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画像石,描摹汉代众生相,看汉画像石中传颂的孝文化

 Kath2633 2022-05-31 发布于北京
人与人的相遇,相识,相知都是缘份,缘分让我们聚在一起。但通过茶而结成的缘份,多少带了点“道”的韵味。无论相识与否,无论交往如何,凡聚在一起便坐而品茶。
点击上方名片添加关注
我们在茶友会等你

古往今来,我国传统伦理以善事父母为孝。孝道重要的转化过程中的汉代表现得最为突出,为宣扬孝道,汉代以来有多种《孝子传》和《列女传》流传,介绍孝子、孝女的事迹传说,及至元代出现了《二十四孝图》之类,以后逐渐增加,越续越多,竟有“百孝”之多,并延续至今。

在汉代画像石中,已有不少刻绘孝子的画面,有的具体人物和故事内容仍为今天的人们所熟悉。

图片

图一 山东嘉祥武梁祠前石室邢渠哺父图画像石

图1为山东嘉祥武梁祠前石室画像邢渠哺父图。邢渠哺父故事,见于萧广济《孝子传》:“邢渠失母,与父仲居。性至孝,贫无子。佣(做工)以给(供养)父。父老齿落,不能食,渠常自哺之,专专然代其喘息;仲遂康休,齿落更生,百余岁乃卒也。”《太平御览》卷四一一曾记载:邢渠失母,与仲父居,性至孝,贫无子,佣以给父。父老齿落不能食,渠常自喷之,专专然,仲遂康体,齿落更生,百余岁乃卒。

此图并不复杂,主要是画邢渠跪着为父亲喂食,后面的妇女可能是邢渠的妻子。三人的动作与交互关系,安排得紧凑而自然,表现出一种亲情的温暖。

图片

图二 武梁祠中的邢渠哺父图

图2也是武梁祠中的邢渠哺父图,画面内容较为丰富,邢渠跪在父亲的左边,父亲坐在榻上,邢渠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扶着父亲,似乎正要给父亲饭吃。

从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到邢渠对其父的孝心和无微不至的照顾。邢渠是汉代孝子画像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孝子,画像内容主要表现哺父这一情节。

图片

图三 武氏祠左右石室的邢渠孝行图

武氏祠左右石室也有邢渠孝行图(图3),与武梁祠不同的是,邢渠的头和嘴偏向父亲,似乎要喂饭给父亲,父亲由于牙齿掉落,不能吃饭,邢渠就嚼了之后给父亲吃,就更加体现邢渠的孝心了。

由于故事细节流传的不同和画工在画的时候的自由发挥,各个邢渠哺父的画像存在差别,但“孝”的中心思想是鲜明突出的。

图片

图四 牛郎挑着儿女追赶织女的情景

图5为四川渠县蒲家湾董永孝亲图。董永孝亲的故事,是现代人都熟悉的。但其主要情节,即现代流传的“卖身葬父”,与“织女婚配”,在汉代刘向的《孝子传》和晋代干宝的《搜神记》中已见雏形,有所描述,可是在汉画像石中表现较少,如图4表现的即是牛郎挑着儿女追赶织女的情景,而汉画像石所刻的多是董永侍奉父亲的情节,如图5。

四川渠县石阙画像中的董永,正在田间劳作,间歇时回头来照顾父亲。其父在树下,坐在一架简单的独轮车上,似乎由董永帮助做什什么事,书上挂着水壶和吃的食物,俨然是一副农村生活的小景。

图片

图五 四川渠县蒲家湾董永孝亲图

武梁祠中董永故事的画像最为典型。如图6画的右边有一棵小树,树下一部独轮车,车上有个水罐,应该是董永为父亲盛水用的,一个老人坐在独轮车前,左手握着手杖,右手向前伸,似乎在与董永交谈。

老人的右上方是榜题“董父”两个字。画面的右边是董永,董永手握着农具,回头看父亲,似乎在问父亲是否饥渴,左上方刻“董永千乘人也”。这样一幅简单的画面,把董永“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这种对父亲的关心与孝敬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并通过董永回头与父亲交谈这一细节刻画,更加深刻地刻画了董永对父亲的关心。

从汉画像石的这几幅画面,就真实地反映了汉代孝道的面貌。在历史的长河中,孝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 就在于孝是中国文化精神(民族精神)——人文主义的思想渊源,孝道具有人民性与封建性、精华与糟粕、历史性和继承性的两重性,其历史作用也表现出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性,据此我们对孝文化必须采取一种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这也是我们研究汉代孝文化的初心。

人与人的相遇,相识,相知都是缘份,缘分让我们聚在一起。但通过茶而结成的缘份,多少带了点“道”的韵味。无论相识与否,无论交往如何,凡聚在一起便坐而品茶。
点击上方名片添加关注
我们在茶友会等你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