J. Lally and Co旧藏,纽约
3. 于1975年代购自香港
4. 保罗兰德先生收藏
出版:《中国唐至清代瓷器》,Marchant,2014年5月,编号46,页92-93
本品直口,深弧腹,圈足,碗形流畅,形制周正。内外皆施黄釉,口沿下侧与足墙暗刻双弦纹,外壁于釉下暗刻双龙赶珠纹,近足处刻有海水江崖纹,碗心亦刻有赶珠龙纹,龙纹姿态矫健,气势凶猛。此碗胎质坚硬,釉质细腻,釉色温润均匀。底施白釉,正中落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此类墩式碗于乾隆黄釉碗品中,属极为罕有之品种,清宫档案原名称之为“里外娇黄暗龙墩子中碗”。内外黄釉的器皿,被称为「黄器」或「殿器」。清代尚黄,以黄色为帝王的专用颜色。据文献记载,不同等级的皇室人员所使用的器物颜色、纹样与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其中黄色有龙纹的瓷器当为天子用器,黄色无纹的瓷器大多为皇太子、皇后用器,皇贵妃只能用里白外黄的器皿,这一制度从清初一直延续至清末。据清代《国朝宫史》记载,器物里外皆黄釉者,属皇太后、皇后专用,皇贵妃则用白里黄釉器,由此可知,此碗的御用等级极高。此类浅墩式造型碗例,见暗刻皮球花者,可见香港徐展堂先生旧藏,后售于《静观堂》,纽约佳士得,1997年9月18日,第161号,唯龙纹者未见。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5886
清乾隆 粉彩过枝癞瓜花卉碗
“大清乾隆年制”款
D10.8cm
RMB: 520,000 - 820,000
备注:1. Bluett & Sons,伦敦
2. 英国私人收藏
3. 保罗兰德先生收藏
本品敞口微撇,弧腹下收,下承圈足。其上粉彩绘过枝癞瓜图,竹枝、瓜叶以青绿两色绘就,以示阴阳反侧,竹枝纤长挺拔,瓜藤蔓延舒展,丰叶垂实,叶间开数朵淡黄花,清新雅致,癞瓜凸瘤斑斑,果实裂开,饱满瓜瓤垂而外流,蝴蝶粉色娇俏,翩翩飞舞。纹饰由碗外壁攀爬过枝延伸至内,内外装点灵动巧妙。底施白釉,正中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故宫博物院现存一百零九张瓷器画样中,即有此一品种,可见《官样御瓷——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制瓷官样与御窑瓷器》,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134、135页,图26。南京博物院藏例,录于《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南京博物院、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页218。英国大维德爵士旧藏中有与此相近之例,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载于《Catalogue of Ch'ing Enamelled Wares》,伦敦,1958年,图版897。另见一例,藏巴黎吉美博物馆,录于《Oriental Ceramics. The World Great Collections》,卷7,东京,1981年,图版91。亦见一例,载于《东京国立博物馆图版目录.中国陶磁篇》,卷2,东京,1980年,图版660。再可参考一对例,Alfred Beit 基金会收藏,曾售于伦敦苏富比2013年11月6日,编号78。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5888
清康熙 娇黄釉茶钟
“大清康熙年制”款
D11.1cm
RMB: 120,000 - 180,000
备注:1. 欧洲重要私人藏家收藏
2. 柏知尼先生收藏
本品弧腹,圈足,小巧精致,为康熙御窑黄釉佳器。碗外壁通体施黄釉,光洁莹润,清新淡雅,类似明弘治之娇黄,怡人心扉,正合《陶雅》“康雍蛋黄器,色具鲜明”之赞誉。《通典》注有:“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溢也。底部施白釉,正中落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
黄釉瓷在古陶瓷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明清时期,黄色为皇家专属,对于黄釉瓷器的管理更是十分严格,不得僭越,据《国朝宫史》,内外黄釉者,为太后、皇后所用。瓷器上纯正的黄釉始于明永乐年间,以后各朝均有烧制。由于康熙造办处文献资料不存,之后《清档》记载,雍正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茶房笔帖式金大鹏送来黄瓷碗样二件、黄瓷钟样一件,内大臣海望看过。着将黄瓷碗、钟交内务府总管年希尧家人郑天赐转发江西烧造瓷器处,照样烧造一百件,限一百天内送来。”此档为本品之清宫记录之最早记载,证明,雍正皇帝曾用康熙时御瓷做样,交景德镇御窑厂加以改式,故证明此类康熙御瓷之珍。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5891
清雍正 粉青釉小盘
“大清雍正年制”款
D13.2cm
RMB: 220,000 - 320,000
备注:1. 英国伦敦John Sparks Ltd. 旧藏
2. 亚历山大先生购藏于1950年代
3. 伦敦苏富比,2009年11月4日,编号112
4. 柏知尼先生收藏
本品敞口、弧腹,下承矮圈足,胎质洁白,胎体玲珑秀巧。内壁、外壁通体粉青釉,釉质肥厚莹润,色泽清幽。其形端庄规整,其色淡雅如玉,体态轻盈,釉色粉润柔和,纹饰构图舒朗,颇具清淡素雅之态,正是雍正御窑极雅之品。底施白釉,正中落“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宋瓷单色纯净的不事雕琢之美,为后世所仰慕,其中龙泉窑“粉青”如和阗青玉般苍翠温润,成为一代典范。雍正皇帝对宋瓷的推崇和理解超越前人,他在位仅十三年,却于摹古宋瓷方面成就显赫。雍正十三年唐英撰《陶成纪事》明确记载:“一仿龙泉釉,有浅、深二种。一仿东青釉,有浅、深二种”,“粉青色宋釉,其款式色泽同米色宋釉一外觅得”,“仿龙泉釉宝烧,本朝新制”。按唐英所说,本品即应为仿龙泉,素面无纹者之典型慕古御窑作品。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5892
清雍正 天蓝釉盘一对
“大清雍正年制”款
D13.2cm
RMB: 400,000 - 600,000
备注:1. 广东黄埔重要私人藏家旧藏,约1890-1920年代,后代递藏
2. 纽约佳士得,2009年3月19日,编号572
3. 柏知尼先生收藏
本品为一对,敞口弧壁,下承圈足,器物胎体薄厚均匀,底足修饰浑圆规整。盘内壁及足内施白釉,外壁通施天蓝釉,釉色静谧,宛若秋日晴空,因烧造时釉汁略有流动。盘整体釉色自上而下渐深,如蓝天有远近之别,盘底心双圈内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目前所见技术较为成熟的天蓝釉器物出现于清代康熙时期,烧造时间主要集中于康雍干三朝,其后渐趋断绝,且其数量极少。康熙天蓝釉器物釉色浅蓝,莹润素雅,多见瓶、洗等小件陈设或文房器,是为康熙朝瓷作之无上珍品。雍正时期天蓝釉在前朝基础上技术更为纯熟,其色调更趋淡雅,釉质匀净平整,代表了有清代制瓷业的最高水准,其品质为后世难以企及。本品即为雍正朝同类器之佼佼者,其造型,釉色及款识均为上乘,且为成对流传,极为不易。馆藏例,可见南京博物院例,录于《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南京博物院,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 年,第208页。另有一例,着于《五色琼霞—竹月堂藏元明清一道釉瓷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5年,第141页,图73。存世所见雍正朝天蓝釉盘有两类式样,一类如本品,内外皆施天蓝釉,底落小字六字楷书款;另一类内施白釉,外施天蓝釉,底落双圈大字楷书款,后者不如前者珍贵。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5899
清雍正 宝石蓝釉大碗
“大清雍正年制”款
D18.7cm
RMB: 200,000 - 300,000
备注:1. 1972年5月2日,购自Marchant
2. 欧洲私人藏家旧藏
3. 伦敦苏富比,2012年11月7日,编号267
4. 柏知尼先生收藏
本品侈口、弧壁、圈足,口径硕大,胎体厚重,为典型仿永宣之器。碗内施白釉,外壁满施霁蓝釉,幽蓝如蓝宝石,又如蓝色深海,赏心悦目。此碗为仿明宣德品种烧造,造型规整,釉面不流不裂,口沿留有一周白釉灯草口,是为雍正宝石蓝釉中的精品。圈足内以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蓝釉瓷器习称“霁蓝”,使用的是一种富含石灰碱的宝石质釉料,故而,明代有“宝石蓝”之称,又因为蓝色是皇室规定的祭祀用色,所以,从宣德起,“霁蓝”又有“祭蓝”一说。 景德镇的蓝釉瓷器早在元代就烧制成功,明代则更有长足的发展。成书于雍正、乾隆年间的《南窑笔记》有“宣窑……又有霁红、霁青、甜白三种,尤为上品。……霁青用元子精配釉”的记载。霁青就是霁蓝,所以宣德霁青是后世蓝釉的楷模。此式碗同类,可见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例,录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 颜色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00年,页79,图72。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5900
清雍正 宝石蓝釉盘
“大清雍正年制”款
D16.3cm
RMB: 135,000 - 185,000
备注:1. 巴黎苏富比,2009年12月18日,编号72
2. 柏知尼先生收藏
本品浅弧腹,壁至口沿渐薄,造型纤巧优美,圈足。内里、外壁通施宝石蓝釉,釉面平整,几乎无杂质;圈足修胎呈滚圆的泥鳅背形,制作十分精细,为雍正本朝典型器,底部施白釉,正中双圈内落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清末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有:“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刘子芬《竹园陶说》亦有:“青色一种,常与蓝色相混”。所以祭蓝釉又称“积蓝釉”、“霁蓝釉”、“霁青釉”,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雍正崇古,仿宣德宝石蓝釉色,发色纯正犹如海蓝之宝,又似上等青金石之蓝,色泽浓郁沈着,宛如深海明珠,亮泽光润。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5902
清雍正 霁红釉弦纹高足盘
“大清雍正年制”款
D20.7Cm
RMB: 220,000 - 280,000
备注:1. 1963-1968年购自Marchant
2. 丹麦驻英国大使旧藏
3. 柏知尼先生收藏
本品敞口,浅腹,腹下收,高足,雅致端庄。此器秉承雍正朝制器之精工细腻,造型线条完美,比例合宜,协调美观,大方雍容,为其后各朝所不能及。盘内施白釉,类玉似雪。外壁施红釉,肥润鲜红,浓艳欲滴,光华内蕴。此类器物应系佛前供器,非日常食用之器,是以烧造不多。底施白釉,正中落“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六字楷书款。
此类浅腹高足盘为雍正颜色釉高足瓷中,品种较为稀有者。传世常见深腹直口高足、深腹撇口细高足者,诚然本品造型者传世最稀。上述两者多见公私收藏,可见一例,为南京博物院收藏,录于《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页197,南京博物院、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香港天民楼藏一例,录于《天民楼藏瓷》,香港艺术馆、香港市政局,1987年,上册,图126;下册,页205,图126。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5903
清乾隆 仿永乐红釉高足碗
“大清乾隆年制”款
D15.2cm
RMB: 220,000 - 280,000
备注:1. Mr & Mrs James E. Breece三世旧藏
2. 香港苏富比,2007年4月8日,编号730
3. 香港佳士得,2013年11月27日,编号3514
本品敞口,深腹,腹部下收,下作梯形高足,通体施祭红釉料,釉料色泽深沈凝厚,呈现静谧雅致气韵,器表质感光滑莹润,流露含蓄内敛之美。整器外表未琢丝毫纹饰,碗身造型简约有力,雍容大度,既富柔美华丽之质,又具端庄雅正之姿。高足内壁施纯净白釉,其上落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
本品造型简约瑰丽,实为个中上,外壁霁红流釉明显,故有仿永乐、宣德红釉之意。相类器传世亦不多见,可见日本长尾美术馆旧藏一例;南京博物院藏一例,录于《中国清代官窑瓷器》,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南京博物院编着,页197。香港苏富比,2011年4月8日售出一例,编号3022。此三例为与本品一致造型,余见乾隆红釉高足碗皆为浅口,高足弦纹者,故本品于同时期作品烧造更为稀有。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5907
清乾隆 白釉墨彩暗刻云龙仙鹤纹盘
“大清乾隆年制”款
D14.5cm
RMB: 150,000 - 200,000
备注:1. 伦敦苏富比,2004年4月7日,编号269
2. 欧洲私人藏家旧藏
3. 伦敦苏富比,2008年5月14日,编号697
4. 柏知尼先生收藏
出版:《Recent Acquisitions》,Marchant, 2009年,编号41,页74
本品敞口,弧形浅腹,圈足,盘形隽秀典雅,胎体厚薄均匀,圈足修胎精致。通体施白釉,釉面光莹润洁,口沿下侧及盘心饰墨彩弦纹两道,盘心圆形开光内暗刻双龙赶珠纹,二龙身姿矫健,首尾相逐,五爪锋利,间饰火珠,四周祥云环绕,大气磅礡。外壁暗刻仙鹤纹饰,极富祝寿之意,整盘白釉釉下暗刻纹饰,又以墨彩绘制轮廓开光,更显得雅致秀丽,韵味悠长。底施白釉,正中落墨彩“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此式龙纹暗刻盘为乾隆御窑极为罕有之品种,在乾隆御窑瓷中,青花、粉彩、斗彩以及各色单色釉都较为常见,唯纯白釉器物较为少见,而所见白釉器也以素器为多,富纹饰精美者极为罕见。乾隆时期,同类云龙赶珠纹饰盘类,可见青花矾红者,白釉地绿彩者,青花地黄彩者等等,唯本品之纯白釉暗刻者不见,疑为孤品。
![](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5908
清乾隆 茄皮紫釉暗刻云龙赶珠纹盘一对
“大清乾隆年制”款
D19.1cm
RMB: 450,000 - 650,000
备注:1. Omell Family旧藏,斯德哥尔摩,瑞典
2. 柏知尼先生收藏
出版:《Recent Acquisition》,Marchant,2012年,编号47,页106-107
本品撇口,弧腹,圈足。周身满施茄皮紫釉,盘内壁暗刻正面五爪立龙及火珠卷云纹,外壁刻双龙戏珠纹,所刻龙纹苍健凶猛,犹有排山倒海之势,纹饰虽绰约可见,然难掩皇家气势。器底刻楷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茄皮紫系以锰为着色剂,在850度左右火候窑温中烧成。其色紫中泛蓝,釉质肥厚光润,釉色有深浅两种,深者呈紫黑,浅者呈淡紫,以无裂纹者为上乘。茄皮釉创制于明弘治年间,《南窑笔记》载“铅粉、石末,入青料则成紫色”。经嘉靖、万历而至清三代达到极致,存世极少。清代多烧仿古作为祭器,同时又是为清玩摹古之物,乾隆时期尤盛。本品乾隆茄皮紫釉暗刻龙纹盘典承顺治时期制度而成,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顺治茄皮紫釉暗刻龙纹盘,可见《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御窑瓷器卷一上册》,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页60-61,图3,纹饰、尺寸与本品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