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城籍老兵万众一:我的名字是李先念改的

 作家楚夫 2022-05-30 发布于广东

老人指着1945年在宣化店与李先念的合影

老人参加重庆市湖北孝感商会2016年度中秋茶话会

2016年9月10日和今年8月18日,在重庆两度遇到抗战老兵万众一,都是在同乡聚会上,人们尊他为万老。看得出来,老人是一个重乡情的人。

重庆市湖北孝感商会2016年度中秋茶话会上,见了面,老人先问我:“你是哪里人?”

我直言相告:“应城的。”

80多岁的老人惊喜地握着我的手:“哎呀,见到小老乡啦!”

老人说老家应城,在离城10里的三合镇两河口张家冲万家村,路边有个朱家大堰。9岁多的时候,跟着在自己家乡抗日的李先念部队,参加了抗日儿童队,自己的名字还是李先念改的。

老人离休之前职级至正厅级。抗战胜利70周年时,作为抗战老兵,获批享受正部级待遇。

随后,老人的讲述,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 

抗日儿童队员

老人1930年2月份出生,现年88岁。看上去精神矍铄、面色红润、声如洪钟。

老人的两部著作

聊起过去,老人从单肩包里翻出随身携带的两本著作,一是去年底出版的《一个新四军老战士的心声》,一是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万众一诗文集》。翻开著作插图,有几张万众一与李先念的合影,老人说都是李先念送给自己的。最早的一张是1945年在宣化店与李先念的合影。

画面中,万众一站在李先念身前,比李先念矮了一个头,那时,他还是个15岁的孩子,戴着军帽,穿着新四军的棉衣、棉裤,腰间束着皮带。

当年,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在他的家乡一带活动。其时,距华中军事重镇武汉仅100多公里的应城,因“膏都盐海”的资源禀赋,被日寇占领并疯狂掠夺,民不聊生。大他19岁的大哥参加了游击队,在游击队公安局手枪队。

他家境贫寒,幼年丧父,父亲在他百日时去世,他是四个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个。为了生计,母亲让他去了地主家放牛。

当年从游击队的宣传中知道,朱毛的部队为穷人办事,穷人孩子到延安上学不要钱。1940年,母亲把年仅9岁多的他托付给游击队,这也是他与母亲的永别,母子再没有见面。

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在豫鄂皖广大区域四处出击,经过几年艰苦鏖战,由一支孤悬敌后的弱小部队,发展为5万多人的新四军第五师的威武雄师。万众一当上了首长的勤务小兵,成为抗日儿童队一员。

说起抗日儿童队的经历,老人不由自主唱起抗日儿童队队歌:

冲冲冲,大家来向前冲,怕什么飞机大炮轰,我们是抗日儿童队,向前冲。东洋鬼子的大炮打进了我们的家,打死了爸爸又抢走我亲爱的妈妈,哭啼有什么用处,参加了抗日军,打走了鬼子,才是我们儿童的光荣。

老人曾被送到新四军第五师办的洪山公学读书,回到五师师部,师长是李先念。有一次,李先念走到他身旁,拍了拍他肩膀问:“叫什么名字?”他立正回答:“我叫小毛”。小毛是万众一的乳名,按老家风俗习惯,男人结婚之前没有正儿八经的名字,一般叫乳名。李先念喜欢这个小机灵鬼,半开玩笑说,改个名吧,就叫万众一,万众一心抗日,万众一心打鬼子。就这样,农家孩子“小毛”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他的名字与后来的共和国主席李先念联系到了一起,成为老人一生的骄傲。 

首长身边报务员

在严酷的战争年代,万众一被送到第五师报训大队学习电报。经过培训,他分配到五师司令部电台工作,参加了中原突围,又南下到大别山与刘邓大军汇合,参加了准海大战。

淮海战役前夕,他与李先念留下合影,其时,他的身高已经明显高过李先念的肩头,打着绑腿,保持着急行军的装束。

淮海战役中,才十七八岁的他,担任了电台报务主任,荣立三等功。

淮海战役后,他又作为刘伯承、邓小平司令部的报务组长,跟随刘邓大军,参加了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尔后又参加解放大西南、解放重庆的战斗。从朝天门登岸次日,他们去了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杨虎城的歌乐山松林坡现场。

1951年,部队计划进军西藏,要翻过雪山。老人说,自己曾被老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精神感动,于是向组织写报告,强烈要求参加解放西藏的战斗。就这样,他跟随18军军长张国华,从成都步行到甘孜再到控萨,一直走了两个多月,参加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工作。

10多年的报务工作,在老人右手食指上留下了深刻的职业印记。老人伸出右手,让我摸摸食指上的老茧,厚厚的,有些坚硬。

革命战争年代,老人九死一生。老人说,1946年中原突围时,国民党反动派想搞第二次皖南事变,老人所在部队6万多人,最后只剩下不到7000人,很多战友都牺牲了,部队损失很大,如果不是跟着李先念发电报,自己早就牺牲了。

革命战争年代,万众一没能回家看望母亲,心存内疚。解放重庆时,他跟着二野司令部转战南北,经过武汉、长沙,离家乡很近,他都没有回去。他说,当时提出“解放了全中国再回家”,那时对家乡印象已经很模糊。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南京给母亲写了信,到西藏后也给母亲写了信。他清楚地记得,1951年到西藏后,道路不通,半年才看到报纸。1953年母亲去世时,他正在拉萨,没有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他才第一次重返家乡,距他离开家乡已经30多年,母亲去世也有20多年了,通过族亲帮助,他找到了母亲的坟墓,在坟头长跪不起。 

共和国建设者

1956出西藏后,万众一被安排到重庆通讯技术学校担任学生队队长。他说,工作中深感学习的重要,坚决要求上学深造。

1958年,他考取西安军事通信技术学院,1962年毕业后回重庆通信技术华校任大队长。

1964年,万众一转业到四川邮电管理局工作。

1971年,他调到重庆市,先后在市电信局、市委工交部、市针织公司等单位工作。

在重庆针织公司工作期间,万众一于1998年向中央纺织部领导建议,创办了全国针织行业协会,纺织部部长当会长,他任第一副会长。他还在重庆创办了全国针织行业专刊。

1991年,万众一离休。他说,认识到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就同市有关部门领导协商,创办了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促进会,自己任会长并主持工作。

万众一的老伴富美如,是解放军三医大的医务工作者,老家在河北宛平,正是卢沟桥事变发生地。两个人从抗战年代一同走过,是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相濡以沫60多年。万众一曾在接受《铁军》采访时自嘲:“现在我为她打工。”老伴身体没有他好,他每晚给老伴端洗脚水,用完餐后抢着把碗洗了。

万众一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儿子是重庆肿瘤医院教授,孙女大学毕业后进入当地工行工作。女儿去了美国,已经离世。

老人说,经常回忆革命战争年代,思念那些牺牲了的战友,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他感念党和人民给予自己的一切,他说以前吃苦惯了,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足。上世纪80年代,李先念担任国家主席之后,请他到北京家中做客,问起他的工作生活情况,提出是否需要安排他到北京工作。其时,他一家人已经在重庆扎下根来,婉言谢绝了老首长的关怀。

2018-10-0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