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学得不是很好,而且还不是科班出身,临床机会也少,但也无妨心得分享。也由于我后期的学习是要为了治愈十年之久的湿疹,所以很多体会也就随着治疗而得到的。也正是因为我不是科班,不需要为应视而学,只学对自已有用的,而且由于方向正确,疗效也随着自已的努力一点点的展现,兴趣自然就是一直高涨,也会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这也是有些医生没有的优势。 学得好主要是我有用武之地,不是说临床机会少吗,看过我的自我介绍就知道我是因何走上学医之路,这里就不重复了。 我至今还对当初学习针灸的决定有点沾沾自喜。当初去了解时,2600元的学费还真让我心疼,可是见课程安排上有《中医基础》《中医诊断》《针灸学》,与大学所学课本是一样的,也是由正式的大学教授来教的,我马上就掏钱了。 我不但要工作,还有女儿要照顾。有课上的时候,要一早就做好女儿的两餐。需要提前下班,转两次车,一个小时,才能赶到课室。有时甚至得回家把女儿接上也往学校带,同学们都笑我,一份钱两个人学,超值。 当然那些中医基础中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是因为我有学过一点点的算命所以学起来还算是能懂一点点。老师有时随意举药方来说时,我也无不完全陌生。呵呵,想来读杂书也是很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我对不懂的东西就不会去深究以求理解,只需知道必须这样子的,以后有机会再去理解。这样一来,就轻松很多了。 当然,这些课程正式大学生是要学上几年的,而我们夜班是需要浓缩成几节课来学习,老师就只能挑重点来讲。我想,这反而更好,否则会糊涂。我们与正式学习最大的不同就是连见习的机会都没有。对知识掌握必须死背硬记。 其实机会不能靠人给的,是要自已争取的,争取不了就创造。诊断中最难的莫过于脉诊,教诊断的老师没好好教诊脉,他说他也只能诊到一些,诊脉时间多是用来想着开什么方适合。我就天天多次把自已的左右手的脉,闭着眼睛只留意脉象,慢慢地就体会了当中的不同,我发现左右手的跳动是不同的,告诉同学,同学还不信,我就买了个秒表来测着,多次之后就证实是不同的,快慢就这样掌握了,数脉也在这个时候明白了。别用左手离心脏近,左右是会不同来糊弄我,这些我当然知道,但是那种明显的差别是很大的,寸关尺三部都有不同。后期就是抓着同学,老公,同事天天来把一把脉,当然把不到什么,但是脉象的变化还是有的,只是当时我还不知道属什么脉,这煅练了我手指的敏感度。 舌象也是如此,天天看自已,家人,同事,同学,然后再翻书对比,究竟这种舌象是代表什么,这样一来就能知道很多舌象,与把脉配合,找到了一些规律,舌头有红,脉就会数,舌边红,左关部就会数,舌中舌苔黄,右关就会数。记还是记不得很多,我也没用心记,当时只需大约了解就觉得够了。 后来结业了,在家看书也实在不是办法,此时我也能体会了针灸和一些不很成熟的用药的好处,我厚着脸皮跑到较好说话的老师那蹭起学来,当然不可以自已下针,但是可以在老师把完脉后又把一次,还可在病患治疗时和病患聊聊天,问些情况,看看舌头,然后看看老师开方。 我也注意到一种情况,老师都是先把脉大约了解一下病患就会让他们在床那边等着,等床位满了。老师才开始针灸,针灸前他还会再把一次脉,由此看来,诊断也是针灸的必要手段,至于穴位搭配,都不是尽相同,总有变化。由于老师带的是博士生,而且是跟师很久的了,所以我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拿着个本子去抄穴位,也没有问题去问老师,只需用心记下就是了。那些记穴位,有问题的同学,也没能得到老师的回答[老师不觉得那是问题},认为没东西学,都没能坚持下来。真得这样子的吗,老师心情好的时候还是可以问一下的,但记住几天问一次,还要瞧着心情好的时候,其他时候就去问他的学生,这些师兄姐是较好说话的。至于他教其他学生时,留心记下就是了。其余的注意力就多放在他运针的手法上,这可是不会教的,另外就是有些穴位老师是和书上所教有点出入,这就要记住了,这可是经验呀。 因为我未学之前就有一点点药物基础,可以从老师开的方上看到去湿的药,活血的,解肝郁的,再综合病人脉像,舌象,老师的选穴,就知道这种病要怎样治了。我的诊断也在这个时候得到很大的提高,我也根本不在意有没机会下针,因为诊断准了,针灸处方就准。 学而不用只能废,很多人就说没有实习怎么办?怎么会没有了,你一大活人不就在那罗,人也不可能绝对健康,多好,又不需要别人同意,想怎样就怎样。不要像我某些同学那样说,我只敢针别人,不敢针自已;我不敢开方给自已吃,但可以为别人开方。晕,你敢给这样的人治吗?我虽做不到有父母心的医者,但起码要做到待人如待已吧。 我也在此时同时开始治疗自已的十年十个手指湿疹,寻常的针灸方没效,我就去找古书上的,只要看到合理的就去试一下。这是学针灸的好处,穴位是具有“双调性”意思说是寒变不寒,热变不热。既然如此,你还怕什么,我当时也不会运针,反正扎下去就不动就是了。由于是自扎,手部的穴位就只能扎一边[这也练成我左右手都能扎针]效果如何,反正我没觉得有影响:月经迟了,合谷一针,当天晚上就来了[无意的];吃狗肉引起肛门灼热痛,太冲一针,没事了,还能治疗我的夜尿频繁,在一个月内都没有夜尿,说起这夜尿过多,医生通常不是肾阴虚,就是肾阳虚,可就是没能解决问题,补肾的药无论肾阴还是肾阳都是吃几天就觉得浑身不对劲,停吃了。可有没有人想到这是因为热醒了,没事可干,下意识就去洗手间有关了。我之后就是醒了刻意摸脖子,真的就是如此,满手汗呀。以后的治疗方向当然有所改变了。看来读杂书也是有好处的,我舅说一本书你只要有一句话获益了,你就赚到书钱了。所以对于那些医生随意说人肾阳虚,肾阴虚,我是非常讨厌的。我不是说针灸就比药方好,它们都同是中医的治疗手段,各有长短。不过在我以后的学习中,我就体会先学经络是学中医的轻松入门方法。 我不知道药方的同学怎样学的,但是基于我们这种实习机会少,临床机会少的来说,学经络,用六经辩证确实是有好处的。《内经》:“有形内必形于诸外”,对于在身体表面的异常变化,就可以根据它是在哪条经络附近,从而综合判断,如痘长后背,足太阳膀胱经,表证,用解表法就好了,如湿疹长有大腿内侧,足太阴脾经,里证,除了要发表还要健脾。 《伤寒论》我在别人的吹捧下,反复看了,不过就是没能看懂,也只限在首几页。古文太难明了,我又不喜欢买那种译文的,要知道理解不同会对你造成不良影响,直接看原文,干干净净的原文,能理解多少就多少,理解不了也可在以后的众多医书中不时看到各医家的理解,但不要偏于哪家,你可以不接受,但不要轻易去否决,这样才能如明朝名医缪希雍著名的“祝医五则”:“凡作医师,宜先虚怀”“苟执我见,便与物对”“一灵空窍,动为所塞,虽日亲至人,终不获益”意思是说作医生的,一定要谦虚,否则固则已见,那么你就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那么即使你天天和圣人再一起,你也会一点儿东西都学不到啊。 后来读了《思考中医》,据说是伤寒论的导读,里面用白话文结合作者的行医经验讲述伤寒论,特别强调六经辩症。我如获至宝,把图书馆的还了后又赶紧买回一本。不是说其他辩症不好,而是对于我较难掌握,而我有经络基础,能循行经络的身体部位有病变,就大约断定归属何经,如肛门灼热痛,足厥阴肝经,方子就往《伤寒论》里找厥阴经的方子,再根据实际情况,加些归肝经的药味,一个方子就出来了,当然这不是绝对的,这只个比方。但会令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很多。 为什么学了针灸还要去学药方了,那是因为针从外治,药从内治。而且有很多人是对针有畏惧之心,所以学多一样是没坏处的。至于推拿是由于我气力不够,所以放弃了。 我还是结合一下我看过的书,说一下收获,特别声明,好多都只是读几页而已,因为我要治的是自已的湿疹,所以只对相关的有留意,现在也是帮人找方子时就针对性的查书,这种方法正式医生当然不能学,可我通过这样的方法就能活学活用,比死记硬背好得多。 〈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旧版的,里面还有药物的功用归纳简表,每味药物的归经都是清清楚楚的。我对医生所开的药物都会用书查一遍,这是未学医之前就有的习惯,也为以后学方药带来很大的便利。现在也一样每接触一样新的就查一查,还查《本草纲目》,《本草提要》等书,我也不强记,反正不记得就再查一次,查多了就记住了。 〈临证备查方剂500首〉,这也是我常说的方剂多的是,关健是你得用对了,不从医不需要死背。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针灸学〉这些教科书是应该看的,无论怎样,它也起到一个总结,归类,汇总,比你自已去乱看书有效得多。以于书中经常引用的古书,你可以去购买看一看。至于那些否决学院派的人,也正如那些庸医一样只看到吴菊通用辛凉药,没看到吴菊通也用温热药。 书还是先从现代或近代的读起,这样便于理解和掌握,只要是医书就会多多少少提到他的理论从哪本古书中得到的,这时你就可选读这些书。以免一上来就学内经,因为太难了会挫伤积极性的。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临床必读丛书,我可是全购齐了: 《内经》《伤寒论》这些经典,能懂就看,不懂就跳过,以后在历代的医书都会被提及,并有各医家的感悟:他们的理解,并据此的用方,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帮助,此时再重看原文,就能轻松好多了。《赦万山36个经方故事》就用故事形式让我记住了不少药方,并且也运用了。桂枝葛根汤治疗我的肩部不适,一剂就大有效果了,现在我也注意姿势也改用了空气枕与空气床所以就没有再犯了。而且我用桂枝汤治疗我的畏风症状,疗效确实好,十几年的症状一剂解除,也事隔一年多才又感觉畏风时就赶紧重服。有件趣事,我那天喝了桂枝汤,赶巧家婆煲了葛根汤,喝完汤没多久,我就发现很热并出汗了,我也是想了半天才有所明白。我之前可是从没闷过汗的呀。 不求甚解,是我读古文的窍门。由于我古文基础不深,又不会繁体字,如果强行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去理解古代的表述那只有坏处。 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提出北方“其民淳朴,习于勤苦,兼以饮食醇农,久而蕴热”病因“寒包火”,主张辛凉解表,泄热益阴,善用寒凉药物[原来用药都是要应因病患所处环境来综合考虑],“病有暴热者,病在心肺,有积热者,病在肾肝”[所以我运用蒲公英来清肝胆湿热,甚效,现在一接手脾胃湿热的病患,不但用常用方剂,定必加用蒲公英。蒲公英的运用是从论坛绿衣老师的《用药心得》学来的] 说到用药用方,我一定是要有深刻理解,才会尝试的,因为那是要用在自已身上。现在有时为人开方就更加小心,不熟悉的绝不推荐。 汪绮石《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二统:治脾不可过燥,治肾不可过用苦寒;八防;二护;三候;二守;三禁。为此我自已的药方都尽量选用药性平的的药物,运用得当,一点不影响疗效。 《十九病机》其实是有高度概括病因,不过要能深刻理解,还得在实践中慢慢体会。 《湿热论》“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顾阴风木”“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我结合湿疹之位置,也有选用白虎汤加减,效果也不错。 《医林改错》《血证论》更懂得活血化瘀的必要,后在众多医家之说的支持下,在经期中运用活血化瘀+祛湿药,好象也蛮不错。只是在经后不晓得要养血调治,以至有一次经量特少,现在也明白和懂得在治病后要善后,调理方少不了。 相信你也糊涂了,不是治湿疹吗,怎么变出那么多方呀,如果一个方又哪来那么多体会,何况中医又不是脚痛治脚,指东打西更是它的本事。如肩周炎引起的疼痛,针灸的精义就不是针治病侧,而是针健侧的穴位。 《四圣心源》虽然黄元御是清代,但它这书也是最难懂的,我看得是一头雾水。也就搁下了。最近,因为《走近中医》我进一步明白了升降,《神医这样看病》有重点说到黄老先生的圆圈,马上豁然开朗,再重读,发现他对伤寒论中的用方理解独到而深刻,与一般医书不一致,但结合三书的理解,用药组方也显得容易很多了。 当然有方用方,自创,实在没必要。但是如方症不对,或是缺少药物时,你能否灵活运用,这也是种难得经验呀。 在重读《四圣心源》时女儿刚好发烧,与以往的不同,这次烧得高,却一直说喉咙不痛,但会头痛,并喷?连连,还有咳嗽。放血也不能让体温迅速降下。我就先用了羌活九味汤,一剂后只略有效,我就在第二剂中加了蒲公英,因为她的左关数于右关。烧也就退了,但是咳嗽不断,有痰,我就用了《四圣心源》的方子,一剂,不敢开多,当晚女儿在后半夜咳个不停,我心想坏了,给治坏了。本准备第二天重新开方,谁知一上午也没听到她咳,就暂时按兵不动。过了两天,她又重新咳了,次数不多,每次一两声,没痰,说话声不清爽。夜也深了,不想去抓药,想起牛蒡子清热利咽,家中有用来泡茶的牛蒡,根部,质重,有下降功能,加上桑叶,枇杷叶,质轻,上升,罗汉果少许取其甜味又能润肺,几样一齐放茶壶中,水一开就停火闷一下,女儿喝了一小盅就去睡觉了。余下的就我全包了。第二天,女儿完全好了,而且观察多日,确定是真正好了。深刻体会,轻剂入肺呀。那些四碗水煎至一碗看来得要改一改了。 最神奇的是,我经过调理,晚上睡觉脚是不会冷了,但在中午睡觉时就会双脚冰冷,平时要依靠暧手器,喝药茶的第二天我忘了用,却一觉睡醒才发现。我左思右想,估计就是那个药茶的作用了,是否如此,得检验,等哪天中午睡觉脚又不暧和了,再服此茶就知是不是如此。用心观察,用心对比,用笔记录也是我的法宝。《小儿药证直诀》对我望诊也有所提高,近日重读,有点体会钱医师为什么给小儿治病时经常使有分治法。治肝用治肝药,治肺用治肺药。看看他对六味地黄丸的运用,后世那些学医而又乱用的人真该打。 《衷中参西录》是我喜爱的医书之一,老先生不厌其烦的从古到今,讲他的用方依据,临床经验,用方的窍门,对药物的独到见解与运用功效。这也是我每遇到不认识的药物时,除网络,《本草纲目》,《本草备要》,《药性歌括四百味》新、旧版之外的必查医书。我也已经通过当当网定购了缪希雍的《本草纲目疏要》和罗大伦的《家中有本草,健康有保证》,以后就又会多查两本书了。 论坛上的名师开讲,我最喜欢的是古道瘦马老师的文章,他与张锡纯有点像,就是文章写得详之又详,有理论,有个人心得,病案讲得像讲故事一样,又常在文中语气深长的提点一二,非常适合我们这些初入门的人学习。可以说我的进步老师功不可没,他是第二位对我影响巨大的老师,只是不知他认不认我这笨学生呢。 你会说学那么多有用吗,从来都是书到用时方恨少,没说过书多无用,除非你只会读书不会边读边思考。初时当然是粗略而过,但总是有点印象,到了有需要时可重新再读,也可随着学习的深入再重学,体会自然会有所提高。医书可不是只读一次就可以了。 由于我临床机会少,脉诊的提高有限制,所以我更注重望诊及其中的舌诊,问诊,通过参加回应论论的疾病咨询中的贴子,让自已的问诊功夫与舌诊功夫见长。我出主意治疗的人虽不多,但效果也是很好,我每一次都如临大敌,认真钻研,不但帮到人家,也让自已提高了不少。所以还是那句老话:机会是可以创造的。 要愿意虚心听别人的述说,我有位同学,她对药方运用不熟悉,但我依然喜欢向她请教药物的知识,她对单一药物的疗效也是知道很多,那我就通过查资料弄明白为什么这药物有这疗效。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不是只有一种途径,别人的听闻,经验也将能丰富你的知识为你所用。 来源:华夏中医论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