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冷战时期华约和北约的军事力量比起来谁更胜一筹

 兰州家长 2022-05-30 发布于甘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英、法、德、日等列强均在战火中损失惨重,而美国和苏联则成为了战后世界上仅存的两个超级大国。这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正可谓是“一山不容二虎”。在美苏两极争霸的冷战格局下其他国家只好纷纷站队: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纷纷站队美国,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则纷纷站队苏联,而广大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则选择中立不结盟的外交策略。

文章图片1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十二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同年8月24日各国完成批准手续标志着北约组织的正式成立。1952年2月18日北约接纳希腊和土耳其成为新成员;1955年5月6日当时的联邦德国(西德)被接纳为新成员。就在西德加入北约的前一天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向北约方面传达了苏联有意加入北约的信息。

文章图片2

当时赫鲁晓夫说:“北约的存在对东欧和苏联具有挑衅性。如果接受苏联成为北约一员,那么这种性质马上会出现改变”。北约在本质上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遏制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组织。这就是赫鲁晓夫之所以说北约的存在对东欧和苏联具有挑衅性的原因所在。如果苏联加入北约就意味着这个原本代表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利益的组织将被改造成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合作交流的平台。

文章图片3

很显然苏联是希望通过加入北约这种方式缓和同西方国家的关系,然而苏联方面关于加入北约的提议直接戳中了美国的要害。当时的美国一门心思想的是如何遏制苏联。北约作为一个防务体系是需要有来自外部的所谓“共同敌人”的。如果接纳了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那么势必会动摇美国这个带头大哥在北约内部的地位。苏联加入后北约就不再能作为美国遏制苏东社会主义阵营的工具了。

文章图片4

因此美国向其他北约成员国施压要求明确拒绝苏联方面的提议。这使苏联充分意识到自己同北约之间的地缘战略空间竞争将不可避免。这种形势促使苏联、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以及当时的民主德国八国于1955年5月14日签署了华沙条约。从此北约、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冷战对峙的格局一直维持到1991年华约组织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浪潮中解散为止。

文章图片5

北约和华约成立后都在积极扩军备战:今天你在边境上部署导弹,明天我就部署两倍于你的导弹。尽管双方由始至终从未真正动手打起来过,但对峙气氛令当时的人怀疑随时可能爆发。形势最严峻的时候双方甚至都把战术核导弹部署到了前线,而且直接赋予前线师长使用核弹打击对方的权力。核武器这种大杀器的发射权不是掌握在政府最高层手中,而是由前线指挥官根据情况自行决定是否发射。

文章图片6

这是直接拿核武器当过年的烟火爆竹使啊。这要是但凡有个擦枪走火都可能引起双方爆发全面核大战。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投放的两颗原子弹首次让全世界领略了核武器的威力。1949年8月29日苏联在如今哈萨克斯坦东北部的塞米巴拉金斯克的草原上成功试爆了自己第一颗原子弹。1953年8月12日苏联第一颗氢弹成功试爆。1956年苏联开始装备第一款真正具备可靠的洲际核轰炸能力的重型轰炸机。

文章图片7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又抢在美国前面成功发射了全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苏联的运载火箭将卫星成功送到了距离地面900公里的太空中。这枚运载火箭其实就是洲际弹道导弹。美国方面很清楚苏联的洲际弹道导弹很快就可以携带核弹头穿越半个地球打击美国境内的一切目标。尽管美国是率先发明原子弹和氢弹的国家,然而苏联却是全世界第一个成功把氢弹武器化的国家。

文章图片8

1961年苏联成功引爆了当量高达5000万吨的“沙皇炸弹”——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引爆过的威力最大的爆炸品。事实上苏共政治局本来是打算试爆一枚1亿吨当量的氢弹。可苏联科学家经过仔细计算后发现:一枚1亿吨当量的氢弹的爆炸杀伤半径为1000公里,即使是幅员辽阔、地广人稀的苏联也找不出适合爆炸如此大当量的无人区做试验场,所以最后只好把当量减半并选择在荒无人烟的北极新地岛进行试验。

文章图片9

当量减半后的“沙皇炸弹”在爆炸试验中仍释放出了惊人的能量:通红的蘑菇云高达70公里,爆炸后产生的电磁扰动传遍全球3次,爆心半径4000公里以内的所有飞机、导弹、雷达、通讯等设备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当时北极对面的美军明确感受到了这次爆炸的威力:美军北美防空司令部部署在阿拉斯加和格陵兰岛上的电子设备大都不同程度受损,从而出现了雷达无法操作、通讯中断等现象。

文章图片10

苏联在巅峰时期的核武器数量多达45000件(相当于美国的两倍)。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阵营不仅在核武器数量上超过了北约阵营,而且还拥有由洲际导弹、战略轰炸机以及核潜艇共同组成的核投送力量。在华约的强大威慑下北约也在发展自己的核力量:北约国家中除了美国之外英、法两国也拥有自己的核武器。冷战时期北约、华约两大阵营的核武器加起来足以摧毁整个地球。

文章图片11

当然双方数量众多的核弹其实更多是用来威慑吓唬对方的。在双方都拥有核武器的前提下任何一方都无法确保自己发动核打击之后能阻挡对方还手,而对方一旦还手就只能是两败俱伤同归于尽的结果。核大战状态下没胜利者与失败者可言,只会有双方同归于尽的结果。核武器的确很厉害,但谁也不敢轻易动用。即使是像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苏两国那么剑拔弩张的状态下还是克制住了动用核武器的念头。

文章图片12

由此可见核武器对于任何一个没失去理智的国家都只能是用于战略威慑(而非用于实战)。那么如果在不考虑核武器的前提下北约和华约的常规军事力量究竟谁更胜一筹呢?20世纪80年代华约各国总兵力约为466万、北约各国总兵力约为620万。乍一看北约在兵力上似乎占据优势,但不要忘了作为北约头号军事强国的美国与欧洲隔着大西洋。这就导致北约在兵力部署上的分散。

文章图片13

美国的军力有相当一部分是要驻守本国的,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驻守日、韩、澳等国的。北约和华约对峙的前沿阵地是在欧洲,而美国所能部署在欧洲的兵力是相对有限的。北约在兵力部署上的分散还导致后勤补给战线被拉得很长。相比之下华约的兵力和战略物资主要部署在欧洲区域内,因此在总兵力上处于劣势的华约反而在欧洲这一具体的局部战线上因为兵力的集中而取得了相对优势地位。

文章图片14

陆军一直是华约各国的传统强项。早在二战时期苏联的百万大军就曾给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坦克作为陆战之王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陆军实力。巅峰时期的华约陆军坦克总数超过了10万辆,而北约的坦克数量最多时也只有3万辆左右。华约的坦克不仅在数量上明显占优,而且性能上也明显领先于北约:华约T-64/72/80坦克普遍配备了125毫米火炮,而北约部队仅仅装备了一千辆左右的豹-2坦克。

文章图片15

20世纪80年代华约部队在东德部署有10个坦克师、7个机械化步兵师、1个航空军共计37万人,装备有主战坦克7000辆、步兵战车近3000辆、作战飞机1200架。华约部署在东德的坦克师和装甲机械化师几乎快赶上当时美国陆军的全部家当了。华约成员国除了苏军这一绝对的主力军之外还有一支杀手锏——东德人民军。东德人民军是按二战德军的模式组织起来的,因此几乎继承了二战德军的善战风格。

文章图片16

这和战后西德那帮战后肥宅组成的部队犹如云泥之别。东德人民军在华约的大力扶持下拥有涵盖海、陆、空各领域的最先进装备,而且东德人民军还可以在正面战场之外从事收集情报的工作。东德人民军曾宣称:“从西德领导的国家战略计划到西德总统晚上的菜单全都在人民军的掌握之中”。由此可见华约在陆军武器装备和技战术水平上都占据绝对优势,不过华约阵营在海军实力方面就明显远远不及北约阵营了。

文章图片17

华约海军除了核潜艇方面占有优势之外其他舰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吨位是基本都处于下风。华约成员国中只有苏联一国拥有能投入远洋作战的深蓝海军。华约成员国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是内陆国。波兰、东德、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尽管靠海,但这些国家所靠的是波罗的海、黑海这样的内海,因此这些国家实际上都无法真正走向深蓝大洋。这也就导致华约阵营在海军实力方面相对偏弱。

文章图片18

在某种意义上苏联的海军力量几乎就等同于华约的海军力量,因为其他华约成员国的海军力量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整个冷战时期苏联海军先后建造了9艘航母,而且直到苏联解体时瓦良格号、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这两艘航母还尚未完工。相比之下北约方面仅美军一家就有25艘航母、10艘战列舰、80艘巡洋舰和驱逐舰、69艘核潜艇。除了美国之外英、法、意、西等国的海军实力也明显强于苏联那些华约盟友。

文章图片19

北约空军在军用飞机的数量上不如华约,但在质量上却具有明显的优势。当时美国已装备了F14\15\16\18等三代战机2400多架。 北约空军在欧洲一共部署有1万9千架飞机,另外还有海军航空兵6800架飞机。当时苏联的单发中型战斗机MIG23产量不过6000来架,而美国的F4重型战斗机就有5000多架了。苏联在先进的三代机方面只有苏-27和米格-29、米格-31约700架(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

文章图片20

在不考虑核武器的前提下华约在陆军方面占据绝对优势,而北约则在海空力量方面占据着明显的优势。那么如果双方真打起来会怎样呢?当然历史上北约和华约并没真打起来,但双方都曾以对方为假想敌进行过演练。1981年9月4日~11日苏联举行了为期八天的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军事演习”西方-81演习“。这次以北约为假想敌的演习出动了十个以上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近卫坦克军超过五十万人。

文章图片21

光这次演习动用的坦克就有上万辆之多。这一数字超过了当年人数最多的中国陆军的所有坦克总和,然而这还不到苏联总坦克数的四分之一。“西方-81”演习重点展示了苏军在开战后的突击能力。演习计划也就是囊括了整个德国、丹麦和低地国家。演习试图以一次海陆空结合的装甲突击来一次性突破北约的防线从而饮马英吉利海峡。苏联军方对演习的要求是“最大限度的接近实战”。

文章图片22

因此连演习的结果想定这一环也省略了,而是命令演习双方根据战场形势临时判断进行决策打到分出胜负为止。机械化步兵、装甲兵、炮兵、舟桥部队、防化部队、地地短程战术导弹部队、中远程战略导弹部队、空降兵、海军陆战队、海军舰艇部队、空军前线航空兵部队……几乎所有兵种都无不参加到了这次规模空前的演习当中。仅核武器就模拟发射了140次。这些核武器的当量从百吨级到百万吨级不等。

文章图片23

在演习计划中“战争开始后”仅仅7-8天苏军就能控制整个德国并向法国进军。同时在波罗的海舰队的掩护下组织空降兵、海军陆战队和摩托化步兵构成的登陆集群直接登陆荷兰的泽兰省。应邀观摩演习的北约成员国无不被苏军庞大的机械化突击集群排山倒海的进攻作风深深震撼,因此达成了一个共识“仅凭欧洲各北约各成员国是无法和苏联抗衡的,所以只能寄希望于美国”。

文章图片24

在不考虑美国的前提下欧洲各北约各成员国加起来也不是苏联的对手。问题在于美国本身就是北约成员国之一,而且还是北约的领导者和主力军。在华约和北约爆发冲突的情况下美国不可能不介入。当然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阵营可以趁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介入之前利用自己的陆军优势对北约的欧洲成员国各个击破。在北约方面对华约可能发动的军事行动所进行的各种推演假设中西德、法国和低地国家几乎都是守不住的。

文章图片25

北约所制订的对苏作战方案中盟军几乎无一例外会一路退守到比利牛斯山脉和大不列颠岛,直到海运和空运而来的美国援军在西班牙和英国登陆后才开始展开战略反击。美国毕竟远在大洋彼岸,所以美国的援军要赶到欧洲是需要时间的。直接面对华约阵营的西欧国家其实根本无力对抗华约阵营的钢铁洪流。这其中唯一可能会让华约方面有所顾忌的是法国。

文章图片26

法国毕竟和美、苏一样也是有核国家。尽管法国的核武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没法和苏联比,但核武器这玩意只要掌握在手里就是一种威慑力。除了法国之外荷兰、比利时、奥地利这些小国在华约面前是毫无抵抗力的。从这些国家在二战中的表现来看有可能直接在第一波攻势中就举白旗投降了,至于动员全体国民与敌军周旋到底对这些弹丸小国而言是不可能的。

文章图片27

当美军横渡大洋抵达欧洲时运气好可能在法国境内迎击华约部队,运气不好只能以英国和西班牙为基地进行反攻。问题是西欧国家在得到美军增援能成功反击吗?要知道即使美军投入战场也很难战胜有着绝对优势的华约陆军。美军凭借在海空力量方面的优势也许可以守住英国这个岛国和西班牙这个半岛国,但要收复被华约占领的欧洲大陆对美军似乎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文章图片28

可战事一旦变得旷日持久可就不好说了。在战争爆发之初武器装备和技战术水平上的优势可以使一支军队取得阶段性的战役胜利,但在持久战中军事工业、经济实力、战略纵深等足以支撑战争进行下去的潜在实力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冷兵器时代单兵素质、统帅的才能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可机械化时代的总体战必须依赖于国家强劲的经济实力和生产能力作为依托。

文章图片29

1940年德国的总人口约7000万、全年钢产量为2150万吨、发电量为630亿千瓦时;此时尚未进入战时状态的美国的对应数字是1.32亿、6070万吨和1780亿千瓦时。到了1944年德国用四年时间将自己的军火产量提高了200%,然而同一时期美国的军事工业规模膨胀了整整19倍。美国的军火年产量在1944年达到了德国的2.5倍、日本的6.7倍。德国、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生产力上的差距。

文章图片30

北约和华约在直接的军事实力方面各有优劣:北约胜在海空力量,华约胜在陆军实力。可在战争潜力方面则是北约占据着绝对优势:华约成员国总人口约为4亿,而北约人口超过了6亿。华约的经济总量只有北约的30%左右。北约成员国的工业化程度也明显高于华约成员国。华约成员国中除了苏联、东德、捷克斯洛伐克三国之外其他成员国的工业化水平都相对比较有限。

文章图片31

作为华约主力的苏联尽管也算是一个工业大国,但苏联在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体系布局上却严重失衡。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倒是早在二战前就已有相对不错的工业化水平,但有限的人口数量、国内市场决定了这两国的工业规模相对有限。整个华约阵营总的来看在工业生产能力、资源、农产品等几乎所有方面都落后于美国。请注意不是落后于北约,而是落后于北约的主力美国。

文章图片32

华约阵营几乎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华约成员国与外部市场的联系是相对比较有限的。尽管华约的主力苏联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大国,但华约所能依赖的几乎就只有自身的资源。相比之下北约却能从国际市场源源不断获得资源补给。仅美国一家的生产潜力、资源储备就几乎能碾压整个华约阵营。这意味着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阵营在后勤保障、物资供应、能源供应等方面都优于华约。

文章图片33

华约阵营内部的“团结”程度也不及北约:1956年6月波兰爆发了波兹南事件,同年10月又爆发了匈牙利事件。从1958年7月以后罗马尼亚军队只参加华约的参谋人员演习(而不参加实兵演习),也不允许华约在本国境内举行任何军事演习。至此罗马尼亚成为了华约阵营中的“法国”:法国作为北约成员国却拒绝美国驻军、不参加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罗马尼亚作为华约成员国拒绝苏联驻军、不参加华约实兵演习。

文章图片34

1961年阿尔巴尼亚索性做得比罗马尼亚更彻底——直接退出华约。1968年华约成员国捷克斯洛伐克又爆发了布拉格之春事件。在这次事件中苏联、保加利亚、东德、匈牙利、波兰五国纠集了50多万军队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发生在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的这一系列事件加深了华约成员国之间的矛盾。当然北约成员国之间也绝不是铁板一块。

文章图片35

事实上美国与欧洲那些北约成员国是存在矛盾的。上文提到的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就是这种矛盾的体现。西欧国家为摆脱美国的控制还抱团成立了欧盟的前身欧共体。可北约成员国之间的矛盾再怎么大也没酿成过像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布拉格之春那样的暴力冲突。在20世纪80年代以波兰为代表的一些华约国家其实已逐渐与苏联离心离德。

文章图片36

事实上声势浩大的“西方-81”演习明面上是以北约为假想敌,可实际上也暗含有震慑华约内部改革派势力的意图。这本身就证明华约内部的矛盾已发展到比较尖锐的地步。不仅华约成员国之间矛盾重重,而且各成员国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北约和华约时刻准备着的战争最终到底还是没爆发,然而北约却利用华约内部的矛盾以和平演变的方式促成了苏东剧变。这再次验证了“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这个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