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归来冲虎过,山黑家中已眠卧。 傍见北斗向江低,仰看明星当空大。 庭前把烛嗔两炬,峡口惊猿闻一个。 白头老罢舞复歌,杖藜不睡谁能那。 注: 明星:即金星。 大:读“夺”音。特别,此处指亮度大。 嗔两炬:责怪家人点两支烛,造成浪费。 老罢:意如老父。罢,同“爸”。 杖藜:藜茎做的手杖。 那:读“喏”。奈何。 解读: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时诗人在夔州,全诗借口语描写深夜归家的情景, 王嗣爽评日:“黑夜归山,有何奇特?而身之所经,心之所想。耳目所闻见,皆人所不屑写,而写之于诗。字字灵活,浯语清亮,觉夜色凄然,夜景寂然,又是人所不能写者。”且不说道中遇虎的奇特遭遇,也不说后四句所抒发的满纸不可人意的牢骚之意.单是颔联的夜景描写,便极具匠心:夜已过半.故北斗低斜。是夜无月,故星光灿烂。老眼昏花的诗人抬头一望,芒角模糊的明星显得格外巨大。此句中“大”字之妙,描摹山间夜归的情景之逼真,非身历其境者难以体会。 杜甫一生游离失所,白天为衣食而奔走,夜间也难得而眠。所以诗人笔下的夜,真可谓多姿多态,神采各异。雨夜有“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漆黑的夜幕遮盖了一切,诗人却在无边的夜色之中加入一点渔火,在渔火之明的反衬下,那野径与天空的黑变成了一种富有意味的色彩。同样是星月皎洁之夜,在宫殿里便是“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而在江湖上就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同样是灯前人语,合家团聚时就是“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流落异乡就成了“山鬼吹灯灭,厨人语夜阑”。 夔州期间,诗人受当地民间艺术影响极深,因此在诗作的格律上颇具创新,这首诗就是他运用夔州当地方言,汲取竹枝词的一种表现手法,因此显得不古不律,这也看成诗人有意冲破诗歌固定格式、格律的一种体现,写景象写得如在眼前,且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不是简单容易的事,老杜能成为大家,的确不是虚名。 |
|
来自: 耕读人家jkhpb3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