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个公众号有些年头了,自然有不少家长会向我提问这样那样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 解答大家的问题,本来是我非常乐意的一件事。但是渐渐地,我发现有一个问题大家提问得比较多,但我却一点都不想回答。 今天我要说的大实话,应该会得罪一部分的家长。但我还是要毫不客气地指出来:如果提出这种问题,说明作为家长,你对孩子的教育还没上道。 到底是什么问题让我听得义愤填膺呢?今天我就跟大家讨论一下我说的是否有道理。 很多家长会这样问:XXX有没有必要学?例如: “珊爸,奥数有没有必要学?” “编程有没有必要学?” “围棋有没有必要学?” …… 可是我认为,这样的提问大有问题。 什么叫“必要”呢?必要就是非做不可,不做不行。 例如说,吃饭是必要的,睡觉是必要的,不吃饭不睡觉身体会受不了。学习是不是必要的呢?9年义务教育是必要的,因为不上小学、不上初中是违法的。 除此以外,不管是语数英的课外班,还是弹琴画画编程围棋,都完全说不上什么“必要”。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家长会问“这个是不是必要”,“那个是不是必要”呢? 因为这最基本的道理,家长们反而很容易在各种教育消费主义的轰炸下、在各种喜欢制造焦虑的自媒体宣传下、在身边“过来人”家长的气氛烘托下,丢掉了常识、忘记了初心。 可能今天听说“孩子必须学点奥数,不然考不上好初中”,明天又听说“孩子小学必须考过PET,后面英语才能省心”。这一个个不必要的“必要”,变成了家长头上的紧箍,再变成了家长给孩子身上绑上的沙袋。 如果教育被区分为“必要”和“不必要”,那“必要”的越多,可以选择“不必要”的余地自然就越少。 孩子的学习成长就好比背上行囊到郊外游玩的旅程。本来只有干粮和水是必要的,结果家长一会儿觉得墨镜防晒霜也是必要的,一会儿觉得手电筒收音机也是必要的,之后将替换的衣服鞋子,要看的书和平板电脑,要玩的羽毛球拍和飞盘都当作是必要的,通通塞到孩子的背包里。 结果呢?也许孩子最希望是放风筝,可是风筝已经放不下了。 人生容量是有限的。当我们将本来不必要的东西看成必要强加给孩子,孩子的人生路必然越走越窄,越走越累,越走越偏离自己的意愿。 将孩子要学的东西按照“必要”和“不必要”来归类,除了给自己和孩子增加不必要的束缚以外,还有另一个更严重的后果。 人生路漫漫,只有起点和终点是必要的,大多数的美好都是路上的偶然。 例如郊游的时候,抬头看绿的、黄的、红的叶子交织成茂密的植盖,将手伸到山涧中感受丝丝冰凉,坐在凉亭中剥着瓜子放空大脑中的所有琐事,这些都不是出行的必要之事。 但是,如果这些“多余无谓”的事情一件都没有,那么这趟旅行又能收获些什么呢?旅途结束,有的孩子留下的是与自然亲近的美好回忆,有的孩子可能只记得完成了爬山登顶的任务,回家还要写作文。 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一位家长问出“奥数有没有必要学”,那潜台词一定是:“如果有必要,我们就学。如果没必要,那就不学了。” 要是我如实回答“不必要”,那这位家长必定将奥数抛在脑后,因为有太多“必要”的事情还排着队在后面等着呢。 又或者ta问的是其他人,收到一个肯定的回复:“必须要学,很重要。”那家长也不过是将奥数当成又一件必须放入背包的“必需品”,给孩子加到了任务清单的末尾去而已,很可能既不知道为何“必须”,也不可能将其发挥出“必需品”的作用。 那其他更不必要的事情呢? 例如唱歌、画画、读“没用的闲书”、玩游戏、什么都不做光躺着发呆,这些事情哪一样能称得上“必要”? 可是这些“不必要”的事情加起来,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却比那些“必要”的语数英学习重要百倍。它们是孩子感受爱与美好的窗口,是孩子独立自由思想的养分,是孩子受到挫折和伤害时躲避的港湾,是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所必须填充进大脑的“骨料”。 必要的事情,重要性必定排在非必要之上;必要的事情太多,必定挤占非必要的空间。没错,每一件非必要的事好像都“很没必要”,但完全不做这些没必要的事,孩子绝对不能成为健康、完整、快乐的人。 肯定有人会说:有的家长就是随口问一下,用不着这么上纲上线吧? 也许有的家长只是无意中用了这样的措辞,但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认为这可能是一种教育观念和态度的体现。 我也可以随口回答“有必要”或者“没有必要”,可是我担心这样的回答只会进一步强化了家长们将对孩子的教育简单二元化的错误观念。提出错误的问题、得到错误的答案,并不能给孩子教育之路给出正确的指引。 那到底应该怎样问,才是对孩子更有意义的问法呢? 第一,问别人。 问问了解这件事的人,学这样东西,能带来哪些好处,需要投入多少时间、花费多少金钱。问问别人,做这件事可能有什么风险、长期中期短期分别有什么效果。 第二,问自己。 问问自己到底希望将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人,然后问问自己,为了这个目标,愿意付出什么、承担什么、放弃什么。再考虑一下,准备学的这样东西,和自己的,目标是否匹配,需要的条件是否具备。 第三,问孩子。 问问孩子愿不愿意成为你所期望的那种人,以及愿不愿意付出你所想的那些代价。问孩子对正在考虑的这件事,有多少兴趣、排在什么事情的前面,为此愿意放弃哪些别的东西。 只有以上三个问题都问清楚了,才能搞清楚到底“XXX有没有必要学?”因为这个“必要”,必要在家长、孩子以及学习的内容三者契合,是最符合当前状态的一种选择。这岂是我或者任何外人能够一句“有必要”所能回答的呢? 最后,我以一个被问得比较多的问题来做举个例子。 有不少家长问过我:有没有必要让孩子学编程。我想是因为编程是近5年才流行起来的东西,所以大家不太了解。 第一个问题,学编程的好处是什么,成本是什么,收获有哪些? 学编程可以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因为电脑程序是严格按照编程者的逻辑来运行的,学编程会让孩子的思考模式越来越严谨和有条理。另外学会编程也算掌握一种技能,例如编写些动画、小游戏等,可以用在自娱自乐或者展示。但学编程不能得到校内成绩的明显提高,对各种升学的帮助也不是太大。 第二个问题,需要家长自己思考。你想把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人,最重视怎样的特质,想要在学编程中获得什么? 如果是提高成绩,意义并不大;想作为特长,门槛比艺术类还高。但如果想培养孩子的理科思维,对未来学习理科甚至更长远作打算,那目标才算比较契合。 第三个问题需要问孩子自己:对编程是否有兴趣? 如果要学习,那么时间从哪里来,是否通过减少玩游戏的时间来保证?想要实现怎样的目标,到底是按时上课就行,还是参加考级、冲击比赛?学习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困难,之前有没有类似经验,能不能克服困哪? 当这些问题都问清楚以后,家长才能心里有数,作出适合自己的判断。 当家长是一门庞大的学问,既要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又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更要灵活多变、教招拆招。 对于与孩子有关的每一件事,做家长的都要研究、思考、判断,确实是一件十分劳累的事情。所以,我也理解一些家长希望得到简单粗暴的答案、希望当甩手掌柜将娃的事委托出去。 但事实上,每个孩子的特质、每个家庭的条件都各不相同。同样的问题,放在他家该这么做,放在我家就不能这么做。因此,简单将孩子有关的事情浓缩成“要不要”“对不对”“好不好”等二元论问题,得到的答案实在是很难起什么效果。 为了当好父母这个角色,我们不能问“Yes or No”,而是要多问问“What”“Why”“How”。 |
|