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族谱历史来源

 刘沟村图书馆 2022-05-30 发布于河南
图片
中国民间的族谱修撰(汉至宋)

先秦时期,我国就有谱牒之书诞生了。但这时的谱牒是为王室、诸侯服务,编写之事是政府的行为。

私家族谱的修撰,始于汉代。两汉时期,世家大族兴起,宗族形式由贵族大宗法制向民间小宗法制过渡,与此相适应,私家谱书产生,而且族谱形式开始多样化。世家大族为了增强自身建设和巩固社会地位,开始编纂自己的族谱,以增加自己家族的底蕴。

一、萌芽期:汉代的民间族谱

汉代最早修纂私家家谱的,当是西汉时代的司马迁。其《太史公自序》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巿长。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在司马迁的叙述中,自他而上,有八世的世系记载详细,即:迁父谈,谈父喜,喜父无泽,无洋父昌,昌祖靳,蕲祖错。

而且,司马迁在记录时,不但叙录先祖名字,并叙其时代、职官、事迹等。此外还叙及同族的其它支派以及司马氏的得姓原由等。这种记录世系的方式,开启了后世家谱的叙录体系。

自司马迁自序其家谱牒之后,汉代文人纷纷效尤。西汉扬雄,东汉班固,可算其中翘楚。

扬雄自序家谱时说: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其先出自有周伯侨者,以支底初食来于晋之扬,因氏焉。不知伯侨周何别也。扬在河汾之间,周衰而扬氏或称侯,号曰扬侯。会晋六卿争权,韩、魏、赵兴而范、中行、智伯弊。

当是时,逼扬侯,扬侯逃于楚巫山,因家蒿。楚汉之兴也,扬氏溯江上,处巴江洲,而扬季官至庐江太守。汉元鼎间避仇复溯江上,处岷山之阳曰郫,有田一㙻,有宅一区,世世以农桑为业。自季至雄,五世而传一子,故雄无它扬于蜀。


扬雄自叙其家世渊源,认为扬氏家族来自于“周伯侨”,因求食于晋国的扬地,故称为“扬氏”。并记录扬氏家族的迁徙流程,因三家分晋之乱,扬氏迁徙至楚地;而楚汉之争时,扬氏又迁徙到了蜀地,这就是扬雄家族的大致情况。

班固在其《汉书·叙传》里面说:班氏之先,与楚同姓,令尹子文之后也。子文初生,弃于瞢中,而虎乳之。楚人谓乳“穀”,谓虎“於菟”,故名穀於菟,字子文。楚人谓虎“班”,其子以为号。秦之灭楚,迁晋、代之间,因氏焉。

壹生孺。孺为任侠,州郡歌之。孺生长,官至上谷守。长生回,以茂林为长子令。回生况,举孝廉为郎,积功劳,至上河农都尉,大司农奏课连最,入为左曹越骑校尉。成帝之初,女为婕妤,致仕就第,资累千金,徒昌陵。昌陵后罢,大臣名家皆占数于长安。

况生三子:伯、斿、稚。伯少受《诗》于师丹。……稚生彪……有子曰固,弱冠而孤。

班固在叙述其家世时,也是追溯其先祖,“令尹子文之后”。并详细说明“班”姓的由来:楚地方言的“虎”。再记载秦汉间班氏家族的主要人物。

二、潜流期:南北朝时期民间的谱牒修撰

南北朝官修谱牒兴盛,淹没了私家的修谱,实际上,南北朝有着很多的私人编写氏族谱。首先,就是晋人挚虞撰著的《族姓昭穆》,此外渤海封伟伯撰成《封氏本录》六卷,渤海高祐作《亲表谱录》,“自五世以下,内外曲尽”,并将族人的姻亲写了进去。其他的还有《羊氏谱》、《挚氏世本》、《袁氏世纪》等等几十种谱牒之书。

三、转变期:唐代的民间修谱情况

唐代中期开始,私家撰谱情况大为旺盛。在《新唐书・艺文志》中,著录有唐朝人编纂的谱书的二十六种,其中有成州刺史、绛州裴守贞的《裴氏家牒》,太子左庶子、咸阳王方庆的《王氏家牒》,陆景献的《吴郡陆氏宗系谱》,吏部尚书刘晏的《刘晏家谱》,《鲜于氏家谱》,《赵郡东祖李氏家谱》等等。

四、成熟期:宋元时期的民间修谱

宋元是谱牒转型的完成期,结束了官修为主的时代,进入私修为主阶段;谱牒体例发生巨大变化,成功创造家族谱的新的体例类型,影响深远,直至今日;谱牒的社会价值亦发生巨变,仕宦和选婚的主导作用消失,而伦理教育的功用显著上升,这同人们关注族内人际关系重于宗族在社会上的地位的观念转变相一致。

吕思勉在《宗族小史》中说:“自宋学盛行,人有敦宗收族之心,而族谱之纂修复盛。”

李兆洛在《养一斋文集・薛氏族谱序》中道:“自宋以下,隋唐之谱学废,而欧、苏之谱法兴。”

吕思勉认为宋代修谱的目的是为了“敦宗收族”,而李氏则进一步指出欧阳修、苏洵的谱学,是中国历史上谱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开启了谱学新时代。

欧阳修,撰成《欧阳氏谱图》,收入文集《文忠公集》。欧阳修将治史的经验,用到自身家族史方面,考察其成员、功名仕宦,经历十余年的搜集资料,考证异同,于嘉祐四年(1059年)编纂成《欧阳氏谱图》。

欧阳修对谱牒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详亲略疏的著录对象原则,《谱序》云:“宜以远近亲疏为别,凡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此人情之常也。”欧阳修主张修谱时远世族人可以略写,近世族人则详叙;且各房支各都要修谱,这样可以详细周到,而将各房支谱合起来,就是一本优秀的总族谱了。本此原则,欧阳修的谱图只记录从欧阳万到欧阳修九代人的世系。

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来到汴京参加考试时,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延誉。苏洵以为,唐末以来修谱制度废绝,尤其是由贫贱而富贵的人,不敢讲实话,更不要谱牒。他认为不能忘记祖先,故而同欧阳修讨论编纂族谱的事情,并于至和二年(1054年)写成《苏氏族谱》,内含“谱例”、“族谱”、“族谱后录”、“大宗谱法”、附录、“苏氏族谱亭记”。

苏洵撰谱义法中值得留意的是:采取小宗法,全谱仅著录六代人,苏洵为第五代,上溯到他的高祖,再以上不写,原因是亲已尽,不必写。

藏谱与续修,已成谱,高祖子孙家藏一部,续增的后人至五世,续修家谱,如此往复兴修,总观起来,修谱不绝,宗绪不会混乱。

世系表达,采取表的方式,六代一线贯穿下来,不像欧谱五世一图。

修谱明孝弟,苏洵说有五服关系的人,应当喜庆忧戚与共,看到谱书,知道与宗亲的服制关系,“孝弟之心可以油然而生”。

刻石谱,立碑于苏氏高祖墓茔旁边,碑上覆盖亭子,以事保护,同时在碑亭举行祭祖及教导宗人仪式。

南宋、元代的民间修谱,对欧、苏体例有所补充,使它能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以元代武进姚氏宗谱为例,姚氏谱第一项是“王言”,展示姚氏所得皇家的恩赐;第二目是“德业”,推崇族人的功业;第三目是“世系”,书写姚氏缘起和远年先祖;第四目“世次”,列表著录近世族人;第五目“传赞”,用编写人物传记表彰先人;第六目“表志”,叙述宗族事务;第八目“著述”,转录族人的著作,以便流传。这个谱例,比欧苏谱增进王言、德业、表志、著述,又将世系区分出世系、世次两项,大大丰富了欧苏体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